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然有人小声嘀咕一声:“大郎的卖相不错,就是不知是不是银样蜡枪头?”程咬金的脸又瞬间垮了下来,眼光巡视左右寻找出声之人。
程处默也没有选什么难度高的操练之法,只是将现在他经常操练的三百人打散分开,分为两队,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相距百步,严阵以待。每队百五十人,分散而立,虽有将官压制,但是不成体系。有宋一代就是因此除西军将门之外,再无能战之兵。
看到程处默这等做法旁边宿将已经有人暗自摇头,程处默这种做法若是在战场之上只能是取死之道。
唐朝虽有骑兵,但是步兵也是尚属唐军序列,更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但是唐军的步兵却是一改古代以防御为主的作战方法,初唐之后以陌刀强弓硬甲为主,虽面对突厥、吐蕃等强兵也能面对面的硬抗而不败,甚至更多之时多有斩获。
但是若是如同程处默这般将兵将分开,使得上下号令不明,虽友军而不知,旗号而不显,纵然是姜尚、孙武再世也难取胜。所以观战的众人也已经毫无兴趣。
但是程处默却丝毫不以为意,众人耳中听见第一通号响,程处默手舞令旗,两方各列队整兵,片刻之间而成攻击队形,旗帜鲜明。
待二通号,双方偃旗息鼓,三通号,举起大旗,随即程处默面沉入水继续挥舞令旗,战鼓声骤然响起,急促如雨。
听到鼓响,两队呐喊着向前冲,接着其中一队鸣锣,锣声一响,那队人马就退兵,另一队人马继续前进,然后前进的一方队伍中突然也鸣锣,则那队人马也退兵,反复如此三遍。
这仅仅是大唐府兵每年必须的操练之法,再普通不过,因为此意是使得军士明旗号、通鼓声,所谓的闻鼓而进,鸣金而退是为如此。
但是众人却被程处默的这般操练弄得目瞪口呆,甚至是有些吃惊。
要知道程处默的麾下全是刚选之兵,要不然程处默也不会将手伸到其他将军的麾下,但是却如此队形严整,号令严明,更何况程处默在操练之前还专门将其打乱。
在他们的眼中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两队皆是号令严明,井然有序,全然不像新组之军。
而且行动迅捷无比,队形始终不乱,无论是号令何时响,士卒都能瞬间做出反应。
这些士卒无论何时都是双目炯炯,精神旺盛,腰杆挺直,纵然是身形矮小之辈身形之上也充满战意。
所谓平淡之中方见真意,自古以来两军对阵,将领大喊一声杀,于是两方乱糟糟的向前冲,这是仅存在电影上的,而那种各种名将谋士计谋不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存在于演义小说中的。
南宋名将岳武穆的一句“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道出战争的真意,但是纵然将领能够灵活运用,随机应变,兵法谙熟于心,但是士卒的基本素质达不到,还是白搭。
是故明朝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曾经说过,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百人有十人敢战,这支军队就是合格的,有二十人敢战,就可获得胜利,有五十人敢战,就可纵横天下而无敌。这也是为何北方游牧民族崛起之初,纵横天下而众莫能当的原因,因为百名游牧民族就有百骑敢战。
虽说夫战,勇气也,合军聚众,重在激气,但是一场混战下来,新兵自然变成老兵,老兵自然有勇气。
可若队形纪律之念不能深入人心,那么纵然是百战老兵也会成为兵油子而无法达到将领的要求,甚至是扰乱地方,破坏军纪。
而程处默训练此等士卒不到半个月,就已经初具成军的气象,若说程处默练兵不得法那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第五十八章 练兵大家程处默(完)()
自古以来练兵之法乃是强军的不二法门,更是每一个将领的克敌制胜之道,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训练敢战之士。
就算是刚愎自用如同罗艺,奸诈反复如同王君廓也是练得一手好兵(不知为何写到这里老想起一句话吹得一嘴的好箫)。
而练兵之中有两个典型代表就是西汉之时程不识和李广两人。
李广、程不识者,皆乃是汉代名将。一生历战无数,而且对匈奴作战都是不可多得鲜有败绩的人物。
可以说功勋卓著,其名久矣,以至于对手都对他们最重有加。
两人功绩不相上下,但带兵方法各有千秋。
李广将兵,遵循一原则,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拘泥于兵法,带兵的随意性很强,
而且李广作战勇猛,每战必然先登。李广将兵亲厚,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颇得士卒爱戴。
李广每到一处扎营,不派远哨近探,士兵皆可卸甲而眠。虽如此但对手却不敢小觑,是故李广有时五千可挡五万人,但其军胜则大胜,败则大败。
而程不识带兵,中规中矩,每到一处,安营扎寨,远哨近探尽皆派出,士卒枕戈待旦,巡哨严谨,各级士吏各司其职,宵斗不息。程不识本人更是恪尽职守,也是衣不卸甲,马不卸鞍。对手都对他的军队敬之畏之。
但程不识的军队五千就是五千,虽不见得次次大胜,但是也从未有覆军惨败之时。
或许正是带兵方法的不同,是故武帝时,大军五道出击,李广从来都是率领辅助部队,从未有独当一面之时,未尝没有道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未尝不是如此,太史公深为李将军所叹息,但是岂不闻其中的内在道理?
假使李广同程不识交战,若万人以下,则广胜而程不识败,若万人以上则程不识胜而广败。
而程处默此法操练出来的士卒正是程不识之法,将严而法明,卒畏法而形正,只要深的其法,虽一平庸之人亦可练出严整士卒。
大唐兵精将足,独不缺李广之辈,无论是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嚄唑宿将,还是苏定方、薛仁贵等后起之秀都是此中好手。
然大唐以十二卫、东宫六率,统领天下府兵,若是以程处默此法操练,不出数年,府兵尽皆强盛。
真正实现府兵制的初衷,即“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而此时程处默身处高台之上,面容肃然,颇有威仪,再加上披甲持剑,背光而立,余晖照耀之下,甲光闪闪,如有天兵,沉着如水。
一时之间在场众人除李承乾早已心中有数之外,其余众人皆震撼无比。
看罢良久众人尽皆默然不语,回味无穷,若是程处默搞出什么花里胡哨的新阵法或者战法,众人或许会反驳一二,不屑一顾,但是此等最平常的练兵却能出现此等强军之象,这就不是众人所能贬低不满的,更何况程咬金此时也矗立在旁,这里又是右武卫大营。
而老程看着台上一脸正色的程处默,一时之间有些心酸,抽了抽鼻子,甚至是用自己长满老茧,粗劣般的老手暗自擦了擦眼角。
楚国宿将项燕及其孙项羽,更或是秦之名将王翦乃至其孙王离,及至前朝杨素,韩擒虎之辈,莫不是昭示出为将鲜有善终,三代以后或身死族灭,或泯灭于众人矣。
今日始观程处默之表现,他日虽不能成一代名将,但是保自身以及后人三代富贵还是可以的。
众人看见老程的表现非但没有嘲笑,反而一时之间皆戚戚然,皆想起自家的儿子。
而前些日子程处默在营中怪异的表现,也成为一时之趣谈。更有甚者当场表示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表现。
少顷,众人虽回味完毕,但犹在评头论足,李承乾出口笑道:“处默将兵,多多益善,虽有夸大之嫌,但亦不乏一颗初生牛犊以及稚子之心,今始观处默之兵,虽古今名将亦不外如是。众卿以为何?”
“处默虽比不上翼国公(秦琼),鄂国公(尉迟敬德)一般勇冠三军,亦不如李药师、李懋功之辈深通兵法韬略,但是其练兵之法颇有心得,难得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李承乾接着笑道:“套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一句话,效程不识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李广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太子之言大善。”长孙无忌叹道:“霍(霍去病)、陈(陈庆之)之辈不常有,然程不识、于禁之流常在,大郎之举可谓令人刮目相看,真是吾等始料未及。”
众人皆是点头称善。
此时的程咬金早已经裂开大嘴呵呵的直笑,简直是乐翻了天,心中喜悦是无法言表,不停得嘀咕道:“这是俺的种啊!你们看看,这是俺程知节的种。”
此时程处默已经遣散队伍,而后放下令旗来到众人面前,听得众人的夸赞一时之间有些脸热,他的这些东西可都是学自李承乾的《练兵纪要》,刚要出口解释,但见李承乾同他轻微的摇了摇头,程处默只好压下心中的疑惑。
而后程处默对着李承乾一抱拳,沉声说道:“太子殿下,末将程处默已将大军演练完毕,特来缴令,请太子示下。”
程咬金此时正在兴头之上,也没反应过来,反倒是长孙无忌诧异的看了程处默一眼,心中想法颇多。
昔日汉文帝于细柳营阅兵,周亚夫阻拦文帝于营门外,自那时起“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就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真正敢行此事着却少之又少。
程不识治军更严,较之周亚夫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也从未做过此等之事,是故程不识善终,而周亚夫绝食而亡。
岂不知就是因为文帝事埋下了周亚夫日后的祸根,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景帝痛斥完周亚夫之后,淡淡的问太子刘彻:“你镇的住他吗?”这才是此种真意,亚夫连文帝都敢阻拦,虽事出有因,但是幼主即位有强势丞相,岂不是取祸之道?
这也是后来为何刘彻杀钩弋夫人,而立其子的原因,子弱母壮,实乃因乱祸之兴作,皆在幼主以及废立之间也。
所以程处默不像右武卫大将军程咬金缴令,先朝李承乾缴令,由不得长孙无忌高看一眼。
第五十九章 唯叔宝一人尔()
秦琼来到太极宫,但见王君廓眉开眼笑的从太极殿中缓步退出,一时之间秦琼不由自主的皱起眉头,心中充满厌恶之色。
还好因为薛礼所说之事事关长孙一家,所以秦琼没让牛进达参与,直接让牛进达返回了军营,否则以牛进达的暴躁脾气,看到王君廓这等小人得志的样,怎么可能会不出事?
王君廓退出太极殿看见旁边的秦琼,想起往日恩怨,眼中露出嘲弄之色,冷笑道:“叔宝尚在壮年否?犹能缚虎否?某现如今可是开的硬弓,骑的烈马,长途奔袭而不累,哈哈哈····”
刚才在殿中李世民狠狠地表扬了王君廓,肯定他的戍边之功以及揭露庐江王谋反一事,恩宠一时无两,所以才会有殿外王君廓猖狂无比的表现。
当然王君廓嚣张也是对人,毕竟秦琼是出了名的好脾气,要是王君廓面前站着的是尉迟敬德或者侯君集,王君廓是有多远走多远,是绝对不敢招惹的。尉迟敬德暴躁无比,敢激他的人全都被他打死了。侯君集阴狠无比,犹如毒蛇,惹怒他的通常也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