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汉阳郡王李瑰乃是李孝恭弟,也是素有节气贤名。
现如今李唐宗室中,素有威望贤名,能征善战的全都坐在此处。
李孝恭瞬间就明白了他们来的原因。
过了片刻,李神通开口道:“庐江王李瑗谋反,被王君廓缢杀,传其首级于京师。朝廷不仅将李瑗废为庶人,还绝其宗室属籍,这件事你们知道吧?”
众人点头,李孝恭道:“刚才李江已经和我说过了,而且王君廓也已经回京了。”
李瑰耐不住性子说道:“叔父,您说怎么办?”
李神通凝声说道:“庐江王性情如何,不必我说,想必你们也清楚。而且当今圣人又是心胸宽阔之辈,纵然是当初息王厚结于他,也不过是一时之事,毕竟当时息王为君,庐江王不得不从,而且庐江王也未曾表态。”
“庐江王也非野心勃勃之人,若说他属意起兵造反,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必是王君廓蛊惑,方有今日之祸。”李瑰接着说道。
“不错,庐江王也曾经在我的帐下为将,说句不好听的,暗弱无能,无甚大才,反而是王君廓心怀叵测,不能久留。”李孝恭沉声说道。
而后李道宗沉吟一会儿,一针见血的说道:“庐江之事咎由自取,已成定局,然为李唐宗室计,请诛王君廓。”
李神通等人纷纷点头。
其实李瑗这个王爷当得憋屈,死的更是有些不明不白,说白了就是被王君廓给阴了。
李瑗,字德圭,唐朝宗室、将领,封庐江王。唐高祖李渊堂侄。父亲李哲是隋朝柱国、备身将军,唐朝建立后追封为济南王。
武德元年历信州总管,封庐江王。九年,累迁幽州大都督。朝廷以瑗懦曌,非边将才,遣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助典兵事。君廓故尝为盗,勇力绝人,瑗倚仗之,许结婚姻,以布心腹。
坏就坏在王君廓这个人的身上。
《新唐书》中写道:当时隐太子李建成将有密谋,因而厚结李瑗。李建成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派遣通事舍人崔敦礼召李瑗入京,李瑗害怕事有不测。
而王君廓内怀险恶用心,想用计陷害李瑗而成己功,便对李瑗说:“事变未可知,大王国懿亲,受命守边,拥兵十万,而从一使者召乎?且赵郡王(当时李孝恭被人诬告谋反,被问罪于狱中)前已属吏,今太子、齐王又复尔,大王势能自保邪?”随即泪下。
李瑗信其言,说:“那就将性命托付与你了。”便囚禁崔敦礼,部署兵马,征召北燕州刺史王诜商议机务。
兵曹参军王利涉对李瑗说:“王今无诏擅发兵,则反矣。当须权结众心。若诸刺史召之不至,将何以全?”
李瑗说:“奈何?”
王利涉回答说:“山东豪杰尝为窦建德所用,今失职与编户夷,此其思乱,若旱之望雨。王能发使,使悉复旧职,随在所募兵,有不从,得辄诛之,则河北之地可呼吸而有。然后遣王诜外连突厥,繇太原南趋蒲、绛,大王整驾西入关,两军合势,不旬月天下定矣。”
李瑗接受这个建议,将内外兵马全都交付王君廓指挥。王利涉认为王君廓性情反复无常,劝李瑗将兵权交付王诜,李瑗犹豫未定,王君廓探知此信,驰马斩杀王诜,持其首级告知军士说:“李瑗与王诜反,锢敕使,擅追兵,今诜已斩,独瑗在,无能为也。诸君从之且族灭,助我者富贵可得!”
众人说:“愿讨贼党。”
便从狱中放出崔敦礼。李瑗闻知此信,率其左右数百人披甲而出。
王君廓大呼道:“瑗誖乱,诸君皆诖误,若何从之以取夷戮?”众人全都倒戈溃走。李瑗大骂王君廓说:“小人卖我求荣,行将自及其祸!”即禽瑗缢之,传首京师,废为庶人,绝属籍。
第六十三章 其祸大矣!()
“道宗所言不错,王君廓小人也,以我李唐宗室的脑袋作为功绩,此风若是一旦蔓延开来,哪还有我等的活路,王君廓不能留。”李孝恭沉声说道。
对于这种事情,李孝恭也深受其害,是有切肤之痛的,这一次是庐江王,若是再来一个人效仿王君廓说不定就是他李孝恭。
武德七年,李孝恭平定辅公佑之后,杀越州都督阚棱,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北起淮河,东包长江,越岭而南,尽归他统管。
李孝恭想以威名夸示远俗,便修筑宅第于石头城中,设立哨所往来巡察以护卫自己。然而有人诬告他谋反,因此被召还京师,问罪于刀笔吏,若非李建成与李世民之争在白热化状态,无人顾暇与他,恐怕他早就死在狱中了。
而且正如李道宗虽说,李瑗受不了蛊惑,自己谋反,这件事情已经成了定局,他们虽然是郡王在这件事请也是少插手为妙。
但是王君廓这个人必须诛杀,否则投机取巧,喜欢钻营的人不在少数,谁也说不定下一次是谁。
李神通目视李瑰,李瑰点头同意,李神通不紧不慢的说道:“那好,明日早朝我等请求圣上诛杀王君廓。”
“不可。”李孝恭和李道宗同时开口说道。
李神通诧异的看了他们两人一眼,问道:“我等堂堂正正,毫无私心,为何不可?”
李孝恭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叔父,可知王君廓在朝中树敌颇多,仅洺水一战,就使得秦琼等人同他成为敌人,若是明日我等在早朝之上请求圣上诛杀王君廓,秦琼等宿将必然插手。”
李瑰奇道:“二哥,这不是好事吗?众意不可违,到时候圣人岂能为了一个区区的王君廓而逆众意?”
“这是祸事。”久不开口的李道宗沉声说道:“自古为君上者,自己可裹挟民意而问罪于臣民,若是臣民抱成一团欺凌君上,此乃君王大忌,哪个君王能忍受的了?伴君如伴虎,纵然杀了王君廓,我等的祸事也就不远了,更何况我等的身份本来就敏感。”
李神通思索了一下点了点头,李孝恭和李道宗说的不错,于是出言道:“那该如何是好?”
李孝恭看了一眼李道宗见他没有想要说话的意思,于是出口说道:“办法倒是有一个,但是·····”
“但是什么?二哥快快说来,就不要在卖关子了。”李瑰急迫的道。
········
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一路急急忙忙的行来,等他们到达皇宫中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天也已经黑了。
长孙无忌在路上询问李承乾为何如此匆忙,李承乾只是摇头,于是他只好按下心中的疑惑。
等到达太极宫中之后,李承乾看见在通往太极殿的路上,有一人在等着,不是别人正是东宫内侍王虎。
王虎看见李承乾过来,顿时大喜,急忙行礼道:“郎君,您吩咐的事臣已经有了消息。”
“哦?快快说来。”李承乾道。
“据江国公府的下人禀报,最近几天唯有裴大人府上的人曾经去找过陈侍中。”王虎说道。
“哪个裴大人?”李承乾问道。
王虎一怔,急忙道:“是裴寂裴大人。”
李承乾顿时一愣,这和他想的不一样,竟然是裴寂,不是刘德裕。
长孙无忌奇道:“到底怎么了?从程知节那里出来,就没见你的脸色好过。”
李承乾抬头看了王虎一眼,王虎急忙知趣的下去。
李承乾脸色有些难看的说道:“我原以为已经弄明白事情的真相,想不到又错了,罢了先到太极殿再说吧!现如今我也有些糊涂,不知道想的到底对不对。”李承乾的话说完,长孙无忌更加疑惑了。
等到两人到了太极殿的时候,李承乾被李世民的脸色吓了一跳。
此时秦琼已经回去,而且李世民越想秦琼所说之事越感觉心寒,脸色不停得变化。
而且是越想是越觉得可疑,只因为一点,李世民得国不正。
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同李世民见礼之后,李世民沉声说道:“你们来了,坐吧。”
两人落座之后,李承乾轻声说道:“父皇,关于陈侍中弹劾程将军之事,儿臣已经探明情况了。”
“哦?到底是什么情况详细说来。”听到李承乾的话李世民的脸色好看了一点。
李承乾刚要说话,内侍来报,李唐宗室,李神通、李孝恭、李瑰、李道宗等人求见。
长孙无忌疑惑的说道:“这么晚了,他们来干什么?”
李承乾幽幽的说道:“舅舅,众位郡王是为王君廓之事而来。”
李世民的眼皮不由的跳了几下,皱起了眉头,包括长孙无忌都听明白李承乾话里的意思,他说的是王君廓而不是庐江王,这就有些难办了。
李神通等人合到一块,纵然是李渊在位的时候也要退让三分,更何况此时刚刚即位的李世民了。
不顾李世民的脸色,李承乾又自顾自的道:“王君廓虽有大功,但是刺痛了宗室敏感的神经,其祸大矣!父皇三思啊!”
一时之间太极殿中的气氛十分的诡异,只有烛光摇曳,忽明忽暗,照耀在李世民的脸上,显得阴晴不定,过了一会儿,方才听到李世民沉声道:“宣。”
内侍急忙下去,片刻之后,大唐宗室以淮安王李神通为首,李孝恭,李瑰,李道宗三人跟在
后面,鱼贯而入。
四人刚入到太极殿中,在李神通的带领下,除玉绶,解蟒袍,而后跪了下去了,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三人也瞬间站了起来。
李世民惊道:“叔父,你们这是干什么?若是朕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你们说出来就是,何必如此?”说着就要下去扶他们。
李神通叹了一口气,而后苍老的嗓音在有些幽暗的太极殿中响起:“圣人容禀,前有息王与刺王之事,近日又有庐江谋反,霍乱大唐,臣等昼夜思来正是由于骤登高位,德行不足,所以才造成李唐宗室良莠不齐,难为国之表率,臣等甚为惭愧。”
“思及长平肃王、永安壮王、淮阳壮王三位宗室贤王,臣等四人无有寸功,窃据王位,苟活至今,惭愧至极。”
“今思虑良久,为李唐宗室计,为江山永固计,臣等请罢回乡,伏请圣人圣裁。”话毕,四人额头触地。ps:木头子弹同学的七张更新票实在是太狠了,我试试看吧~~~~~~
第六十四章 承乾说退四王()
李世民听完李神通的诉说,向前迈出的那只脚不由自主的收了回来,静静的站在那里,李承乾偷偷的看了一眼,观察到李世民的精神似乎有些恍惚。
李神通等人虽然是为庐江王李瑗和王君廓之事前来,但是话里话外一个字都没有关于两人的,这就是李神通等人的高明之处。
这也就是李孝恭出的主意,以退为进,甚至还抬出了为李唐开国定疆战死的三位王级人物。
长平肃王李叔良,武德四年,率军抵御突厥入寇,中流矢而死。
永安壮王李孝基,卒于武德二年,为刘武周所害,死无全尸,招魂以葬之。
淮阳壮王李道玄,武德五年从征刘黑闼,与副将不合,乃至孤军深入,为刘黑闼所杀,年十九岁。
这三位宗室郡王为了李唐的江山,披肝沥胆,战死疆场,远不是元吉,李瑗等辈可能比的。
虽然他们的功绩比不上李孝恭和李道宗等人,但是死者为大,而且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