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第二个大段是答,答意!在没有介绍贤首菩萨解答之前,清凉大师把这个答意首先为我们做一个介绍,这是很难得的。我们看这段文,「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见异者,随机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别」。我们先说这一段,这个意思在前面也都简单的报告过了。你看一切诸佛如来不但是因同,果也相同,因果都同,为什么我们看到不同?不同不是佛,是众生之机,随众生机感不一样。这桩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诸位如果细心一点,你能够体会得出来,而且很容易。我们不说看、不说听,那是很微细,我们讲吃东西,这个大家很容易体会了。我们都是人,都喜欢吃,口味各个人不一样,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吃酸的,有人喜欢吃咸的,还有人喜欢吃臭的;同样爱好的,都喜欢辣的,辣的程度有差别,又不一样。诸位想想,这是不是随机感耳?
从这上面你就能体会到每一个众生,我们说每个人,大家容易体会,我们的受想行识不相同。感是用这个东西感,受想行识感,而且受想行识刹那刹那在变化。不可能咱们前念跟后念有个念头相同的,没有,决定没有,只有相似,没有决定相同。我们从小到老,你就算活一百岁,从你出生到一百岁,你那个念头刹那生灭,决定没有两个念头相同的;那你感,佛菩萨这个应化哪里会完全相同?为什么会见异,见到不同,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说「非佛自位而有差别」,佛的自位决定没有差别,为什么?佛佛道同,那就是佛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佛没有念。无念,那就如如不动,就没有差别了,有念就有差别。所以我们可以说,菩萨有没有差别?有,因为菩萨无明没断,菩萨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分别;他要有执著、有分别,那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他在菩萨位子上见这个佛境界有差别,那差别就很小,不像我们看到差别这么大,这么明显。因为他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所以他看的差别就很小。菩萨地位愈高愈接近平等心,自性是平等的,不起心、不动念。
所以权教菩萨,我们讲的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执著断掉了,分别没有断,他们在这上下功夫。从声闻到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从哪里来?就是分别的程度不一样。阿罗汉分别还相当严重,执著断掉了,还有相当严重的分别。辟支佛那比阿罗汉轻,轻很多;菩萨就更轻,到佛几乎就没有了,就断掉了;再破一品无明,他就是分证佛。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了解,才知道怎么用功,就如法。
功夫什么叫得力?你妄想分别执著完全不断,没功夫,你怎么可能叫得力。功夫得力没有别的,执著没有了,世出世间法统统没有执著了,那恭喜你,你很快就脱离六道轮回。如果你再能把分别也断掉,一切都不分别,那恭喜你,你很快就出离十法界。所以佛自位上没有一点点差别。这个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自位上有差别,差别不大。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他的差别,但是他们自己清楚,有差别,差别不大。我们凡夫必须要有分别执著才能看出严重的差别。所以从如来、从法身菩萨,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一道甚深。
下面提出一个疑问,说得很好,「何者(这何是为什么),诸佛因果具同异故」,前面讲具同,因同、果德也同,现在讲这个同里头又加了个异,那就是跟你说,体同相异,相随众生之感而现的。体是什么?体是慈悲心。换句话说,诸佛在十法界示现,菩提心相同,我们说浅显一点,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完全相同,现相不一样。你看这就很明显的,华光佛现的像跟我们释迦牟尼佛现的像不一样;将来下生弥勒佛,弥勒佛现的像跟我们释迦牟尼佛现的像不一样。相不一样,菩提心一样,菩提心同,相异。相异是众生之感,众生不一样,感不一样,他现的相不一样。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来看「同满行海是同因也」,在佛门当中,我们在道场常常看到一个匾额上面题著「因圆果满」,就是这个意思,因是因行,就是此地讲的行海,海是比喻。行海里面一定是自他二利,佛门里面常讲「自利利他」,行满,自利利他两种都圆满了,这就是此地讲的同满。知道这个道理,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把一切诸佛因地上的行海统统包括尽了,总不出这六桩事情。
第一个布施,布施能不能得到圆满?不行,布施只能够说是声闻、缘觉的圆满,权教菩萨的圆满。圆教一乘不叫做布施,叫做供养;那个布施跟供养,事是一样,心不一样。你看看普贤菩萨十愿就是圆教一乘修学的十个纲领;文殊菩萨在《华严》里面教导我们的十波罗蜜,不是讲布施。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第三个广修供养,对一切众生,甚至於对动物,我们饲养去喂它都是合掌供养,不是布施,布施里面没有那么恭敬的心。
这就什么?每一行里面,这个大经上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供养里面有礼敬、有称赞。我们称赞菩萨,菩萨这个话就是称赞,对蚊虫蚂蚁,蚊虫菩萨、苍蝇菩萨、蚂蚁菩萨,有礼敬、有称赞、有供养。供养也有很多很多方面,也有很多很多种类,喂它吃的是供养;除这个之外,其他一切都帮助它得到安全,帮助它能够生活得很愉快,全都属於供养。所以供养里面,《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特别是重视法供养,我们对这些畜生用什么法供养?三皈依。一定会跟它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旁生就是畜生。念佛给它回向,也劝导它念佛、听经求生净土,永脱轮回,法供养。
有人要问,我们干这些事情好像都是迷信,它真懂吗?我说它会懂,你怎么知道它懂?有些人说得好听一点,这不过是一种慈悲心,自我安慰而已,未必是真的。我们在学了这么多年之后,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从哪里知道?从一些灵媒传递的讯息。灵媒是不是迷信?不是,为什么?他不是一个,一个也许他在造谣生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这些传递讯息的人,彼此互相都不认识,但是见到我跟我说的话,居然很多人讲的是一种话。於是我相信了,我不怀疑了,几十年来我遇到就很多,感应不可思议。
所以我现在知道,我们常常这样做,诚诚恳恳这样做,没有怀疑心这样做,真有感应。这个是儒家讲的「诚则灵」,所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金是讲的矿物,你真诚到极处,连矿物都受感动。「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个故事传了很久,石头是不是真的点头?好像是真的,不是人故意造的。将来有机会,我要到江浙去旅行,这生公法师的道场,我一定去参礼,我一定去看看顽石点头的现场,确有其事。
所以「迷信」这两个字很难说。迷,是对於理事不清楚不明白,没有搞清楚,你就相信,这叫迷信;理跟事没有搞清楚,我不相信,不相信也是迷信。因为你信,你都不相信,你那个信也没有搞清楚,所以统统是迷信。对於迷信的事怎么办?先把信跟不信放在一边,先把它的理事搞清楚、搞明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信是正信,你不信也是正信,你就不叫做迷信。凡是没有搞清楚就相信它,这是迷信。
我这个人从小就是这么样一个性格,凡是事情搞不清楚叫我去相信它,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年轻的时候,我常常上基督教,听讲道,牧师也很喜欢我,朋友们也对我非常好。教友劝我去受洗,我跟他讲:我现在还没搞清楚,等我搞清楚了,我再去领洗。哪些不清楚?我听他们讲道,我看《圣经》,随随便便我在里面,那时候提出问题,好像提出六、七十个问题,他们都不能替我解答。还不说我有理,说我什么?说我太顽固了。不搞清楚搞明白,我这个受洗我不是甘心情愿。所以一定要搞到清楚。
佛法,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我本来对佛法是最排斥的,最反对的,跟社会大众是一样看法,迷信。而我对於基督教跟伊斯兰教都有好感,好感是什么?他们那个道场里面讲道、讲经,可以常常去听听,佛门里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讲经的,没听说过。寺庙里面全都是为死人服务的,经忏佛事、超度亡魂都搞这些。我们一般人是连边际都摸不到,总是老人过世了搞这么一套,取个精神上的安慰。哪里说是当真?
所以我学佛,是从方先生教诲、是从学术里面进去的。他把佛经看作哲学,给我介绍佛经哲学,我是从这里入门的。我对於老师非常尊敬,对老师的教诲,我没有怀疑,为什么?他是过来人,他绝对不是迷信。晚年在学校,大概他老人家五十岁以后(我认识他的时候才四十多岁),在学校里所开的课全是佛经。在台大,他老人家所讲的「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大乘佛学」,他开这三个系列。以后从台大退休了,辅仁大学聘请他去,他在辅仁博士班开「华严哲学」。
他的晚年,我给他计算一下,大概总有二十五年到三十年的时间统统讲佛经。我们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真用功,记忆力又好,经文重要的地方,他都能够背诵,引经据典全都能背得下来。我们那时候听了不能不佩服,比不上他!我们还要查很多参考资料摆在讲台上,他不需要,他老人家上课从来没有讲义的,不带书本的。
我跟他老人家学,那时候一个星期两个小时,星期天到他家里,没有书本,没有讲义,真的就好像从前释迦牟尼佛、孔子在世一样,那样一种教学的方式。我们这个记忆力还算是不错,听完之后在一个星期之内,我能够保持、能够记得九成,百分之百不敢讲,百分之九十敢说,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如果写一点笔记,回去再写,不是在当时。我们对老师敬仰,对老师尊敬,从这入门。
入门到若干年之后,因为入门之后我就找专家,章嘉大师,这是佛学专家,李老师这是一生研究儒佛,也是专家,我找到这两个人。学了五、六年之后,我才真正态度转变了,本来以为佛教里头还有一部分是迷信的部分。我们学是学哲学这一部分;所以十个宗派里面简单讲,性相两宗,我们最喜欢的。其他里面总觉得里头还有迷信,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就不能接受,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应当是理想,像孔子所讲,《礼记》里头的「礼运大同篇」,那是一种理想不是事实。以为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都是佛家的理想,不是真实的。深入之后,这观念慢慢改变了,知道。
早年以为佛经里头迷信的这一部分,是我们对它的理论、学术、境界、知识深度不够产生的误会。所以佛法好处,不管你是从哪里进门,只要你好学,到最后你统统都认识清楚。才知道我们以前讲佛经哲学,那就好像是什么?入门。认为迷信这一部分,原来是它的堂、是它的室,我们没有登堂入室,在它的门外。哲学是在它的门外,院子里面没进去,不知道宫室之美。
方老师到晚年也完全进去了,跟我刚刚接触他的时候,那个讲法不一样。我刚刚跟他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佛经里面百分之二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