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

第33章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第33章

小说: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治十七年之建筑物也。奎文阁之前,庭院之正中,为同文门,与阁同时建,
内立汉魏齐隋唐宋碑十九通,两侧碑亭则民国二十二年所建。庭院左右为驻
跸与斋宿。奎文阁之北,为第五进庭院,有碑亭十三座,计金亭二,元亭二,
明清亭九。庭院东西为毓粹、观德二门,为城东西二部交通之孔道。自此以
北,乃达庙之中心部分,计分为三路;中部入大成门,至大成殿及寝殿。大
成门两侧掖门曰金声门,曰玉振门,其北两侧为东庑西庑,历代贤哲神位在
焉。大成殿之前,庭院正中为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址。寝殿之后更进一
院为圣迹殿,明万历间建,以藏圣迹图刻石者也。东路南门曰承圣门,为元
代遗构;门内为诗礼堂及崇圣祠,祀孔子五代祖先。西路南门曰启圣门,亦
元建;门内为金丝堂及启圣殿与寝殿,祀孔子父母。此三路以北又合为最后
一进,神庖神厨在焉。


孔庙各个建筑中,前已略述金碑亭,元承圣启圣二门,明奎文阁等,清
代所建则以大成殿为最重要(第。。 166、167图)。大成殿平面广九间深五间,
重檐九脊顶,立于重层石阶基之上,阶基之前更出月台,绕以栏楯。殿四周
廊檐柱均用石制,其前面十柱均雕蟠龙围绕,上下对翔,至为雄伟,两侧及
后面则为八角柱。其殿身檐柱及内柱则均木制。殿斗拱下檐单抄双昂,上檐
单杪三昂,均为平置假昂。现存殿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年),盖雍
正二年落雷焚烧后重建也。殿阶石刻则似明代遗物,大成门在大成殿之南,
与奎文阁相对。其平面广五间,深两间,单檐九脊顶,立于白石阶基之上,
其前后檐柱均为石柱,当心间两平柱雕龙如大成殿之制,斗拱重昂,镏金斗
拱与大成殿同为清宫式标准样式。

孔庙各个建筑中,前已略述金碑亭,元承圣启圣二门,明奎文阁等,清
代所建则以大成殿为最重要(第。。 166、167图)。大成殿平面广九间深五间,
重檐九脊顶,立于重层石阶基之上,阶基之前更出月台,绕以栏楯。殿四周
廊檐柱均用石制,其前面十柱均雕蟠龙围绕,上下对翔,至为雄伟,两侧及
后面则为八角柱。其殿身檐柱及内柱则均木制。殿斗拱下檐单抄双昂,上檐
单杪三昂,均为平置假昂。现存殿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年),盖雍
正二年落雷焚烧后重建也。殿阶石刻则似明代遗物,大成门在大成殿之南,
与奎文阁相对。其平面广五间,深两间,单檐九脊顶,立于白石阶基之上,
其前后檐柱均为石柱,当心间两平柱雕龙如大成殿之制,斗拱重昂,镏金斗
拱与大成殿同为清宫式标准样式。

六砖石塔

佛塔清代建筑佛塔之风,虽不如前朝之盛,然因年代较近,故现存
实物颇多,且地方为争取本地功名故,佛塔而外文峰塔遂几成为每一县城东
南方所必有之点缀矣。

北海白塔在北京北海琼华岛山巅(第。。 168图),北京风景线上,最显
著之一塔也。塔虽为佛塔,实为内苑风景之装饰品。建于顺治八年(公元。。 1651
年),为清代最早佛塔之一。塔作瓶形,下为高大之方须弥座,其上为金刚
圈三重,上安塔肚(亦称宝瓶)。塔肚之正面,作龛如壶门,曰眼光门,塔
肚以上为塔脖子,及其上十三天,并圆盘二重,日月火焰等。此式佛塔自元
代始见于中国,至清代而在形制上发生显著之巨变。元塔须弥座均上下两层
相叠,明因之,至清乃简化为一层,其比例亦甚高大。须弥座以上,元、明
塔均作莲瓣以承塔肚,清塔则作比例粗巨之金刚圈三重。元、明塔肚肥矮,
外轮线甚为圆和,清塔较高瘦梗涩,并于前面作眼光门以安佛像或佛号。元、
明塔脖子及十三天比例肥大,其上为圆盘及流苏铎,更上为宝珠,至清塔则
塔脖子十三天瘦长,其上施天盘地盘,而宝珠则作日月火焰。此盖受蒙古喇
嘛塔之影响,而在各细节上有此变动也。

法海寺门塔北京西山静宜园之南,有旧法海寺残址,其寺门之外,砌
石为台,下为券门,上立瓶形塔'11'(第。。 169图),清顺治十七年(公元。。 1660
年)所建也。其须弥座平面四出轩,座上不施金刚圈,而代以四层阶级形之
座。塔肚四面均作眼光门;十三天高瘦如柱,仅微有收分,较之北京妙应寺
元塔,迥异其趣。相传居庸关上,原亦有塔,今已不存,其原状殆亦与此相
似者欤?

大云寺塔'8'(第。。 170图)山西临汾大云寺砖塔,清顺治八年建。塔平
面正方形,高五级,上更立八角形顶一层,骤观似为六层者。最下层内辟方


室,于地面作莲瓣覆盆,上安庞大铁佛头,高约六七米,以上各层均实心,
不可登临,各层塔身向上递减,线条方涩,毫无圆和之感。其四角皆作海棠
瓣,上砌斗拱承檐,檐出甚短,塔身壁面镶嵌琉璃隐起佛像,或作方池,或
作圆顶浅龛;上三层圆龛上且出小檐一段为饰。最上八角亭,八面且砌八卦。
此塔全部样式为以往佛塔所未曾有,其对于建筑部分,亦似缺乏深切了解,
虽别开生面,实非建筑上品也。

室,于地面作莲瓣覆盆,上安庞大铁佛头,高约六七米,以上各层均实心,
不可登临,各层塔身向上递减,线条方涩,毫无圆和之感。其四角皆作海棠
瓣,上砌斗拱承檐,檐出甚短,塔身壁面镶嵌琉璃隐起佛像,或作方池,或
作圆顶浅龛;上三层圆龛上且出小檐一段为饰。最上八角亭,八面且砌八卦。
此塔全部样式为以往佛塔所未曾有,其对于建筑部分,亦似缺乏深切了解,
虽别开生面,实非建筑上品也。

清代类似此式之塔,尚有北京黄寺塔。塔无宝座,仅于阶基之上立瓶形
塔,四隅立八角四层塔各一。其瓶形塔之塔肚已失去元、明圆和肥硕之曲线,
而成上大下小之圆锥体之一段,其十三天两侧雕作流云下垂,宝顶圆盘则作
六瓣覆钟形,西藏喇嘛趣味极为浓厚。

此外各地所建佛塔,其形式以八角形为最普通,檐出胥短,鲜用斗拱。
各地所见文峰塔,东南及西南诸省随地可见,其形制及结构,则与佛塔并无
显著之区别也。

七住宅

住宅建筑,古构较少,盖因在实用方面无求永固之必要,生活之需随时
修改重建。故现存住宅,胥近百数十年物耳校注'25',在建筑种类中,唯住
宅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各地因自然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之互异,遂产生各
种不同之建筑。今就全国言,约略可分为四区;各区虽各有其特征,然亦有
其共征,请先言其共征。

各区住宅之主要共征,平面上为其一正两厢四合院之布置。在各区中虽
在配置之比例上微有不同,然其基本原则则一致也。在结构上,构架方法为
各区一致之共征,在山西虽有砖券结构,晋豫陕黄土地带穴居之风虽盛,然
构架建筑仍为其正统方法也。

就各区住宅之特征言:

(一)华北及东北区住宅建筑以构架为主。正面辟广大之门窗面积,
因北方地带,冬季日影甚斜,可以直入室内也。其后面及两山则甃以厚墙,
或土或砖,盖可以隔绝温度,冬暖夏凉也。其厢房之位置,鲜有侵至正房之
前者,盖以避免互相妨碍冬季阳光之曝取,故其庭院多宽敞方正,北京(第
172图)及河北山东东北诸省住宅多如是。北地冬季寒风凛冽,故屋多单层,
鲜有楼居者。


(二)晋豫陕北之穴居窑居区黄土地带居民,每于土崖挖穴(第。。 173
图),其较大之住宅,往往数穴并列,其间辟门相通;较富有者,穴内且甃
以砖;乃至地面建筑,亦发券作窑居形。窑居之风,山西最为普遍。窑之结
构,往往以砖券三五并列。券之两端或甃以砖壁,或隔以门窗;各券之间,
又砌小券为门相通。其屋顶或作平台,或葺瓦为檐不等,如太原永祚寺大殿,
即此式中规模之较大,而用作佛殿者也。窑居建筑亦往往有与构架并用者,
或以窑为下层,窑顶另立构架屋舍为楼者,构架制度之施用,未因窑居而废
也。

(二)晋豫陕北之穴居窑居区黄土地带居民,每于土崖挖穴(第。。 173
图),其较大之住宅,往往数穴并列,其间辟门相通;较富有者,穴内且甃
以砖;乃至地面建筑,亦发券作窑居形。窑居之风,山西最为普遍。窑之结
构,往往以砖券三五并列。券之两端或甃以砖壁,或隔以门窗;各券之间,
又砌小券为门相通。其屋顶或作平台,或葺瓦为檐不等,如太原永祚寺大殿,
即此式中规模之较大,而用作佛殿者也。窑居建筑亦往往有与构架并用者,
或以窑为下层,窑顶另立构架屋舍为楼者,构架制度之施用,未因窑居而废
也。

(四)云南区'12'云南地高爽,虽远处南疆,气候四季如春,故其建
筑乃兼有南北之风。其平面布置近于江南形式,然各房配合多使成正方形,
称“一颗印”,为滇省建筑显著特征。。 '13'(第。。 177图)。其平面虽如此拘束,
但因楼居甚多,故正房厢房间,因高低大小之不齐,遂构成富有画意之堆积
体(第。。 178图)。在结构方面,仍用构架法,其墙壁多用砖甃。因天清气朗,
宜于彩色之炫耀,故彩画甚盛;其墙壁颜色亦作土黄色。至于滇西大理、丽
江一带,石产便宜,故民居以石建筑者亦多。山林区中井干式木构屋,与北
欧及美洲之。。 Logcabin酷似,然以屋顶及门窗之不同,仍一望而知为中国建筑
也'见注12'(第。。 179图)。

八桥梁

清代不唯将殿屋之结构法予以严格之规定,即桥梁做法亦制定官式,故
北京附近桥梁,凡建于清代者,如卢沟桥(第。。 180图)及清宫苑囿中诸桥,
皆为此式作品。清宫式桥梁以券桥为多'14',券均用单数,自一孔至十五、十
七孔不等。其券以两中心画成,故顶上微尖,盖我国传统之券式也。其三孔
以上者,两券之间作分水金刚墙以承券脚,其桥下河床且作掏当装板,为一
种颇不合理之结构。桥上两侧安石栏,形制如殿陛栏楯之法。

然在京师以外,地方或民间所建桥,则无定式,券桥固最为通行。其大
者如浙江金华之金华江桥'见注8'(第。。 181图),长十三巨孔,高约十六七米,
桥面平阔,工程伟大,四川南充县西桥,亦类此式而略小。四川万县桥一孔
如虹,上建小亭,富于画意。

至于结构殊异之桥,特可注意者,尚有石柱桥及索桥二种。陕西西安附
近之灞、浐、沣三水上桥'15',均以石鼓垒砌为柱,盖因数千年来,桥屡修屡
圮,尤以清初数次修建,均三五年即圮,故道光十三年(公元。。 1833年)重修
灞桥,乃以西安西南四十里之普济桥为蓝本。其基以柏木为桩,“石盘作底,
石轴作柱,水不搏激,沙不停留”,故建筑以来百年,尚巩固焉。石轴每间
六柱并列,柱中距离为径之一倍半,其上加石梁一层,梁上更施托木以受木


梁。木梁之上乃置枋板,底土,石版路面焉(第。。 182图)。浐桥、沣桥,结
构与此完全相同,盖同时所建也。

梁。木梁之上乃置枋板,底土,石版路面焉(第。。 182图)。浐桥、沣桥,结
构与此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