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松”'见注
9'。澄碧殿位置近宫池,“淳熙二年孝宗曲宴宰执。。至一小亭
中,前有大池,潴水平岸,其下为石渠贯亭,以函启闸,奔流入渠,其声如
雷,上曰朕于饮食衣服宫室务从简俭,至所喜者唯此水尔。。”'10'。内苑大
略如此,实皆高宗所建饰,孝宗以后少有增置。
慈宁殿亦曰慈宁宫,为高宗因太后有归期而建,“上谓辅臣曰:行宫地
步窄隘,今营建太后宫,抵是依山因地势修筑。。”,其址当在皇城前部西
面山地一带。后易名慈福,慈寿,仍为各朝太后所居之殿也。宁宗开禧二年
焚。
步窄隘,今营建太后宫,抵是依山因地势修筑。。”,其址当在皇城前部西
面山地一带。后易名慈福,慈寿,仍为各朝太后所居之殿也。宁宗开禧二年
焚。
'11'。
德寿宫“在望仙桥东,高宗倦勤,即秦桧旧地筑新宫。。。内禅后遂移
仗居焉。都人称为北大内。凿大池,续竹笕数里,引湖水注之。其上垒石为
山,象飞来峰,有堂名冷泉,楼名聚远。又分四地为四时游览之所”。其中
布置精雅,花木泉流,多有匾额亭榭之名,尤为新颖。至孝宗禅位亦居之,
改名重华宫'见注
3'。
外御园有玉津,聚景(东园),富景(西园),集芳,屏山诸园、玉津
园为帝王较射之所,在嘉会门南四里洋泮桥侧,清时在杭州龙华寺后,犹得
见。淳熙八年十年驾幸玉津园,韩彦直等扈从题名,俱正书摩崖。聚景园之
南门在清波门外,北门在涌金门外,西湖之东岸也。亭宇皆孝宗御匾,尝请
两宫临幸,后光宗宁宗亦皆奉太后同幸。乾淳起居注云:“淳熙六年。。幸
此园,太上太后至会芳殿降辇,上及皇后至翠光降辇,并坐瑶津西轩入御
筵。。。遂至锦壁赏大花牡丹约千余丛,又至清辉少歇,由翠光登御舟入
湖。。泊花光亭,仍至会芳少歇还内”'见注
11',其布置略可窥见。富景以芙
蓉临池秀发,高孝两朝尝登龙舟卧看,建筑不详。集芳在葛岭,前临湖山,
园归太后,藻饰甚丽,诸匾皆高宗御题。屏山园在钱湖门外,正对南屏,又
名翠芳。理宗“开庆初,内司展建东至希夷堂,直抵雷峰山下。。水环五花
亭外”。“内有八面亭”,其建筑显为纤细亭榭之属'见注
3'。
其它如庆乐园,光宗曾以赐韩侂胄,后复归御有。内多古桂,亦有“十
样亭榭,工巧无二。射圃,走马廊,流杯池,山洞,堂宇宏丽,野店村庄,
装点时景”,谢太后府园歇凉亭之布置,则尤着重滨湖亭馆之建筑。“有眉
寿堂,百花堂,一碧万顷堂,湖山清观,皆宏丽特甚。。。第宅百余间,后
为元帅夏若水所居。。。元夕放灯,上下辉映”。高宗所赐杨存中之水月园,
其中之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万柳”,亦为近水堂榭,西湖园苑之特征也'见
注
3'。
南宋宫中殿宇无宏大之作,禁御则皆亭榭窈窕,曲径通幽,为优游忘世,
高雅情绪之所托。其配属实创园亭设计之另一意识。北宋洛阳诸园,本已渐
有江南气息,倾向雅素,避脱侈丽之作,着重自然之美。宫苑中延福开其端,
艮岳继其后,因无天然湖山之便,蔡京用朱冲父子,以人工兴筑,致成花石
之扰,反病奢狂。高宗定都临安,以园苑论,实得山川之助,继艮岳之态。
造成庭园建筑之佳例。吴中则自政和以后,进奉花石,开始叠假山之风,为
之者愈多。其著者如光宗时之俞澂所作石山,秀拔有奇趣'12'。
南宋建筑每单位之结构本嗣北宋崇宁格式。绍兴初“平江郡守王■承兵
火之余,兴葺官署学校,不遗余力,又重刊营造法式,即世所称绍兴本者,
故其兴作犹遵奉汴梁遗法”
火之余,兴葺官署学校,不遗余力,又重刊营造法式,即世所称绍兴本者,
故其兴作犹遵奉汴梁遗法”。证之今日江南最大南宋殿宇,苏州玄妙观之
三清殿亦可识其大略,“此殿自南宋淳熙六年重建后,迄今七百五十余年,
虽迭经修治,然迄无再建之纪录”'见注13'。
王■究心艺事,尤重建筑。平江府治“北垣之齐云楼,循城为屋,轮奂
雄特,一时称最。吴人至谓兵火之后,唯王■重建此楼,差胜旧制”'见注。。 13'。
此盖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等同一性质之城上台观也。其下为府治宅堂
北之斋园,亭轩柱廊,亦皆■之经营。绍兴十五年,又绘大成殿两庑,创讲
堂辟斋舍。十六年重作圆妙观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召画史工山林人
物楼橹花木各专一技者,分任其事,极其工致”'14'。■与梁汝嘉先后直宝文
阁,皆监修平江府治及临安行宫最力者,北宋建筑遗法之得以传播江南,■
尤有功焉。盖当时民间建筑严受限制,“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
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微官府之
不时兴修,建筑艺术及法式最易废弛。董其役者,既以旧法为重,则技术虽
有演变,系统究不中断。
宋代陵寝依其分布,可别为三区。“保定诸陵,皆开国后追建者;巩县
为太祖,太宗以下诸帝后之陵,及乾德间徙建之宣祖安陵,在宋陵中规模最
为宏巨;最后为南渡诸帝之陵,权厝于会稽宝山,称为‘攒宫’,示异日恢
复中原,归葬巩洛也”'15'。
北宋陵寝北域悉围以竹篱,谓之“篱寨”。篱寨有内外之别,外篱在前。
建有神御殿,斋宫,东西序,神厨,库室,公宇等,位在山陵下,故称“下
宫”。“外篱之后为内篱,其范围包括石象生,献殿,陵台,谓之上宫”。
上宫为陵之主体,其平面布置系“于南端建有鹊台,次乳台,次象生,次神
墙,每面各辟一门,门内更为正方形之陵台,其下即帝后埋骨所也”'见注。。 15'。
南宋攒宫制度,比之巩县诸陵,则大小悬殊,不可同日而语;然除象生
陵台数者外,其上下二宫,犹能具体而微,遵奉旧制。诸帝攒宫,凡所设施,
乃参酌时宜,适合南渡后之物力,故废象生神墙及方上陵台,而藏梓宫于上
宫献殿之后,为龟头屋覆之。明清方城明楼之制,或即由此演变,而又另成
形制,盖亦迥然与古代陵墓布置不同。此实研究我国陵墓沿革之可注意者。
永思陵者,高宗之陵也。建于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 1187年)冬,至翌
年春季落成。陵之规模及间架尺寸,与彩画瓦饰材料,见于周必大思陵录者
异常详密'见注15'。“下宫之构成,系以前后殿与殿门回廊为主体,其外周以
围墙一重,外复以竹篱绕之”。上宫部分,其外亦有篱门,内有红灰墙,周
回六十三丈五尺,叠砌“鹊台”两堵。内为殿门,面阔三间,其内为火窑子,
更内为献殿。“殿面阔三间,为上宫之主体,其后附龟头屋三间,设皇堂石
藏子,置梓宫于内。殿外绕以砖砌之阶,施勾栏十七间,正面设踏道”。思
陵录中关于结构尺寸甚详,尤以大木方面,柱高与开间面阔之比例等,对于
宋代结构式样研究极有俾助,故洵足宝异也。
'1' 《行在所录》。
'2' 咸淳《临安志》。
'3' 《南宋古迹考》。
'4' 《宋史·高宗本纪》。
'5' 《宋史·舆服志》。
'5' 《宋史·舆服志》。
'7' 《历代帝王宅京记》。
'8' 《梦粱录》。
'9' 陈随应《南渡行宫记》。
'10' 《宋会要辑稿》。
'11' 乾淳《起居注》。
'12' 《哲匠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四期。
'13'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三期。
'14' 光绪《苏州府志》卷四十四。
'15' 陈仲篪《宋永思陵之初步研究》。
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一木构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1'(第。。 37、38图)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平面广
五间,深三间,由柱四列构成。单檐九脊顶,斗拱雄伟,檐出如翼。斗拱双
杪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与耍头相交。斗拱但施于柱头,无补间铺作;
其转角铺作后尾出华拱四跳,全部偷心,其第四跳与抹角枋一足材相交,至
为简洁。内柱之上,以大斗承四椽栿,栿上更施驼峰以接受平梁。平梁之上
侏儒柱瘦小,而挟以粗壮之叉手,以承脊榑。殿建造年代,文献无可征;文
庙则明洪武间建,而殿则绝非明构,殆就原有寺观改建者,而大成殿乃原有
之大殿也,以殿结构之简洁,斗拱权衡之硕大,可能为五代或宋初所建。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2'在天津蓟县城内。寺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宋
太宗雍熙元年,公元。。 984年),规模颇为宏大。寺历代屡经重修。清代且以
寺东部改建行宫。致现存殿宇唯山门与观音阁为原构。
观音阁(第。。 39—42图)上下两主层,并平坐一层,共为三层(第。。 39
图)。凡熟悉敦煌壁画中殿宇之形状者,无不一见而感觉二者之相似者也。
阁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阁正中为坛,上立
十一面观音塑像;阁层层绕像构建,中层至像股,上层楼板中留六角井至像
胸部(第。。 40图),下层外檐柱头施四杪重拱铺作,隔跳偷心,仅于第二跳施
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第三跳华拱则后尾延长为乳栿,以交于内柱铺
作之上。补间则仅在柱头枋隐出重栿形,不出跳。内柱较外柱高一跳,铺作
双杪重拱以承中层像阁道;其第二跳华拱后尾,即外檐第三跳华拱后尾所延
长而成之乳栿也。内柱铺作之上叉立平坐童柱。
第二层为平坐层,介于上下两主层间,如“亭子间”然。其外柱不与下
檐柱相直,而略退入,柱头铺作出三杪,内柱则叉立于下层斗拱之上,即所
谓“叉柱造”者是。其柱头铺作出两杪,以承上层楼板绕像胸之六角井口。
井口之四斜面,以驼峰承补间铺作(第。。 41、42图)。
上层九脊顶,外柱用双杪双下昂铺作,其第一及第三跳偷心。第二跳华
拱后尾为乳栿,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华拱四杪,亦以第二跳后尾为乳
栿。其第四跳上承四椽栿以承斗八藻井。
阁所用斗拱与佛光寺大殿相似之点甚多,但所用梁栿均为直梁而非月
梁。除佛光寺大殿外,此阁与山门乃国内现存最古之木构,年代较佛光寺大
殿后一百二十七年。十一面观音像高约十六米,为国内最大之塑像,与两侧
胁侍菩萨像均为辽代原塑,富于唐末作风。
殿后一百二十七年。十一面观音像高约十六米,为国内最大之塑像,与两侧
胁侍菩萨像均为辽代原塑,富于唐末作风。
永寿寺雨华宫校注'11''3'(第。。 45—47图)在山西榆次县源涡村。殿建
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 1008年)。深广各三间,平面正方形;其内柱仅有
前两柱,故其横断面成为营造法式所谓“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之制,其内柱以前之面积则作为殿之前廊。斗拱单杪单昂。华拱跳头偷心,
后出承栿,其昂头施令拱,与昂嘴形耍头相交。昂尾则压于上一架梁头之下,
结构至为简洁合理。此殿亦无平闇,彻上露明造,无草栿。梁栿均为直梁,
各架以驼峰及斗拱支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