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板的就错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样等着看我的笑话。
被选择,也选择自己的前途
从美国返回台湾的飞行途中,我看着窗外朵朵白云,哪里想到自己也会有从云端跌落万丈深渊的一天。学校毕业后,我就一直是同侪间的佼佼者。年纪轻轻就考上令人称羡的公务员;随后进入香港最大的寿险公司,成为全香港第一位精算师;外派马来西亚表现优异,是集团内最年轻的总经理;来到台湾一手打造安泰传奇……我这一生几乎都是打着顺手球拍,在“稳操胜算”中不断开拓出自己的格局。安泰被并购,使我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像被缴了枪械的士兵,命运不是操控在自己的手里。
长久以来,我一直奉行商业社会的竞争法则:只要努力表现,一定会被肯定。这次的并购事件,却让我深受打击:个人纵使再努力,大环境的条件不配合,也是枉然,太多变量不是你能掌控的。
说来奇妙,当我这样一想,反而重新得力,心情整个都放开了。未来要发生的事,不是你能掌控的,担心也没有用;若是你能掌控,又何必担心呢?于是我解开了先前种种疑虑:“ING是真有诚意要留用我?或是过渡人选?”“未来的老板好相处吗?”“两家公司并购后的人事大权,我还能掌控吗?”我只问自己:“想不想留下来?”毕竟这个决定权,还操控在我的手里。其实人生最难面对的是抉择,一旦想清楚了,勇气和信心都会跟上来。我大概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从谷底的情绪走了出来,主要是我想清楚了自己下一步该往哪里去。我做了一个非常“感性”的抉择:继续留在安泰。其实人生最难面对的是抉择,一旦想清楚了,勇气和信心都会跟上来。
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知道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够“理性”的,一般专业经理人面临公司被并购时,多半选择另谋高就。因为新东家大多有自己的人事布局,会重用旧人的情况很少。即使重用,也是因应过渡期,就等新的接班人培养出来,旧人被撤换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传出ING集团将并购安泰的前后时间里,曾有多家保险公司和我接触过,但我深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些公司争相挖角,所花的成本日后全部要在你身上回收,一定会逼你回头去挖更多原先公司的资源,像人力、客户之类的。这种做法,我觉得跟自己的良心很过不去。我在安泰十几年,一直标榜“要做一家很不一样的寿险公司”,很多员工为了理想进来,很多客户也赞同我们的经营理念,反而我自己破坏了那么好的公司,岂不太可惜了吗?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很清楚地告诉自己:“一旦离开安泰,绝不会继续待在保险业。”长久以来,安泰就像一个大家庭,员工们喜欢我,也很依赖我。我心想:“自己一手经营的公司,我离开后应该要更好才是,而不是从此走下坡。”就个人来说,我的确是做了一个“感情用事”的抉择,但就大局来考虑,其实是一个很“理性”的决定。
越困难,越喜欢
驱使我留下来的另一个强烈动机,就是越困难的工作,我越喜欢做。众人都看好我去别家公司,认为那样我会更有发展、更受重用,而我就偏要留下来证明,不管ING集团新老板怎么待我,我领导的台湾团队就是不一样。既然ING集团是靠并购起家的,我跟其他同事一样,都是ING“买”来的,同样的背景,别的专业经理人可以做下去,为什么我不行呢?何况我的能力一点也不输给他们!两年过去了,我和我的经营团队心手相连,在新东家领导下,ING安泰的业绩再创高峰。一般企业在合并之后,人心思动、主管求去、新旧文化无法相融、员工适应不良等等“并购症候群”,并没有严重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不仅主管大中华区的业务,也是亚洲区执行董事会的成员之一,职权比从前更大。ING集团也比从前更积极部署大陆市场,继上海之后,在大连和广州分辟新据点,朝我的梦想“复制台湾经验到大陆”,更迈进了一大步。这些成就,能在“不放弃自己的道德与信念下”一一达成,是我最感到欣慰与骄傲的。尤其是我一向主张的“3C哲学”:把Change(变动)
视为Challenge(挑战),反而有Chance(机会)开创出新局面,也在这场并购易主的“婚变”案中,得到最佳实践。把“变动”视为“挑战”,反而有“机会”开创出新局面。
人生2 不按牌理出牌
订一个人人绞尽脑汁、全力以赴,
甚至熬夜加班都未必能达成的高目标,
谁还有时间力气去争位子、传流言,和打小报告?
许多人都知道我喜欢不按牌理出牌,即使换了新东家,我还是不改本色,公司合并后走马上任的第一天,我就向新旧同仁宣布公司“不裁员”。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几乎所有的公司在并购之后,为了精简人事成本,一定会裁员,因应新的变局。尤其我的新老板ING集团是靠并购起家的,怎么可能答应新并入的公司“不裁员”?
当初并购案在进行谈判时,有三项条件是我非常坚持的:第一,保留“安泰”的原名称;第二,不裁员;第三,照顾“9·21”孤儿的承诺不变。ING集团的谈判代表当场面露惊讶与不解的表情,他们过去从未处理过这种“不裁员”的要求,心中一定在想:“这个人简直是给自己找麻烦!”等着看我怎样收拾残局。结果ING安泰在我坚持“不裁员”的营运下,2001年业绩大幅跃升39%,获利营收超乎想象的好。
我不按牌理出的第二张牌,是在两家公司合并不到半年,正值兵荒马乱的整合阶段,独排众议,坚持报名参加全岛的“品质奖”。这个全岛性的比赛,被业界视为卓越管理的最高荣誉,过去37年都只有制造业报名参加,台积电、华硕、IBM等都曾得奖。当时一位记者朋友很不屑地问道:“保险业也敢来参加?”同仁们也认为我们参赛的时机非常不利。结果ING安泰2001年落选,但是2002年就抱回奖杯,又在保险业写下创举。大家看我三不五时,总会出些“与众不同”的招式,以为我这个人好出风头,其实我有一套自己的战略思维。
因为懒,所以想与人不同
我喜欢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是因为我很懒惰。因为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就没有与人一较高下的压力,更可以发挥自己。反而是跟着前人的脚步,走相同的路线,以为这样比较容易成功,但其实必须要做得比前人更好,才能有所超越。当你做“与众不同”的事时,还可以看到更多机会,因为在你之前,从来没人做过相同的事情,没有人发现这里面其实隐含着许多契机。因此每当我想达成高目标的绩效,以“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做,成功的机会反而比较大。大部分公司在合并以后都会裁员,理由不外乎是节省成本。而我一向不主张裁员,因为公司如果要请人走路,有办法、能干的人一定先走了,剩下来的员工不知道哪天轮到自己,肯定是人心惶惶,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好工作,如何能够达到新老板更高的要求?要知道新老板都是花了不少银两进行并购,势必订下更高的业绩目标,才能赚回他收购的成本。员工要加倍努力,才能让新老板满意,压力其实相当大,此时更需要稳住军心,提升士气,所以我绝不主张裁员。
在ING集团与安泰的并购过程中,我不但不裁员,还极力挽留员工,并且在人事的布局上,颇费一番心思考虑,以稳住大局。
心思花在“正事”上
没错,安泰原先的业务员将近一万五六千人,乔治亚不过一千五六百人,两边主管的历练能耐是有些不同。但我认为合并最重要就是把人留下来,尤其要把生产单位的人心留住。安泰团队的向心力一向很高,这点我很有把握,而乔治亚因为是将被解体的公司,员工人心难免浮动,制度上也要迁就安泰作调整,这时让他们的人当主管,下面的人会比较有安全感。我记得当时乔治亚已有业务员开始松动,跟随他们原来的总经理跳槽到别家寿险公司去。人心思危之际,安泰展现的宽容气度,稳定了不少人心。常有人问我,难道你们合并后,不曾出现派系倾轧或是人事斗争的现象吗?我很坦白地回答:“彼此是要花些时间和力气去适应对方,但要花心思和时间去斗倒对方,我看很难!因为他们有太多‘正事’都忙不完了。”
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定下一个非常高目标的营业计划,让大家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个看似不可能达到的任务目标上。当人人绞尽脑汁、全力以赴,甚至熬夜加班都未必能完成新任务,谁还有时间力气去争位子、传流言和打小报告?
越忙越开心
外勤人员忙着冲业绩,内勤人员我也不让他们闲着。尤其我坚持不裁员,在人手充裕的情况下,如何让大家都有工作忙,而且忙得很有意义,又能在短期内看到表现绩效,实在是一门大学问。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合并之初,执意参加“品质奖”竞赛的原因。我心想,过去十几年来,安泰一直在冲业绩,目标能达成就很满意了,没有余暇检视工作的流程和品质。
利用这回合并变革的时机,正好进行内部大整顿,借着参赛将企业里的人、事、制度、策略做一个总体检,等于是把企业的优缺点全都揭露出来,在短期内改善我们的工作流程。没有想到,“品质奖”过去都是发给生产导向的制造业,服务业或是金融业从来没有人来申请,更别提保险业了。安泰的参赛,确实令很多人感到错愕。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觉得保险业时有理赔纠纷,业务员不要骗人就不错了,还高谈什么服务品质?不仅一般大众不懂,就连担任评委的各大学管理教授,也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在评审过程中提的问题,常常牛头不对马嘴:“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要做那个?”“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从评委问的问题就知道,他们其实也在学习。这些在学校授课的评委,看到安泰能够将“客户导向”四个空洞的字,落实为可以量化、标准化和人性化的流程管理,和过去参观工厂的质量管理经验完全不同,眼界为之大开,当场认真做笔记,采撷实例,作为日后授课的教材。结果第一年我们不幸落选,我觉得有些惋惜,评委们可能并不很清楚怎么评估保险公司的品管。
次年卷土重来,我特别指派一位资深副总经理负责这项工作,而且请他加入董事会做报告。我对此比赛的重视,可能又开各家保险公司的先例。总之,全公司上上下下被我“整”得很惨,又是请顾问公司训练上课,又是天天开会检讨,洋洋洒洒编出了四大本工作流程。同事们虽然叫苦连天,但原先发份公文要三天的流程,现在只要两天即可完成,“客户满意度”也比并购之初提升许多,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这份成就感比得奖还开心。
人生3 精算风险 谋略闯关
没有人是天生的将才,
我也是从一次次的临危授命中,
渐渐磨出自己的胆识,
终于有机会将理想付诸实现。
我年轻时任职香港友邦人寿,因为表现优异,高升外派到海外。在马来西亚工作的那七年,真是蛮值得回味的。
饶富南洋情调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