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公共关系艺术-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工作人员汇报放映影片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时,周恩来说:“问题在于宣传什么,怎么宣传。”
文以传意胜似有声(1)
文以传意胜似有声
在宣传中,文字宣传也是一种重要方式。精彩的文字宣传——公关书面语,常常能起到口头宣传所不能起的作用。
周恩来很重视文字宣传。他曾说:文字宣传要力求具体通俗和生动,街头标语要多用易于使人记忆的语句。他进行文字宣传的公关艺术,处处闪耀出迷人的光彩。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九千余人在北调途中突遭国民党袭击,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等遇难。为了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和全世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罪行,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他的手书题词。
题词共两条。在第二版占六栏位置的是“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在第三版占五栏位置的是一首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满含悲愤的25个字,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一下揭穿了皖南事变的实质,表达了对国民党顽固派最强烈的抗议。报纸躲过了国民党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一清早就冲破了山城的浓雾,传遍了全城,送到了读者手中,轰动了整个重庆。
这天的报纸,上午就在市内销完,每份后来增卖到五角,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毛泽东从延安致电周恩来说:“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示。”
1941年9月18日,周恩来发表了《“九一八”十年》。这是一篇充满着爱国激情的文章。文章一开头,便强烈地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
周恩来这样写道:
“东北沦陷,整整十年了!十年沉痛,在今天,对于全国同胞,对于抗战将士,特别是对于在敌蹄蹂躏下过着奴隶牛马生活的东北同胞,不能不从悲惨的回忆中发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打倒鸭绿江边,驱逐日寇,消灭伪满?”
这一段文字,勾起了读者无限的联想。他们既痛恨疯狂的日寇,也痛恨丧权辱国的反动派;既对历史和现状悲愤羞辱,又对将来充满抗争的企盼。读者的心情,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了。
周恩来接着又写道:
“尤其是流亡在关内的东北同胞,十年风霜,使壮者老了,年轻的变成壮年,孩提之童也长大了,他们更会慷慨悲歌:‘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他向苦难中的东北同胞,苦斗中的东北义勇军、苦干中的东北流亡人士致以深深的敬意:
“海可枯,石可烂,你们的民族正气,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最后,周恩来郑重地写道:
“在纪念‘九一八’十年的今天,我们中共党人,再一次向全国声明: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总是坚持抗战到底,不到驱逐日寇出境,决不罢休!”
铿锵有力的字句,掷地有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英美相继对日宣战,美国也向德、意宣战,这种局势,引发了许多错误的看法:国民党官员们认为这会吸引住日本的主要注意力,从而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有些人幻想太平洋战争很快会结束,日本将很快放弃对中国的进攻;苏联就应该出兵进攻日本。
为了澄清种种错误看法,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周恩来除向各方人士广泛进行解释外。于12月13日写了一篇题为《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的长文。
他一开始就指出:
“今天的战争,已经是世界人类绝续存亡的战争,亦即是侵略者与反侵略者你死我活的斗争。”
他概述了七个方面的有利条件,论证战争的胜利必属抵抗日本侵略者和德、意法西斯的国家。但他并非盲目乐观,接着指出:
“这一胜利与和平,只是前途的瞻望。由今天争取到前途的实现,还须要经过若干过程,才能由漫漫长夜中渡过黑暗,走向光明。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民主国家尚存在若干弱点和困难,大家的长处还没有能发挥尽致,而轴心国家的弱点,也还未全部暴露。”
周恩来提醒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精神准备。“太平洋战争在初期还会有若干挫败,这正如中日战争、英德战争、苏德战争在初期的一样。”为什么存在这样挫败的可能呢?他指出五种原因:
一、 日寇是无耻海盗,惯于乘人准备不周,袭人领土。
二、 日寇如其他侵略者一样,操着进攻的主动权……
三、 日寇已全身武装,有了对付战争的长期经验……
四、 日寇海空军,虽较英美为劣势,但在太平洋上却握有军事的优势……
五、 英美虽非全无准备,但究因企图和缓太平洋上的目前冲突,在精神上,物质上,总还准备未周。
周恩来预言:这种初期的挫败,也许会丧失若干岛屿,某些土地以及其某些交通线,然而决不足以悲观,只要太平洋沿岸各友邦、各民族团结一致,互信互助,牺牲一切,坚持最后,必能改变目前太平洋的不利局面。
周恩来认为,为免发生不应有的认识和错误估计,更重要的是要看清太平洋战争的特征。
一、太平洋战争是持久战,决非速决战。在准备未成、布置未周以前,决不能冒进攻势,自陷错误。二、解决日本,以海军为主,空军陆军只能为辅。……三、英美今天还不能且不宜对日立即采取攻势,而须先巩固南太平洋上联合的力量打击他,才能置他最后的死命。必须记着,生产能力是决定现代战争的主要因素。
为了使读者明了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的关系,周恩来还指出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解放战争的特点:一是长期性,二是不平衡性,三是全面性(人力、物人、生产人的全部动员),四是一致性(世界各国的反侵略战争变成一体),五是阶段性,六是主从性(世界战局来说,德为主,日、意为辅)。只有懂得目前世界战局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太平洋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的任务。同时,也必须从世界反法西斯的任务的分担上来解决太平洋战争问题。
这一篇文章,刊登在1941年12月14日的《新华日报》上,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战争的整个进程正如周恩来所预测那样一步步地展开。
文以传意胜似有声(2)
文字宣传不仅要从正面宣传自己的各种观点、主张、以影响广大读者和公众,更重要的是有时还要驳斥谣言,澄清事实。在这方面,由于文字宣传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因而其作用是其他宣传方式所不能企及的。
1942年5月,国民党参政员许孝炎在一次宴会上公然向新闻记者造谣:中条山激战时,第十八集团军抗不遵命配合对敌作战。在周恩来声明驳斥了这种谣言后,一向标榜中立,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有相当大影响的《大公报》,竟然发表了一篇题为《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的社论,重复了上述谣言。
周恩来当即写信给该报的张季鸾等人,严肃指出:
“我可负责警告贵报,贵报所据之事实,并非事实。在贵报社论发表一周以前,晋南白晋公路一段即为第十八集团军部队袭占,停止通车;其他地区战事正在发展。只因远在敌后,电讯联络困难,此间遂不能按时报道。而中枢及前线旬余军事磋商,与夫配合作战之计划,皆因军机所限,既不便且不能公诸报端,亦不宜在此函告。于是惯于造谣者流,曾公开向人指摘第十八集团军拒绝与友军配合作战。我曾为此事一再向中枢请求更正,不意市虎之意,竟亦影响于贵报。当自承同业联络之差,惟环境限人,贤者当能谅我等处境之苦。”
周恩来在信中列举八路、新四军的战绩,巧妙地暴露了国民党没有给之任何补给,并讥讽国民党竟为中条山战役失利而诿过于人的种种“抱怨”。他这样写道:
“我们一向主张团结抗战,而且永远坚持团结抗战。去年阜北百团大战,战中未得到任何配合,战后未得到任何补充,虽中外电讯竞传捷音,贵报备致奖誉,而犹为人诬为虚构战绩,然我们并不因此抱怨。”
“尽管十八集团军饷弹俱断,尽管无任何友军可以配合,尽管有人造谣说十八集团军已撤回陕北,然事实胜于雄辩,十八集团军终于击破了敌人扫荡。虽弹药越打越少,但我们也不会以此抱怨别人。”
《大公报》社论把事情说成:仿佛整个阜北战场只有一个中条山。周恩来在信中指明:山西高原并非仅限于中条山。敌寇所以难渡黄河,“不仅因中条山留有中央大军,扼此北方锁钥,且因山西所有高原都控制在我军手中,方使敌寇三年多屡试渡河屡遭失败。”
周恩来最后写道:“敌所欲者我不为,敌所不欲者我为之,四五年来常持此语自励励人。”现在日寇正欲“先给我以重击,并以封锁各方困我,”还“辅之以挑拨流言,和平空气”。因此,他提出一个《大公报》难以拒绝的要求:希望“贵报当能一本大公,将此信公诸读者,使贵报的希望得到回应,敌人的谣言从此揭穿。”
《大公报》在5月23日全文刊登周恩来的这封信,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影响。毛泽东致电周恩来说:“你的信与文(指《论目前战局》——引者注)均在《解放日报》发表并广播。那封信写得很好。”
后来,国民党中央社仍然造谣,周恩来又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谈话、列举事实,加以驳斥。
一封公开信、一个声明,一时轰动了山城重庆,帮助人们弄清了真相,使一切造谣者无词以对。这两期《新华日报》增刊,前一期销售一万七千多份,后一期达到两万份,均打破了以往的发行记录。
应付突发事件的公关艺术
这位光辉的领导人、战士、组织家和谈判能手——他有不可思议的远见卓识和适应急剧变化的局势的天赋才能。——佚名外国评论家对周恩来的评价
突发事件是指那些事先没有预料,突然发生的事情。因突发事件而形成的公众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称之为临时公众。每个组织或组织的领导者都难以预测到某些突发事件的产生;有时即使预感到有事情要发生,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阻止或处置不当,还是会产生突发事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或组织的领导者需要赶紧应付。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应付突发事件的公共关系的问题。处理不当,会使组织蒙受不利影响甚至重大损失。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发生后,由于没有正视社会公众对事件热切希望了解真相的要求和情绪,失去了引导公众舆论的时机,使自己越来越被动,最后只好辞职下台。事后,尼克松在总结水门事件的教训时认为,这完全是“公共关系的失策”。
周恩来一生历尽沧桑,搏击风浪,出生入死,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遇到过无数意外事件,有个人遇险、组织危机、党内变故、敌人突袭,还有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除个人遇险外,当组织发生危机、党内出现叛徒、敌人发动突袭和社会出现动荡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周恩来都必须面对十分复杂的公众,有同志、朋友,也有旁观者、敌人,即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