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白马战神 >

第12章

大宋白马战神-第12章

小说: 大宋白马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这夯货居然摆起了谱,抠鼻望天当没听见。

    小杨一脚崩他屁股上,压低声音瞪眼道:“叫你去你就去,少特么在这墨迹。”

    挨了好吃懒做的米虫一脚,至尊宝正待发作,可随即想起月前老爹的告诫,便强自忍了下来。

    …………

    三人离去后,很快就有家丁向老太君禀报。

    杨府书房

    抱着酒瓶的杨延朗听老娘转述经过,当即抬头,嘿嘿直笑,清澈眼眸中何曾有半点醉意?

    老太君赏了儿子一个脑嘣,接着手脚利索合上窗棂,回头凶道:“你今天又喝少了?”

    见窗户关上,老杨坐直身子,挠着后脑勺,谄笑道:“明天补上……明天补上……

    不过,娘,你到底怎么打算的?你都把那小子凉了一个月了,总得给个说法吧?”

    “老身的事不用你管!那小子一天到晚没个正行,听下人说,他每天不是打扰文广练武,就是在后院池塘喂鱼……”

    老杨忽然不爽插嘴道:“小兔崽子整天在演武堂折腾有屁用,你看人家喂个鱼都能把太子骗到府里,娘你说我怎么就生出这么个蠢儿子呢?”

    “老身怎么就生出你这么个夯货!”现世报来得快,听老杨埋汰自己宝贝孙子,老太婆抬手就作势要抽。

    老杨赶紧缩脑袋闭嘴。

    佘赛花收手,给了白眼,护短道:“你跟你爹一个德性,别人家小子怎么看都顺眼,轮到自己儿子就打心底里嫌弃,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不是你亲生的。

    你扪心自问,东京哪户人家的孩子有咱文广上进?

    你自己就是个夯货,总不能要求生个儿子就成人精了吧?”

    见老杨斜眼瞟向屋顶,一脸的不赞同,佘赛花不由叹气:“行了,那小子我自有安排。

    想来明日一早,太子来杨府的消息就会传出去。”

    临出门前,老太婆又低声告诫道:“酒不准停!以前不让你喝是怕你误事,这回没醉满三个月不许给我出门,听到了没有!?”

    杨延朗看向怀中酒瓶,老脸一黑,屁股上二十多年前的旧伤又开始隐隐作痛……

第二十一章 信义() 
【上一章有问题的部分已经改过,昨天神智模糊,出了好多BUG,抱歉。】

    说起来,北宋文官集团之所以不遗余力打压武将系统,一方面是出于老赵同学亲自定下的国策。封建帝制时期,君王不担心军队实力不够强大,而是怕它太过强大,以至于无法控制,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几百年后的燕王朱棣造反登基。(不是每一个君王都是傻子,这里面其实有一个两难问题,以后再慢慢道来。)

    另一方面则要追溯到历史遗留问题。

    公元907年,唐王朝覆灭,之后中原便进入长达半个世纪的五代战乱。那时的文官遭遇确实凄惨,被膀大腰圆的武将们当颗皮球踢来踢去,有时候踢烦了直接一刀扎爆……

    而后,许是被揍得狠了,等到赵匡胤上台,文人自然迫不及待跳出来向那些欺负过自己,乃至屠戮过自己祖上的大老粗们讨个公道。比肌肉,他们肯定不是对手,但比手段,大老粗们几辈子加一起也不够他们玩的。

    可做人不能太嚣张,马背上的草原民族从来信奉“拳头大即道理”,对穷酸书生最是鄙夷不过。三百年后南宋灭亡,蒙古铁蹄踏足中原,文人们最后的下场怎一个“人不如狗”可以形容……

    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地位一落千丈。

    不过,平心而论,对内,宋朝文人武将立场不同,斗得死去活来;而对外,双方目标是一致的,绝大部分文人都在以他们的方式,捍卫国家利益。

    所以,严格讲起来,“澶渊之盟”并非一句丧权辱国可以简单概括。

    ……………………

    言归正传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王钦若便收到杨文广昨日与太子殿下泛舟金水河的消息。

    数小时后,下了早朝,王侁屁颠屁颠跑到老王身边聆听领导教诲,被告知赵祯串门杨府,他脸色立马难看起来。

    王钦若慢条斯理道:“你担心什么?太子少不更事,不过是去杨赤佬家寻个玩伴而已。现在坐在朝堂之上的是章献皇后,只要她不说话,我等该干什么还继续干什么。你看看杨赤佬现在每天醉在家里都烂成什么样了,他杨家还有翻身的可能?”

    接着,老王又低声补了一句:“而且,即使皇后有意见,这朝堂也并非她一个女人能说了算。”

    听完,王侁仍旧不安道:“丞相说得在理,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

    府谷之战那会,我也以为杨赤佬死定了,却没想到他被西夏人抓住居然还能死里逃生。

    不见他人头落地,我到底放心不下。”

    老狐狸皱眉思讨,点了下头,沉吟道:“听说杨府近来在自筹阵亡将士抚恤金?”

    王侁随即会意。

    …………………………………………

    试探很快到来。

    杨家连亲兵带军官总计死了一百五十多人,朝廷上对这些阵亡人员的定议还没下来,文人集团内部仍在争执,可老杨不能放任那些孤儿寡母不管。

    他们的夫君、老爹为杨家出生入死,刀头舔血,那杨家于情于理都有责任了却手下兵将的身后事宜。

    所以早在半个月前,向来对钱财锱铢必较的佘老太君拿出一盒子地契,交予府中管事寻开封富户售卖。

    谁想本已全部谈妥,价格也算合理,便在今日下午,却接二连三有富户跑杨府哭穷,说手头不便,那些地契要么另找他人,要么只能价钱折半。

    杨府管事急得跳脚,差点撞墙寻死,得亏家臣拦阻及时……

    佘老太君默不作声,回房又抱了一只小盒子出来。

    管事见之大哭:“老太君,使不得,这是杨府最后老本,没了这些地契,杨家就算倒了。”

    佘赛花手拄金拐,将盒子递到管事面前:“杨家失了信义,那才真叫倒了。要是连阵亡将士的卖命钱都给不了,老身下去以后有何脸面再见老令公?

    拿去,给他们!他们不是手头紧么?照样价钱折半。”

    管事很想说再去找人接手,可他也明白,怕是偌大一个东京城没人买得起杨府地契……

    最后,那些前来哭穷的富户把剩下的大块肥肉通通吞进肚里,心满意足地走出杨家。

    此事一出,开封府上至公卿下至走卒,大家都知道杨家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杨家了,而“杨无敌”也成了各位老爷、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

    有人幸灾乐祸,自然也有人对老太君暗举大拇哥。

    然而,包括王钦若在内,谁都不曾想到,刚过没两天,太子又特么跑杨府去串门了……

    ………………………………

    【从不胡乱挖坑……】

    直到前天,杨羲一直以为北宋钓具就是一根竹竿挂一条鱼线的最原始组合,但登上小胖子的“私人游艇”后,他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从南宋画家马远的《独钓寒江图》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所用钓具,与现今国内传统钓竿并无太大区别,而鱼线轮这个伟大发明,早在宋朝就已经广泛流行。

    传统鱼线轮与现代鱼线轮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出线方式上,传统鱼线轮需要先拉出一段线才可以进行抛竿,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动辄发生缠绕。(渔轮刹车不计入考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构造上的具体细节就不多赘述了)

    那天在“私人游艇”上用过以后,杨羲想着稍微改进一下不是什么繁琐工程,总共也就几块木头,只有线杯上的环扣需要用到不足一两的金属,花不了几文钱,就拿起纸笔,给小胖子画了一幅现代鱼线轮的结构草图。

    只是小杨前世甚少碰过笔墨,他的执笔姿势看得杨文广这夯货都在一边皱眉捉急。不过傻人有傻福,以为杨羲是个半文盲,赵祯心里戒心又放下几分。

    然后十月十二日这天,小胖子从工匠处拿到鱼竿成品,抛过两次发现确实好用,便又兴冲冲前来找渔友一起玩耍。

第二十二章 戏法() 
十月十二日,小胖子提着三根新鱼竿,兴冲冲再次来到杨府。

    杨羲本来还想叫上杨文广一起,可这货天生是个急性子,前次在“私人游艇”上眼巴巴等鱼儿咬钩,白白浪费大半天时间,差点没把他急死。

    于是这次小杨刚开口就被至尊宝以练武为由干脆回绝。

    杨羲没再多言,既然送上门的机会都不要,他总不能跪地上求人家一起去吧?

    转头找到青蛮,两大一小,三人搭伴同行。

    当他们离开后,便有家丁来到演武堂告知杨文广,老太君有事召见。

    杨府太君别院

    刚在演武堂折腾到满身是汗的至尊宝推开自家奶奶房门,意外发现近来醉到不省人事的老爹也在。

    “文广,你怎么没和太子一起去钓鱼,他们没叫你?”佘赛花温言问道。

    至尊宝擦了把脑门上的汗渍,实诚回答:“叫了,我没去,孙儿要练武。”

    “你个……!”硬生生吞下“蠢物”两字,老杨拍桌,原本已经伏倒的须发又有炸开迹象,抬手就要向皮实儿子抡去。

    见状,老太君立马指着杨文广凶道:“你敢!”而后接道:“给我一边待着去。”

    杨延朗悻悻收回巨掌,默默滚到一边。

    看到孙子委屈不解目光,佘老太君耐心道:“文广啊,老黄牛尚且知道低头拉车,抬头看路。你肯上进是好事,可有时候,也要停下来四处看看。”

    闻言,角落里老杨不禁苦笑。

    这句话几十年前他也听过,但那时杨延朗的待遇可要差上许多,他是靠屁股生生扛断两根竹条之后才换来的。

    然而不知福的杨文广依旧傻不愣登,满脸疑惑道:“看什么?”

    老杨差点被儿子蠢翻,老太君也是叹出口气,说道:“你看不清楚没关系,只要记住,以后杨羲怎么做,你在他屁股后头跟着就成。这小子是个人精,将来一定比谁都要走得稳当。”

    …………

    金水河上,一艘八米长,两米半宽的小型画舫安逸飘浮。

    时值正午,温暖阳光驱散入秋后的些许凉意,微风拂在脸上,说不出地惬意。

    两人下竿后不久,杨羲的鱼线就开始有动静,结果摇动渔轮,收上来一看是坨青蛙跑来凑热闹。

    刚想扔给小丫头拿去玩耍,小杨想了想,说:“青蛮,想不想看哥哥给你变个‘魔术’?”

    “魔术?”小胖子忽然转头问。

    小杨一拍后脑勺,改口道:“就是戏法,骗人玩意。

    看好了,我能活活把它给煮了,还不乱蹦。”

    十岁出头的赵祯玩性大起,自己鱼竿也不顾了,吩咐时刻跟随在身边的面瘫拿出茶炉生火。

    把炉火调到最小,杨羲弯腰从河里舀起小半锅水,将将没过青蛙白肚皮,放到火上。

    也不知道是刚好碰到一只懒蛙,还是天气转凉,活性下降,青蛙傻乎乎地安静待在锅里,倒也没乱动。

    等待间,杨羲开口道:“你怎么会喜欢钓鱼的,难道太子都很闲?”

    小胖子郁郁道:“哪有。母后平时管我可严了,我是这半个月刚好休沐,不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