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61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境界里面,二而不二,理事二而不二,止观二而不二,能观的是止观,所观的是理事,也是二而不二。所以「不碍心境而一味」,心是止观,境是理事,心境一味,这个境界深。这说到什么?宇宙是一,能所不二,这是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所证的境界,这是从理上说。要从事相上讲,不二而二,俗谛讲的,前面是讲真谛,这是讲俗谛,不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殊」,确实有心有境,有理有事,有止有观。有没有障碍?没有,《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显示出无障碍的法界。
  法界无障碍,无障碍的法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和谐。中国古人讲「太和」,什么是太和?太和是讲宇宙的和谐,确实宇宙是和谐的,星系是和谐的。你看看银河系多少星,都在围绕一个中心运行,各有各的轨道,不相碰撞。宇宙和谐,太和!再往近处来观察,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矿物,也是和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天地万物相处,自然是和谐的,原本是和谐的。但是现在不和了,不和的原因在哪里?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宇宙万物的真相。
  所以我跟我们学佛的同学们常常讲,你要是觉得这个道理太深,不好懂,你观察自己的身,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小。自己的身体要不容易观,看别人的身体,你细心去看。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和不和谐?眼见,耳听,眼跟耳有没有吵架?眼有没有说,我能见,我也要能听,我用不著你;耳有没有说,我能听我也可以见,我也用不著你。有没有吵架?往里面看,五脏六腑,是不是和谐的?自然和谐。所以太和,我们身体是个小宇宙,宇宙的浓缩。每个器官,乃至於每个细胞,你看它各人在各人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圆圆满满,跟整体和谐的合作。互助合作,和睦、和谐,没有一丝毫冲突。
  我们身体上,哪个器官跟哪个器官发生冲突?没有。哪个细胞跟哪个细胞发生冲突?没有。本来就是和谐的。如果不和就生病了,不和是病态,和谐是健康,这一句就是说这个道理。心境两殊,就是好像我们身体各个不同的器官,形相不同,作用不同,可是怎么样?它又二而不二,不碍心境而一味。这个意思是什么?器官再多,二而不二,一个身体,一味就是同一个身体。身体是所有器官生命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一味。你要扩大来讲,大宇宙里面共同一味是什么?法身!法身是一味,真的是不碍心境而一味。
  法身是全体,心境是部分,就是不同的器官。就各个不同的器官来说,各个器官的形相不相同,作用不相同,确实是有差别。差别跟一体不二,就和谐了;差别跟一体如果要是发生冲突,人生病了,地球生病了,宇宙生病了。我们从这个地方深入观察,你会开智慧,也就是说你会看破;看破之后,你就会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放下分别,天下无事,天下太平。所有一切的事端都是彼此放不下,彼此发生对立,彼此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於是就发生了,完全是错误。人与人之间,就像我们一个身体细胞跟细胞之间,一个道理。人跟天地万物之间,也就跟细胞跟全身的关系完全相同。
  再进一步观察,第六,「由即理之事收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理是一个,事有无量。理是什么?法性,事是法相,所有一切事,这个法相,都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法性能收一切法。在佛法里,法性通常也称法身;法就是万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身,称为法身。法身在哪里?法身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所有一切形相都是法身。所以讲到法性,或者讲到法身,都收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即止是心定了,心清净,这个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观照的作用就现前。就像水一样,水到清净,波浪不生,完全在静止状况之下,水面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所有的现相它都照得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遗漏,这就好比是即止之观亦见一切。
  这些是佛说的,清凉大师在此地教我们。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会看、要会听,要能体会到这个境界。真正是会看会听,可不能执著,可不能分别,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止。你要是起分别执著,宇宙之间的真相虽然就摆在你面前,你看不见。为什么?你的心水动了,起了波浪,起了波涛,照见的作用失掉了,道理在此地。
  下面第七句,「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令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这句话不好懂,确实有相当的深度。怎么此事即是彼事?怎么说此心即是彼心?我的心跟你的心一不一样?不一样;有障碍的时候,不一样,理事有障碍,事事有障碍;到四无碍法界里面就一样。古人确实有示现过这样的能力。有个道人遇到一个秀才,秀才读他的文章,非常得意,这个文章是他去考试的时候所写的文章。道人他在袖筒里头抽出来一张纸,给他看,他一看非常惊讶,就是他写的,一模一样。「我写的文章怎么会在你这里?」道人说,不但这一篇在那里,你一生当中所写的文字,我这儿全都有。这是示现,示现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佛家讲他心通,我们今天讲他心不通。真正通了的时候,别人起心动念没有一样不清楚。
  这是讲六神通,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无漏,用我们今天科学家的讲法,起心动念是波动的现象。一个池塘,我们在池塘旁边任何一个角落,丢下一个小石头,你就看它起了波浪、波纹,慢慢的逐渐遍满这个池塘。另外一个人在对岸,也投下一颗小石头,它的波动慢慢也逐渐弥漫了整个池塘。这个现象我们见过,波动的现象,起心动念是思想波,我们今天真的是有障碍,不能够接收别人的思想波。如果没有障碍,我们能够接收到别人的,别人也能接收到我们的。那就像此地讲的,「此事即是彼事」,波动的现象。
  所以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是一个心。不但心是一个,《华严经》讲这宇宙万有是心现识变。心是一个,我们大家都很容易肯定、承认,心是一个,如果跟你讲识是一个,你就怀疑了。讲心,真心,能现,唯心所现;讲识,识是妄心,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唯识所变。每个法界不一样,十法界不相同。十法界众生的心想不相同,这个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不相同。可是大经上又给我们讲到,「同分见妄,别业见妄」,我们现前,此时此刻同得人身,同居住在这个所在,这是同分,还是别业?当然同分跟别业都有。现前这个境界,是我心所现?还是你心所现?我们人众很多,是我们各个不同的识所变的,还是我们有共同一个识所变的?你要把这个问题参透了,这个里头此事彼事、此心彼心,你就明白了。
  怎样才能参透?当然甚深禅定,甚深智慧,定生慧,慧才能够见到。所以,定只能够伏惑,慧能够转惑,转迷成悟,转惑成智;智能伏住,慧能化解,观就化解了。所以心要把它伏住,然后慢慢的智现前,就化解了。这是前面讲过,在我们日常应用当中,修行入门的时候应当先用止,后用观。
  彼事此事,一桩事,此心彼心,一个心,真心是一个,妄心也是一个;真心是一个,妄心怎么会多个?《华严》说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个道理我们要慢慢去参,不能思惟,不能够猜测,不加丝毫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问题就解决。如果还有起心动念,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这个疑问存在。几时不起心不动念了,才真正回归到万法即一的境界;一即万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才能回归到这个境界,佛在经上讲「净极光通」。
  下面第八句,「由前中,六则一多相入而非一」,六就是有即理之事收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六是一多相入而非一,第七,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令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是一多相即,这个地方用「是」也可以,通常在经论里头用的是「一多相即而非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此二不二,同一法界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二门,同一法界而无散动」。这个境界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入这个境界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入而非一,一多相即而非异。所以非一非异,不能说是一,不能说是多。为什么?我们想想《坛经》上惠能法师的话,一多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非一非异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此二不二。为什么不二?同一法界。
  我们现在举比喻来说,眼不是耳,耳不是眼,眼跟耳是二法,虽是二法怎么样?是同在一身,就好比同一法界。你说它是二,还是说它是一,同一个法界。所以从人身来说,一多就没有了,同一个法身!我们用法身在此地比喻做法界,你好懂。撇开全体不说,单单说局部,可以讲。眼耳是二法,不是一法,在整体上讲不二,同一法界。「止观无二」这才是智,止是根本智,观是后得智;止是从体上讲的,观是从用上说的;止是对心性,心性一念不生,观是对外境。前面我们讲古人用镜子做比喻,用铜镜,这个比喻好。止好比是磨镜,观是镜子磨好之后放光,能照。从能照说之为观,从它干净一尘不染说名为止,止观是一不是二,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二门」,同一法界,你就入不二法门,二门不二,同一法界。止不动,观又何尝动摇!「同一法界而无散动」,这个境界佛在大经上说过。
  整个宇宙的现象是静止的,这个现象微密观照,佛给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动,所以看到外面境界是动的;我们的心静,看到外面境界是寂静的,境随心转。《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凡夫心是动的,看到整个宇宙都是动的;如来心是寂静的,所以如来境界里头,万法都是寂静的,清净寂灭相!从这个现象我们就体会到,外面现相不是真的。真的,怎么会随我们的念头转变?不是真的,幻相,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从这里去体验、去体会。
  换句话说,只有甚深的禅定、甚深的智慧,才能看到宇宙真相。真相是什么?同一法界。正是大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前面我们读过,「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境界里头哪有自,哪有他?由此可知,自他从哪里来?自他从分别执著里头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自他没有了,对立没有了,矛盾没有了,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体会到之后,我们从哪里下手?怎么学习?要把自己内心跟人的对立、跟物的对立、跟事的对立(事有喜欢做的、有不喜欢做的),把这个对立的执著放下,把这个对立的分别放下。慢慢的我们就能够「而无散动」,回归法界,法界就是本性本善。
  再看下面第九句,「由事则重重无尽,止观亦普眼齐照」,就事来说,事重重无尽,无量无边。通常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只讲一个娑婆世界。一个大世界,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有二十重,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重。华藏世界有多少个大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