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细节分析
阶基及踏道唐代阶基实物现存者甚少,大雁塔、小雁塔及佛光寺大殿
虽均有阶基,然均经后代重修,是否原状甚属可疑。墓塔中有立于须弥座上
者,然其下是否更有阶基,亦成问题。敦煌壁画佛塔均有阶基,多素平无叠
涩;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阶基亦素平,其下地面且周以散水,如今通用之
法。阶基前踏道一道,唯雁塔楣石所画大殿则踏道分为左右,正中不可升降,
即所谓东西阶之制。
平坐凡殿宇之立于地面或楼台塔阁之下层,均有阶基;但第二层以
上或城垣高台之上建立木构者,则多以平坐斗拱代替阶基,其基本观念乃高
举之木构阶基也。玄宗毁武后明堂,“去柱心木,平坐上置八角楼”,此盖
不用柱心木建重楼之始,为结构法上一转捩点殊堪注意。敦煌壁画中楼阁城
楼等皆有平坐。然实物则尚未见也。
勾栏阶基或平坐边缘之上,多有施勾栏者。自北魏以至唐宋,六七
百年间,勾栏之标准样式为“钩片勾栏”,以地栿,盆唇,巡杖及斗子蜀柱
为其构架,盆唇地栿及两蜀柱间以。。 L及。。 1形相交作华板。敦煌壁画中所见极
多。其实例则栖霞山五代舍利塔勾栏也。
多。其实例则栖霞山五代舍利塔勾栏也。
砖塔表面所砌假柱,大雁塔与香积寺塔均瘦而极高;净藏塔之八角柱则
肥短。大雁塔门楣石所画柱亦极瘦高,恐均非真实之比例也。
唐代柱础如用覆盆,则有素平及雕莲瓣者。
门窗佛光寺大殿门扇为板门,每扇钉门钉五行;门钉铁制,甚小,
恐非唐代原物。慧崇塔、净藏塔及栖霞寺塔上假门亦均有门钉,千余年来,
仍存此制。
佛光寺大殿两梢间窗为直棂窗,净藏塔及香积寺塔上假窗,亦为此式,
元明以后,此式已少见于重要大建筑上,但江南民居仍沿用之。
斗拱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以现存实物及间接材料,可得下列六
种:
(一)一斗为斗拱之最简单者。柱头上施大斗一枚以承檐椽,如用补
间铺作,亦用大斗一枚。大雁塔、香积寺塔之斗拱均属此类。北齐石柱上小
殿,为此式之最古实物。
(二)把头绞项作(清式称一斗三升)玄奘塔及净藏塔均用一斗三
升。玄奘塔大斗口出耍头,与泥道拱相交。其转角铺作则侧面泥道拱在正面
出为耍头;其转角问题之解决甚为圆满。柱头枋至角亦相交为耍头。净藏塔
柱头之转角铺作,则其泥道拱随八角平面曲折,颇背结构原理。其大斗口内
出耍头,斜杀如批竹昂形状。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两侧回廊斗拱则与玄奘
塔斗拱完全相同。
(三)双杪单拱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偷
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以承橑檐椽。其柱中心则泥道拱上施素枋,枋上又施
令拱。拱上又施素枋。其转角铺作,则角上出角华拱两跳,正面华拱及角华
拱跳头施鸳鸯交手拱,与侧面之鸳鸯交手拱相交。此虽间接资料,但描画准
确,其结构可一目了然也。
(四)人字形及心柱补间铺作净藏塔前面圆券门之上以矮短心柱为
补间铺作,其余各面则用人字形补间铺作。大雁塔门楣石所画佛殿则于阑额
与下层素枋之间安人字形铺作,其人字两股低偏,而端翘起。上下两层素枋
之间则用心柱及斗。现存唐宋实物,无如此者,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
则用上下两层心柱及斗,与此画所见,除下层以心柱代人字形铺作外,在原
则上属同一做法。
(五)双杪双下昂何晏《景福殿赋》有“飞昂鸟踊”之句,是至迟至
三国已有昂矣。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双下昂,为昂之最古实例。其第
一第三两跳偷心。第二跳华拱跳头施重拱,第四跳跳头昂上令拱与耍头相交,
以承替木及橑檐榑。其后尾则第二跳华拱伸引为乳栿,昂尾压于草栿之下。
其下昂嘴斜杀为批竹昂,敦煌壁画,所见多如此,而在宋代则渐少见,盖唐
代通常样式也。转角铺作于角华拱及角昂之上,更出由昂一层,其上安宝瓶
以承角梁,为由昂之最古实例。
(六)四杪偷心佛光寺大殿内柱出华拱四跳以承内槽四椽栿,全部偷
心,不施横拱,其后尾与外檐铺作相同。
(六)四杪偷心佛光寺大殿内柱出华拱四跳以承内槽四椽栿,全部偷
心,不施横拱,其后尾与外檐铺作相同。
构架在构架方面特可注意之特征有下列七点:
(一)阑额与由额间之矮柱大雁塔石楣石所画佛殿,于柱头间施阑
额及由额,二者之间施矮柱,将一间分为三小间,为后世所不见之做法。
(二)普拍枋之施用玄奘塔下三层均以普拍枋承斗拱。最下层未砌
柱形,普拍枋安于墙头上。第二第三两层砌柱头间阑额,其上施普拍枋以承
斗拱。最上两层则无普拍枋,斗拱直接安于柱头上。可知普拍枋之用,于唐
初已极普遍,且其施用相当自由也。
(三)内外柱同高佛光寺内柱与外柱完全同高,内部屋顶举折,均由
梁架构成。不若后代将内柱加高。然佛光寺为一孤例,加高做法想亦为唐代
所有也。
(四)举折佛光寺大殿屋顶举高仅及前后橑檐枋间距离之五分之一
强,其坡度较后世屋顶缓和甚多。其下折亦甚微,当于下章与宋式比较论之。
(五)明栿与草栿之分别佛光寺大殿斗拱上所承之梁皆为月梁,其
中部微拱起如弓,亦如新月,故名。后世亦沿用此式,至今尚通行于江南。
其在此殿中,月梁仅承平暗之重,谓之明栿。平暗之上,另有梁架,不加卷
杀修饰,以承屋盖之重,谓之草栿。辽宋实物亦有明栿以上,另施草栿者,
明清以后,则梁均为荷重之材,无论有无平暗,均无明栿草栿之别矣。
(六)月梁《西都赋》有“抗应龙之虹粱”,谓其梁曲如虹,故知
月梁之用,其源甚古。佛光寺大殿明栿均用月梁,其梁首之上及两肩均卷杀,
梁下中■,为月梁最古实例。其形制与宋营造法式所规定大致相同。
(七)大叉手佛光寺大殿平梁之上不立侏儒柱以承脊榑,而以两叉手
相抵,如人字形斗拱。宋辽实物皆有侏儒柱而辅以叉手,明清以后则仅有侏
儒柱而无叉手。敦煌壁画中有绘未完之屋架者,亦仅有叉手而无侏儒柱,其
演变之程序,至为清晰。
藻井佛光寺大殿平暗用小方格,日本同时期实物及河北蓟县独乐寺
辽观音阁平暗亦同此式。敦煌唐窟多作盝顶,其四面斜坡画作方格,中部多
正形,抹角逐层叠上,至三层五层不等。
角梁及檐椽佛光寺大殿角梁两重,其大角梁安于转角铺作之上,由昂
上并以八角形瘦高宝瓶承托角粱、角梁头卷杀作一大瓣,子角梁甚短,恐已
非原状。大雁塔楣石所画大殿角梁不全。其下无宝瓶等物,亦不知有无子角
梁也。
佛光寺大殿檐部只出方椽一层,椽头卷杀,但无飞椽。想原有檐部已经
后世改造,故飞椽付之缺如。至角有翼角椽,如后世通用之法,大雁塔楣石
所画,则用椽两层,下层圆椽,上层方飞椽,有显著之卷杀。椽与角梁相接
处不见有生头木之使用。
砖石塔多用叠涩檐。其断面线多■入少许,实为一种装饰性之横线道。
石塔亦有雕作椽瓦状者,河北涞水县唐先天石塔及江宁栖霞寺五代石塔皆此
类实例也。
屋顶除佛光寺大殿四阿顶一实物外,见于间接资料者,尚有九脊、
攒尖两式,“不厦两头”则未见,然既见于汉魏,亦见于宋元以后,则想唐
代不能无此式也。九脊屋顶收山颇深,山面三角部分施垂鱼,为至今尚通用
之装饰。四角或八角形亭或塔顶,均用攒尖屋顶,各垂脊会于尖部,其上立
刹或宝珠。
屋顶除佛光寺大殿四阿顶一实物外,见于间接资料者,尚有九脊、
攒尖两式,“不厦两头”则未见,然既见于汉魏,亦见于宋元以后,则想唐
代不能无此式也。九脊屋顶收山颇深,山面三角部分施垂鱼,为至今尚通用
之装饰。四角或八角形亭或塔顶,均用攒尖屋顶,各垂脊会于尖部,其上立
刹或宝珠。
雕饰雕饰部分可分为立体、平面两种:立体者为雕塑品,平面者为
画、屋顶雕饰,仅得见于间接资料,顷已论及。石塔券形门有雕火珠形券面
者,至于平面装饰,最重要者莫如壁画。《历代名画记》所载长安洛阳佛寺
道观几无无壁画者,如吴道子、尹琳之流,名手辈出。今敦煌千佛洞中壁画,
可示当时壁画之一般。今中原所存唐代壁画,则仅佛光寺大殿内拱眼壁一小
段耳。至于梁枋等结构部分之彩画,则无实例可考校注'10'。天花藻井及壁画
边缘图案,则敦煌实例甚多,一望而知所受希腊影响之颇为显著也。
发券发券之法,至汉已极通行,用于墓藏,遗例颇多。但用于地面
者,似尚不甚普遍。至于发券桥,最古纪录,有《水经注》条七里涧之旅人
桥,“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题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实物之最古者
厥唯赵县大石桥,其砌券之法,以多道单独之券,并列而成一大券,而非将
砌层与券筒中轴线平行,使各层间砌缝相错以相牵济者(第。。 33图)。此桥之
券固与后世之常法异,然亦异于汉墓中所常见,盖独出心裁者也。至于券圈
之上另加平砌之仗,自汉以来,已成定法,大石桥亦非例外,直至清代尚遵
循此制。
'l'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梁思成《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校注'10' 1954年已发现佛光寺大殿梁、枋、平暗等多处尚存唐代赤白装彩画。
第六章五代。宋。辽。金
第六章五代。宋。辽。金
唐室既衰,五代迭兴,皆偏霸之主,兵戈扰攘,且五十余年。中原建设
力微弱而破坏甚烈。初,朱梁代唐,长安为墟,毁宫室庐舍,取其材浮河而
下'1'。既都洛阳,乃以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创宫殿焉。洛阳经安史之
乱,疮痍满目,已非唐时东都之盛。后唐灭梁,唐庄宗虽以“宫禁郁蒸”。。 '2',
曾营楼观,但洛京是时旧墙多已摧塌,南市尚留有张全义所筑临时壁垒,“浩
穰神京,旁通绿野,徘徊壁垒,俯近皇居”'3'。其衰落情状已露。
及后晋都洛,天福三年(公元。。 938年),河南留守奏修洛阳宫,薛融谏
曰:“今宫室虽经焚毁,犹侈于帝尧之茅茨。。。今公私困窘,非陛下修宫
馆之日”'4'。是时宫室既渐次颓顿,而国力又不胜修葺,遑论建置矣。同年,
晋又东迁,以汴州为都,汉周迭代,乃一因其制,但汴宫诸殿,各代易名而
已,亦未曾增益。
后周都汴,以方内略定,迭诏整广京师,始有开国建设之风,自隋开运
河,汴河为其中流,汴梁在唐时已因商业发展,成“为雄郡,自江淮达于河
洛,舟车辐辏”'5'。其市肆繁盛,“邑居庞杂”,固非一日。太祖广顺三年
(公元。。 953年),诏开封府丁五万五千人,修补京师罗郭,尚未广事展拓。
迄世宗武威政权雄盛,四方人物走集于此,汴京乃兼政治经济中心,其旧有
建筑,突然不敷居用。显德二年(公元。。 955年),增修汴城之两诏,富于市
政设计观念,极堪注重'见注4'。
世宗始因“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