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16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别执著连习气都断了,完全相同,所以佛经上讲「佛佛道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相似的,那个同是相似的同。无明习气完全断掉了,那就真的相同。可是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如果见了的时候,决定看不出他有差异;这是真的,决定看不出。他们连相貌都相同,相随心变,体质也是从心想生。六道凡夫里头没有相同的,一真法界里头非常相似,相似的是让我们不能够辨别。可是他们那些人有神通道力,决定不会把人认错。这是讲一切悉了知。
  佛法这个「一切悉了知」,不是指这个六道,不是指这个娑婆世界,世界无量无边。《华严经》前面我们读过「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你才晓得宇宙不可思议。读了「华藏世界品」,这些我们今天讲的太阳系、银河系太渺小了。再想想这个人身,那就小得很可怜了,还有什么好争的?应该认真努力好学不倦。我们要想像佛菩萨、像法身大士一样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学佛不是学别的,就这么一桩事情。能不能悉了知?答案是肯定的,能。为什么能?你本来一切悉了知。现在一切不了知,是无明、尘沙、见思烦恼障碍住了,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起了这个东西,把你的智慧德能连福报都障碍住,都不能现前了。
  以佛法来说,一切众生完全是平等的,跟佛一样,没有丝毫差别。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人哪有傲慢心?哪会有贪瞋痴?不可能。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贪瞋痴,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贡高我慢。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宇宙之间,一片和睦的气象,中国人称为「太和」。你到故宫去看那个大殿,最主要的一个大殿,太和殿。宇宙是太和,本性是太和。迷了之后,这些圣贤人、明白人,他用「和」来教导我们。宇宙的核心是爱,这被江本博士实验出来了。他非常肯定,他说宇宙的核心是爱,所有实验里面这个水结晶,只有爱最美,另外就是感谢,爱跟感谢是最美的。就连科学家也证实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什么?就学这个。你看《弟子规》里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爱的教育。佛法扩大了,佛法不是凡是人,是众生皆须爱。众生包括范围就大!包括植物,包括矿物,包括自然现象,无所不包。众是什么?众是众多,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众生,包括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皆须爱。为什么?同一个自性,同心现,同识变。这就是佛法,没有一丝毫差别。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通达?李老师就告诉我,他说靠我们去学,学不了的。不通又不行,用什么方法?他教我,诚,感通,感应。我们有感,它就会通达。用什么来感?用诚。《中庸》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讲诚。诚到极处,叫至诚。所以他老人家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他说求这个就行了。你真正去读、去学没有办法,真诚到极处,自然就通了。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头没有妄念就是诚。说来说去,还是回归到世尊的教诲,放下一切执著,放下一切分别,放下一切妄想,那叫诚。所以诚是什么?诚是真心,真心之体。
  真心的作用叫智慧,般若智慧是真心的起用,真心的本体叫诚。所以菩提心是真心,经论上都讲了三种,菩提心第一个「至诚心」,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至诚,诚到极处了,这是体。有体它就起作用,作用,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己,「深心」,对别人,经上讲的「回向发愿心」,对人。论上讲的,马鸣菩萨的《起信论》,论上讲的心之体「直心」,对自己也是「深心」,对别人叫「大悲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清楚了。心体叫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对自己统统都是用的深心。深心,古大德讲好善好德。对别人来讲,回向发愿、大慈大悲,我们用慈悲就可以了。
  所以我用另外一种讲法大家好懂,经论的说法、古人的注解都不好懂,我把它说成十个字,「真诚」,这是真心之体;对自己自受用,「清净、平等、正觉」,自受用,这就是深心;对别人,「慈悲」。真诚心对别人就是慈悲,慈悲就是爱心。我们中国五伦里面头一个,「父子有亲」,那个亲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不附带任何条件,真诚的爱心。这十个字就容易体会多了,对自己心要清净,心要平等,心要觉悟,可不能迷惑。我这个深心从哪儿来的?从《无量寿经》经题上来的。你看《无量寿经》的经题里头有清净平等觉,深心。你用这个心,它就有感应,真诚清净平等觉就有感应,这个感应就是佛家常讲的悟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常常有悟处,所谓是「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这个疑不是怀疑,疑情。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法,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绝大多数不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主动说的,别人来问的。来问,就是触动,佛立刻就回答。佛的回答没有思考,没有去我想想这个事情该怎么答覆你,没有。想一想,就落到意识里去了。没有思惟,没有想像,就像水实验一样,这边有感来,立刻就有应。感有心,应无心,真实智慧。所以佛经是真实智慧,众生有感,佛所应现的。我们怎样接受佛经?这里头有一个秘诀不能不知道,佛经是自己自性智慧,不是外来的。因为我们的自性跟释迦牟尼佛的性是一个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我们前面念过,「一道甚深」里头念过。所以佛经一展开,不是别人的;这释迦牟尼佛的东西,你错了,你还有分别,你还有执著,你怎么能悟入?展开来,释迦牟尼佛引导我悟入自性,是我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能。你用这种心态去学,你才能悟入。
  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讲得很好,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我心即是弥陀,弥陀即是我心」,「此方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此方」,真正入不二法门。中峰禅师这几句话,就是《问明品》里面「佛境界甚深」,这样一切才了知,哪有不了知的道理?宇宙之间哪一法离开心现识变?所以离开性识无有一法可得。既然一切法都不离心性,这个人要是明心见性,他就一切悉了知!道理在此地,真的可以通达明了。还有例子,我们在经上看到龙树菩萨给我们做了证明。龙树菩萨开悟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明心见性,他没有一样不知道。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留下来那么多经典,他只用三个月工夫全部都学习完毕,我们一般人没有法子。
  在中国也有一个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学过经教。到黄梅去参学,这《坛经》上记得很清楚,在黄梅八个月学什么?厨房里头舂米破柴,干这种苦活。五祖上堂说法,他一次也没有听过。天天做苦工供养大众,修福。这个人根性很利,宿世的,不是这一生的。缘成熟的时候,五祖秘密召见他,不让别人看到,怕嫉妒障碍,怕有人害他。半夜跟他讲《金刚经》,讲不到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为什么别人听不明白,他能听明白?你仔细去观察,他对人、对事、对物,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妄想,这就是大彻大悟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就明了,五祖把衣钵传给他。这是至诚感通。李老师教我学教,教我用这个方法。不用这个方法,这一生不能成就,你能读多少书?可是这个方法先决条件你要放得下,这是先决条件。你放不下,这个路你走不通。我这个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的,这不是方先生教的,方先生引我入门,章嘉大师把方法教导给我。
  我今天到此地来,看到这边的佛教联合会印的一本画册《释迦牟尼佛传》,我翻开一看,里面有好几张图画我很熟悉,早年我看过。但是,虽然画的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八相成道,一定要读《释迦谱》、要读《释迦方志》,你对於释迦佛才真正认识清楚,才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给我们做示范,他是一个明白人。实在讲,就跟惠能大师一样,心地清净慈悲,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六根跟六尘一接触他不生烦恼。什么叫烦恼?妄想分别执著叫烦恼,他不生这个,他生智慧。什么叫智慧?一切悉了知。
  我们在印度看到释迦牟尼佛,在中国看到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如实的实验,我们从这两个人身上得到讯息,得到消息了。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不同的,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依正庄严,妄想分别执著程度不同变现出来的境界。所变现的境界,你要知道,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总不离因果。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善因得恶报,恶因得善报,佛说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在这个地方建立佛法,在这里建立佛陀教育。所以,接受佛陀教育,认真学习这门功课的,天上人间第一等的好人,没有人不赞叹你,没有人不欢喜你。实在讲,我们目的不是希望人赞叹,也不是让人喜欢,我们只想做一个明白人,这一切悉了知就是明白人。明白人,中国人称为圣人,印度人称为佛菩萨。所以佛菩萨跟圣人,那个定义就是明白人,一切悉了知的人,这我们要知道。
  真正明白了,一定好学。人生在世,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学习。孔夫子说得好,这《论语》上有记载,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这就是说我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以思」,我在想,那当然想得很多了,想了一天一夜,想这世间形形色色,最后得到一个结论,「无益」,没有真正的利益,「不如学也」。想这世间是什么?还不都是名闻利养、功名富贵,无益。夫子也晓得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法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走,所以没有意义,不如学也。夫子一生好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好学。你看看这些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哪个不好学?你再仔细观察他们怎么学法?没有一天不读书。经典、书籍,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天天读。不但天天读它,天天照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不是外面的刺激,内心里面这个欢喜心往外流,像泉水一样;不是外面的刺激,内心里往外流,我们佛门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要不学,这种法喜就没有。法喜是自性里头的,你没有这个外缘,学习是缘,虽有法喜,流不出来,你所流出来的是苦恼、是烦恼。唯有真正学习,学是照古人的教诲去学,习是落实,我把我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无比的快乐!
  听说现在有工商界的老板招雇工要考《弟子规》。为什么要考《弟子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员工都能够学而时习,这老板多自在!不用去管员工,员工个个都是有德行、有能力,而且热心服务,道理就在此地。圣人跟普通人,没有别的,好学。夫子也常常讲,人家赞叹他,他说我没有什么能力,我跟大家比的时候很多不如人,但是我有一个长处,好学。「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