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策划-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路毕竟不全是平坦的。
正文 第34节:一狗救一命啊!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36 本章字数:2306
一次他从安徽购进几条狗载到某城卖。买卖成交后,一条狗刚被牵到新买主旁,就扑上去将新买主腿上撕下一块肉来。
咬别人好说,没想到这次咬的竟是公安局的人!
结果是狗充了公,人还在局子里蹲了几天。
回家后,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养狗驯狗保险。且把狗转向那些哈巴狗、爪哇狗等观赏型的尤物上。
一个月带它10只、20只的,驯养二、三个月后再卖掉。这样循环,每个月他有60、70只各种各样的狗,真成了狗屋了!
为避免出风头惹事,他在农村租了两间房子,专门养狗。认识他的人戏称他为”神行犬王“。
养狗还真给他养出点名堂,什么样的狗跟什么样的狗交配,什么时候交配,他都搞得清清楚楚,且在交配出来的狗上如何喂食、如何养才能变成适合各种人的口味,这些方面取得了一大堆经验。
他给狗取名。什么“高山顶”、“沙漠”、“雷电”、“雪里狐”……怪有诗意的。
有些狗最高价竟能卖到8000元!而成本最多只有800块!神乎?奇乎?
其实,这挺正常。
江南一些个体户老板互相比阔,在买同一条狗时并不看狗本身,而是看谁的价格高。带有一种摆阔意识。
于是大把大把的钱就这样扔在了狗的身上,当然也有人因此而救了自已的命。
温州某女老板有50多万资产,然而她的男朋友玩弄她以后,拍拍屁股跟别的姑娘走了,还拐走20多万。伤心之余,她曾想到以死来结束自已堕了几次胎的年轻生命。
然而有一天,她得知她那位花花公子在“神行犬王”那儿买狗。于是她就带上几万元钱亲赴买狗现场。
那天,“神行犬王”正在卖一只“沙漠”。一大堆人围着要。
“我看这条狗至少要3000块钱”内行人指指狗的腿、身上的毛、头说。
“4000块钱卖给我吧!”那位负心男人在开价呢!
“5000块!”女老板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男人开始一惊,继而故意挽起身边的女郎说:“6000块!”
女老板看着他那副恶心样,转向“神行犬王”说:“他出多少,我就往上加1000块!”
不知是心虚,还是口袋里没带这么多现金,男人悻悻地走了。
望着男人那副狼狈相,她心中顿时起了快感,放声大笑起来。
把狗带回家以后,女老板把它当作宝贝,整天形影不离,不久就面色红润,心情舒畅。后来她跟一位离异的男子结了婚。婚后恩恩爱爱,财源也不断。真是“一狗救一命啊!”
“神行犬王”对这件事是念念不忘。
心灵空虚,寻求安慰,无可厚非,然而以钱作为玩物,是对是错,还有待后人评述。
狗是人忠实的朋友,这句话不假,但也不全真。当狗站在金钱的杠杆上的时候,人们禁不住要怀疑这狗与人之间友情的纯洁性。
像“神行犬王”这样的人全国并不少,假如人们把养狗卖狗看做跟养鸡卖鸡、养鸭卖鸭一样的话,那么,或许就没有这么多议论了!
“蟋蟀”一条龙企业
安徽B城有家专门生产罐子的小厂,职工只有40人,然而年总产值能达到500多万元。厂长龙某年收入高达40多万!
有人问:“生产罐子能赚这么多钱?”
是也,这样罐子用来专门养蟋蟀用的。
龙某原是B城一家建筑公司职员,尤喜斗蟋蟀。
下班以后,经常与友人一块斗蟋蟀,常忘记吃饭睡觉。老婆是两天小吵,三天大闹。然而龙君还是逍遥自在,自寻其乐。
由于龙某工作懒散,公司正巧效益不好,要将部分职工下岗分流,就将他归入了下岗职工的行列。
没收入了,老爷们总不能让娘们供养着吧!
当时,养蟋蟀的都是自已做个什么东西装着的,很少有人用罐子。
深谙此道的龙某开始动这方面脑子了。
小罐子成本低,可价格高。他从某杂志上发现有些普通的罐子成本不到一块钱,卖价却能上10块钱。
这么好的生意怎么没人想到?龙君开始暗自得意。
开始,他去山东、浙江许多农村里的窑厂定做自已设计的各种罐子,然后在当地出售。
说来也奇怪,他设计的罐子还特别得蟋蟀爱好者的青睐。可能“行家对行家,一看就知强”吧!
龙君开始“发”了。老婆也不吵了,在家安心服侍,龙君开始扩大地盘了。
几年来跑南闯北,龙君对社会心理有了一定了解。人们喜欢豢养宠物的倾向越来越强,而利用蟋蟀赌搏的现象也很猖狂。一只好的蟋蟀再加一个精致雕花的罐子价格就十分昂贵。
龙君在心里打起了“小九九”。
一只蟋蟀平均成本200多,一只罐子平均成本20多块,总成本才220多一点;而市场上一只蟋蟀加一罐子平均价格要500多,一本万利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乎,他在生产罐子的同时,专门去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收购各种各样的蟋蟀,什么“大青虫”、“三星级将军”,见货就收。
然后,他在出售罐子的同时为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帮顾客挑选蟋蟀,受到顾客的一致好评。生意是越做越火旺。
朋友戏称其是“蟋蟀”型一条龙企业,不无道理。
“人,应该有种意识!”这位企业家富有哲理地说,“应该有种顺应社会潮流的主观意识,这样,他肯定会取得成功的。”
语气极其自信。
确实,他摸透了大众心理,这是他赚钱的一大资本。
正文 第35节:精神无法用金钱弥补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36 本章字数:2338
在“蟋蟀”买卖中,他划分了不同等级:
第一级是那些高级赏玩者,把蟋蟀当做是一种文化,所以追求的是一种典雅、带有文化色彩的东西。他们要的蟋蟀不一定十分好、强壮,只要声音、形态好即可,而要的罐子却要典雅高级。
第二等级是一般赏玩者,对两者要求均不太高。
第三等级是低级赏玩者,即赌搏的人们,他们要的蟋蟀要强壮好斗,要的罐子也要高级以炫耀自已的地位阔气。
龙某针对三个不同等级的人实行不同的销售方法,因而取得了成功。
“我不想卖给那些用蟋蟀赌博的人,可是没办法!”龙君无可奈何地说,“我又没这个权利阻止买家不买。”
“不过,我倒有方法使他们不会太赢,也不会太输,让他们逐渐转到正道上来。”龙君忽而又如此说。
奥妙在哪儿呢?就在蟋蟀和罐子上。
原来蟋蟀的驯养大有学问呢!
罐子的式样、大小、质地都能影响蟋蟀的斗力。
几个常客经常来买,龙君就可以在这方面做点手脚,今天让这位买个好的,明天让那个买个好的。
这样相斗,必定互有输赢,两家当然就不会赢得太多,输得太多了。赌博也就慢慢变成观赏了。
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在当今,赌博没有根本杜绝的情况下,能这样阻止防范,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养猫技术指导大款爷
他是广东某县城的下岗工人,今年42岁,下岗后开始养猫,并因养猫技术而致富,远近称其为“猫导”。
“猫导”与猫自小就有特殊感情,凡经过他手的猫,都胖胖墩墩的,特可爱,左邻右舍的人常常去找他治猫病什么的。
那时候,人们养猫是为了捉老鼠。所以“猫导”经常训练猫如何捉老鼠。
他母亲逢人便说,“我那孩子天生就是一副猫相。跟猫玩得挺来的。”
后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宠物热”也掀起来了。
养宠物的人对“猫导”突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猫有什么病了,就请“猫导”,要交配,就找“猫导”。
一夜之间,“猫导”就忙得不亦乐乎,那小小的屋子已容不得他了。
幸亏,那些富人们特热情,帮着看一下猫病不是给10块,就是给50块。“猫导”倒也能凑合着过日子。
岂止是凑合着过日子!每月至少有800块的收入,能说是凑合吗?
可这终究是权宜之计,猫导开始计划自已的长远目标了。
后来,在朋友的帮忙下,他在A城租了间房子,专营猫食,自已则一天到晚给人家养猫进行技术指导,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红火。
养猫的人越来越多,要求治病、看养、驯服的人越来越多。“猫导”的日子是越来越忙。
干脆,办个技术指导班吧!
于是,“猫导”又租了间大房,改作教室,一天八小时,是场场暴满,天天不歇。门票20块、50块不等,收入相当可观。
名气一出,什么都来了。
香港、美国的一些富翁,时不时请他去看看他们的猫,帮他们挑选猫,这种收入可是无底洞。
现在,“猫导”少说也有200多万资产,也许他母亲当初压根没想到玩猫的孩子竟成了“猫”的百万富翁!
宠物是当今某些人生活节奏紧张,人际关系淡漠的产物。因为人们既然进了商品经济社会,那必然会失去许多(当然得到的应更多),为弥补他们精神上的空虚,寻求一点安慰和寄托,宠物就成了他们心灵的伙伴。
于是;一大批宠物族就抢占了这个永无止境的市场。毕竟,精神是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
有钱人在得到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或多或少地失去一点精神上的财富。于是他们会用金钱作为代价弥补精神上的损失。
正是这一点,使宠物成了一部分人的致富手段,形成“宠物发家族”!
经典案例详解
兰花使者的“窗台经济”
49岁的冯光贵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下岗长达六年之久,他不仅没有陷入“经济危机”,而且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仅仅花了600元钱,冯光贵就成功地启动了下岗再就业、致富奔小康的“窗台经济!”
在窗台上,整齐地摆放着风姿绰约的各色兰花,粗略估计,竟达数百盆之多!在刚刚买了不久、装修舒适的新房中,指着家中的四个窗台,他不无自豪地说:“保守点计算,这些家当都可以卖出好几十万元呢!”
花花草草竟能使人致富,几尺窗台也能成为“商品基地”。这就是一个年近半百的下岗工人独辟蹊径走出的“康庄路”。而这一切,竟是从一个小小的花荷蔸开始的……
一元钱掰成两半花
下岗前,冯光贵在单位干了二十来年。可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下岗的通知也同样会发到自己的头上。
冯光贵原是成都某县一家国营供销公司的专职司机。1996年,公司业务急剧下滑,冯光贵也因此被分流下岗。
看在他是公司老员工的份上,单位特地将一辆破旧的11座面包车借给他谋生。由于这辆“老爷车”没有正规手续,冯光贵根本不敢上路拉客。更令他头疼的是,这辆“高龄”汽车一抛锚就要花上数千元维修,没过多久他不得不放弃了这台“老爷车”。此后好几个月,冯光贵分文无收,全靠当小学老师的妻子每个月400多元工资维持着一家三口人的生活。
手头紧了,全家人的日子过得异常节俭。冯光贵闲在家里,每天买菜做饭干家务,一元钱可以揣在兜里好几天,几乎要捂出汗来。冯家吃荤菜的次数逐渐减少,后来到了一周一次的地步。全家人常常就着一大锅蔬菜下饭。
正文 第36节:日日发愁如坐针毡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36 本章字数:2289
冯光贵儿子上高中本来要花一大笔钱,后来还是代表学校参加篮球比赛,拿了个全市第二名,才被破格减免了部分学费。
一个大男人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