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认为心理现象是灵魂、宇宙精神,或与身体无关的“心”的活动的表现的,形成唯心主义的阵营,认为心理现象是自然发展中高级物质形态的属性,
9
·4·普通心理学
是身体的特殊部分活动的表现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学派。
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和机能,对于自己的感觉、记忆、思惟以及醒、睡、梦等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跟身体有联系而又有不同的实体——灵魂——的作用。灵魂在人出生时就居住在身体里,控制着身体的活动。人死时灵魂永远离开人体。睡眠时灵魂也可以暂时走出人体,它回来时人就觉醒。古代人看到,人生时有呼吸,死时呼吸停止,就认为灵魂可能是气息,或是和呼吸有关的东西。
显然,在这些思想中包含着原始的唯物主义的成分。
随着宗教的出现,才把灵魂看作只是暂时附着于人体,支配人的行动的无形体的、超自然的、永存不朽的精神实体。
德国学者黑格尔认为人的思惟和理性认识都是宇宙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我国宋朝朱熹说:“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①这里所谓宇宙精神,所谓心,都不过是灵魂或神的别名而已。
对于心理现象的作用和心理现象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也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心理现象总有一定的内容,例如感知总是感知一定的事物,思惟总是思考一定的问题。
先有事物和问题存在,才有感知和思惟活动。
唯心主义者却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了。固然,感知着的事物可以直接证明其存在,但是存在着的事物并不一定都能被感知;而英国主教贝克莱却主张只有被感知的事物才是存在的,他
①《四书集注》,《孟子》卷七,《尽心章句》上。
10
普通心理学·5·
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本来,思惟所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而我国明代王守仁却以为任何事物都在思惟中,他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①照这种唯心主义的说法,世界上除了人的心理活动以外,也就没有任何其他事物了。
唯心主义者或把心理现象归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的表现,或把宇宙万物归于心理现象。对于至高无上的存在和包含一切的心,自然都不能进行探索研究。所以唯心主义和科学的心理学是不相容的。
给予心理现象以正确阐明的是唯物主义者。古代唯物主义者就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如我国古代荀子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②汉代王充说:“人之所以聪明智惠(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惠;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
③这都是说,智慧活动、情绪等心理现象都是身体的机能。
古代唯物主义者也看到心理现象是由外界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的。
《乐记》上说人心“感于物而动”。宋明以来的学者常说:“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
(叶适)
;“心无体,而因事见理以征几也”
(方以智)
;“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
(戴震)
④。这都是说明心理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是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辨别。
到
①《阳明全书》卷一,《传习录》上。
②《荀子·天论篇》。
③《论衡》卷二十,《论死篇》。
④叶适:《易说》卷下。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11
·6·普通心理学
了西方近代唯物主义者,如十七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比较明确地认识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的活动所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和人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旧唯物主义都是朴素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不能完全正确地阐明心理现象。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都是机械论者,没有正确的发展的观点。他们常把人和机器等同看待,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如同机器的功能一样。例如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说:“人不过是一座钟表”。狄德罗把人比作有感觉的乐器。
旧唯物主义者都是自然论者或直观论者,不理解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所以常把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等同看待,或者把人的心理看作人的自然的本能活动。
例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动物和人一样有理性活动,费尔巴哈把思维当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不理解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与发展的。
对心理现象作出唯一正确的阐明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二节 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动物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不仅能感受跟生命有直接关系的刺激物质,也能感受跟生命仅有间接关系的刺激,这时动物就有了原始的、简单的感觉或心理现象了。随着动物演化阶梯上升,神经系统趋于复杂,心理活动也越灵活、丰富,
12
普通心理学·7·
到了灵长类动物,特别是到了人类,神经系统变得异常复杂,心理活动也就发展到最高阶段。所以从动物的演化史可以看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的属性,是由物质发展演化产生的。
在古代长时期内,人们以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因为人平时可以感到自己心脏的跳动,人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如激动和平静)可以感到心脏活动的差异。但是由于事实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现象不是跟心而是跟脑联系着了。例如人们观察到:在睡眠和麻醉时(如酒醉)
,心脏的活动没有变异,而精神状态大不相同了;脑受了损伤的人(如外伤或震荡)
,心理活动就要受到严重的破坏,如有的耳目完好而变聋变盲了,有的记忆消失了,有的言语、思惟或随意运动受到了损害。有时这些损害跟精神病患者的情况相似,精神病患者正是在心脏和其他器官的机能正常的情况下表现出神志不清的。因此,人也就逐渐认识到精神病患主要是脑机能的障碍。
脑的结构和机能都是异常复杂的,即使要对它进行解剖学的研究,在仅有简单器械的古代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关于脑以及脑和心理现象的具体关系,长时期来在科学上的研究是不多的。
由于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十九世纪,关于脑的知识增多了,对于脑的科学研究也逐步开展了。例如布罗卡(Broca,1861)对于大脑中言语运动区的记述,推动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研究。贝兹(e,1874)发现了皮层A B中贝兹大型细胞,增进了对于人脑的解剖学、组织学的知识。
谢切诺夫(1863)关于中枢抑制现象的发现,对于大脑机能
13
·8·普通心理学
的了解更是一个大的进步。
弗卢伦(Flourens,1823)用切除法以及弗里施和希齐格(Fritsch和Hitzig,1870)用电刺激法所进行的研究,加尔宛尼(Galvani,1876)发现生物电现象后引起的关于神经电现象的研究,也都大大地丰富了关于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的知识。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们总结了人类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惟,不论表面上如何象是超感性的东西,但它们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头脑的产物。”
①
“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②“思惟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而人脑是思惟的器官。”
③
大脑是怎样活动才产生心理现象的,或者心理现象是大脑的什么样的活动呢?庸俗唯物主义者认为,正如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脑分泌思想。这是荒谬的,因为它把思想也看作物质。关于脑的活动的方式,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过一种意见。他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一切不随意的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例如手脚碰到灼烫或针刺时立刻无意识地缩回来。笛卡儿把这种活动叫做“反射”。
笛卡儿是一位二元论者,他认为动物的一切活动和人的
①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4页。
②《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8页。
③《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45页。
14
普通心理学·9·
一部分的活动是反射,人的感觉、思惟等则是灵魂的活动,与反射无关。笛卡儿的二元论,我们必须摒弃;但是他提出的反射,却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从科学上发展反射的概念,并且使它成为说明心理现象的基本原则的是近代俄罗斯生理学家谢切诺夫(1829—1905)和巴甫洛夫(1849—1936)。
谢切诺夫在他的名著《脑的反射》中把反射的原则推广到脑的全部活动即人的全部的心理活动上。
他指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
①这是对于心理现象的科学的理解的一个飞跃,对于科学的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巴甫洛夫对于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进行了长期的科学实验研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科学地阐明心理现象和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谢切诺夫把反射活动分为三个主要的环节:一、开始环节:外界刺激和它在感觉器官中引起的、由传入神经(内导神经)向脑传导的神经兴奋过程;二、中间环节: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和这一过程的主观表现——心理活动;三、终末环节:神经过程由中枢沿传出神经(外导神经)传至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如动作、言语等。谢切诺夫曾经强调指出,心理现象借以发生的反射的中间环节,不可能同其余两个环节(外界刺激和反应活动)分离开来。这两个环节是心理的开端和终结。一切心理现象都是整个反射过程
①《谢切诺夫选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第222页。
15
·01·普通心理学
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现代科学研究又发展了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说。
例如,所谓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终止。
在通常情况下,反应活动的情况又成为刺激,引起神经过程,返回传导至中枢,这叫做“反馈”。有了反馈,人的活动才能成为完整的、连续的过程,更好地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