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16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事於国际上的弘法活动,在早年在美国、加拿大的时间比较多。南洋的缘也是从香港结的,我在这边讲经,印尼跟新加坡的有几个同修来听,听了很欢喜,邀我到新加坡,所以跟南洋的缘就结上了。那时候每年我会到新加坡去一次,大概是讲一个月,也讲了不少年。所以相当不容易,心酸苦难,要经过许多的折磨。
  我一个人自身难保,所以不敢收徒弟。收徒弟怎么办?吃住、生活都有问题,我哪里有时间去照顾?一生没有收徒弟。你们今天看到悟字辈的那一帮,那都是韩馆长的徒弟,不是我的徒弟,诸位要知道。他们听我讲经,在图书馆跟韩馆长出家的,用我的名,实际上是跟她出家的,这个图书馆的同学,图书馆的这些老同修们、在家居士都知道。我自己从发心出家那一天我就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不做住持、不做当家,一生住寺庙都做清众,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传戒,我是跟他学习。跟他学习,这是李老师介绍的,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要有个榜样,要有个样子,他就介绍我印光大师,向他学习。所以不单教理要懂得,还要找个好样子,我们才能成就,有个方向,有个目标,有个榜样。离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害人,没有利益。
  我到晚年,大概是五年前,我讲经四十三年,今年是四十七年,五年!五年前我才接受大学赠送我的博士学位。当时大学想赠送给我,把这个意思传达给我的时候,我还不接受。以后到学校,校长非常客气,跟我谈了很久,劝我要接受。我说我是出家人,搞这个干什么?这个没有意思。如果我想要,三十年前这个荣誉博士学位我就拿到了。那个时候韩馆长的表哥在日本,他是个出家人,日本和尚。跟日本学校、跟政府关系都非常之好,佛教大学里面赠送个博士学位,轻而易举。那个时候就跟我说,我拒绝了,我记得印顺法师接受了;他那时候就提过,我拒绝,不干这个事情。
  所以校长告诉我,他说我对於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一些想法跟做法,确实值得国际许多和平人士可以做参考。但是这些会议不邀请出家人,他们邀请的都是学者、专家,所以他希望我接受,接受之后代表学校、代表国家去参加这些活动。这倒是个很好的理由,因为在现前这个社会,化解冲突跟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比什么都重要,我这才答应。所以,他送给我的不单是博士学位,同时学校里面给我的是荣誉教授,同时给我的。
  接著没多久,昆士兰大学也送我荣誉教授,南昆大又送给我博士学位,都是为了参加国际这些和平活动。不是为这个,我们要这个干什么?所以我跟一些常常亲近的同学们讲,很感慨的说,我们的本行是讲经教学,这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今天参加国际的这些活动,非分,不是我们的本分。为什么要参加?那就是我们所能见到这些方面,这些从事於和平工作的人没想到,有跟他们相聚提供他们参考的必要,为了这个。这不是我们的本意,自己要清楚、要明了。但是怎么样?有必要,在今天这个环境上确实有必要。我们不为名闻利养,我们是为了化解冲突,促进和平。
  冲突只有从内心里面化解,我跟他们谈到的,从哪里化解?从我们自己本身,把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对人、对事、对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化解从这儿做起。儒家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这是许许多多人没有想到的。效果从自己的家庭,家庭冲突能够化解,家庭美满;夫妻冲突能化解,夫妇和合;父子冲突化解,兄弟冲突化解,朋友冲突化解,这社会所有一切冲突都能化解。所以,冲突有根、有源,我们要从根源上去解决。决定不能够用对抗,不能用怨恨,不能用报复,那个就麻烦了。那不是化解冲突,那是加深冲突,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佛门跟中国古圣先贤常讲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你要相信佛法,佛法讲三世因果,有些仇恨结到的时候,几千年都化解不了,生生世世报来报去,惨不忍睹,双方都痛苦。他就是执著!所以这个事情要化解。中国人用的名词好,不是把它消弭,消弭不了的,化解。西方人用的这些名词跟中国人不一样,譬如我们一般身上的疾病,外国人讲消毒,要把毒消灭;我们中国人讲的话就不一样,叫解毒,把这个毒化解掉。解是化解,温和;消灭,就对立了。
  名利不能要!我们今天接受这个,是工作上的便利,对现在社会我们尽一点棉薄之力。这也是做了非分工作,不是我们本分的工作。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随瞋,「瞋所不解」,瞋是瞋恚,这个不是普通的瞋恚。普通的瞋恚是你受了人家伤害,或是毁谤,或是侮辱,或是陷害,你心不平,你有瞋恚,你有报复,这是以前你有的烦恼。现在你学佛法,又增加了,增加什么?你所研究的这些经典不了解,不了解就发脾气:「为什么我这么笨?为什么我不能够理解?」新增的烦恼!这个烦恼严重。贪、瞋、痴,佛称之为三毒,果报在饿鬼、畜生、地狱;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对世间一切法不能有贪瞋痴,对佛法也不能有贪瞋痴。还有很多人,总而言之,都没有办法出名利的范围,名利要细讲,那也是很难讲得尽的。
  你喜欢广学多闻,也是贪心,你能不能断烦恼?不能,你的烦恼在长。我希望我自己通宗通教,万德万能,像佛菩萨一样,做不到,你的方法错了;你的心不错,方法错了。开头要从《弟子规》、要从《十善业》,在这里扎根,然后在经教里选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薰修到什么程度?薰修到开悟,开悟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可是你要记住,法门无量誓愿学前面一句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没断干净,你学法门是增长烦恼。一门深入,你容易得清净心,反正就一门,天天学的就这一样东西,锲而不舍,这个里头可以尝到法味。学的东西多了,学杂了,学乱了,烦恼就会生起;旧的烦恼不能断,新的烦恼又现前,怎么会有成就?
  第三个随痴,「迷其自行」,你看全都是讲的受持正法,受持正法还生这么多的烦恼。自己所学的、自己所修的迷而不觉,自己的思想、见解邪而不正,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依旧是染而不净。每天从早起到晚上睡觉,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被污染了,你能在这个里面得清净心吗?得清净行吗?太难太难了!觉正净就是戒定慧,你有贪瞋痴,戒定慧破了,觉正净也破了,这个麻烦就大了。
  下面随慢,「恃法自高」,瞧不起人,这桩事情我曾经听到有些法师跟我讲。我在各地方讲经说法,当地的这些长老我都会去拜访,就有些人跟我说,他也有些徒弟送到佛学院念书。他说在没有去念书之前还很听话,还很规矩,在佛学院念了几年之后贡高我慢。回来连师父也瞧不起,自己师兄弟也瞧不起,道场他也不能住了。所以有些老和尚收了徒弟,决定不送他到佛学院。他收的徒弟在道场还可以服务,还可以帮忙,一送到佛学院就完了。恃法自高,傲慢心生起来了。
  还有些道场、寺院比较富有,老和尚对徒弟真的还想栽培他,送他到大学里念硕士学位、念博士学位。傲慢心随著他的学校程度不断在提升,愈是有高学历愈是目中无人。这什么原因?说实在的话,修学没有扎根,根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没扎根,所以才有这些现象出来。这个我们要深深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如果有,要痛改前非。所以,我是希望年轻的法师们,我们净宗学院强调的、要求的,两年学戒。这个戒不是别的,没有出家的,《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出家的再加一个《沙弥律仪》;出家要学三门,在家要学两门,期限是两年。两年不是叫你会背,不是叫你会讲,两年要求你要做到;你不做到是假的,你做到才是真的。然后你才能进入净宗本科,三年修学净宗的五经一论。三年之后有四年的研究,你在五经一论里头选一种,一门深入。我们的整个学程九年,基础是在最初的两年,不这样学学不出来。
  世出世间法都要记住,古德所说「学问深时意气平」,真的有学问、真有修养、真有道行,非常谦虚。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不敢轻慢一个人。佛托钵的时候,有的时候遇到很穷苦的人,佛对他们都非常尊敬,没有轻视,所以这些人见到佛陀都非常欢喜,佛没有傲慢的习气。我们在《论语》里面读到的,孔老夫子一生谦虚、卑下,儒家修养讲的是礼,就跟佛法讲的戒律一样。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这是礼的精神。傲慢,礼就没有了,那个形式上怎么做的,精神不存在了。世法、佛法都是建立在谦卑的基础上。天主教的《玫瑰经》,第一条就是谦卑,圣人的教学没有两样,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些高级的宗教入门,就是谦卑。这四个字是根本烦恼。
  下面这是一般大乘教里面讲的随烦恼,但是在此地我们要晓得统统都是用随烦恼,随著你受持正法生起的这些烦恼,他的用意在此地。「随覆」,注解里面说,「覆藏己短」,自己的缺点、自己的短处掩饰,不愿意人知道。在佛法里面,真正修行要发露忏悔,过失要发露忏悔。可是有些修行人,过失把它掩饰起来,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让你看到的是正面的,负面的不让你看到,这个烦恼断不掉。中国古圣先贤跟我们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大乘教里面讲,没有过失的只有一个人,佛没有过失,等觉菩萨还有,有什么过失?那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他的过失。哪个没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叫做觉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做修行,所以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诸佛菩萨欢喜。修行修什么?就是改过而已。所以天天要发现自己过失,你天天有悟处;天天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你有功夫,你的功夫在增长。你还有覆藏,你完了,那真的是大过失。
  第六句『随忿』,注解里面讲「论难生忿」,这我们常见。经教里面两个人看法不一样,就争论起来了,各说各有道理,互不相让。忿是瞋恨里面的一分,愤怒,我们一般讲不高兴了,心不平,不服。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世法、佛法,跟人相处意见不合,心里面就生忿恨,这是常常看得到的。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反省,我自己有没有?我跟别人讨论佛法,意见不相同的时候怎么办?有没有忿恨?这个地方就要有智慧。你要看对方,对方能接受,是个明理的人,好好的跟他讨论;如果他执著他的成见,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那就不必谈了,赞叹赞叹几句,合掌令欢喜,不起忿恨心。
  底下这句是『随恨』。恨是什么?恨比忿要严重。恨,你看「结恨拟酬」,酬是报复,这就是结仇了,仇恨,等待机会报复;忿里面是忿怒,还没有报复的念头。所以我们常讲深仇大恨,报复,找机会报复这个念头它不会断,这就麻烦大了。今天这个社会上,恐怖分份子,到底为什么会有恐怖分子?就是结恨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