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昭昭大明 >

第283章

昭昭大明-第283章

小说: 昭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大呼小叫着,跟着大军一起前行,不知不觉之间,已然走出了十里开外。说是十里相送,也不为过。

第四百五十三章 脑子进水() 
    因为有未经训练的新兵加入,王瑞和陈松统领的这部登州军的行军速度几乎就是龟速。

    当然说是龟速,也只是以登州军的标准而言。毕竟登州军当天还是走了四十多里。

    李根大从来没有长时间的走过这么远的路,下午刚过申时,他便有些体力不支。其实他也就是这两日吃得太多,有点腹胀,导致他的精神状态不太好。

    中途休息时,他一坐下,就有点起不来。正当他吃力地躬着身子想站起来时,一双有力的大手托住了他的手臂,一把将他拉了起来。

    映入李根大眼幕的是一张英武逼人的年轻面庞,不过此时这张脸上却挂着温暖如春的微笑。

    这人好熟悉!李根大心道,可是他却一时脑回路地啥都想不起来。

    “谢、谢谢你!”李根大吱唔了好一会儿,终于用生硬的汉语说了一句谢谢。

    “怎么样?还能行吗?把包裹给我,我帮你背!”来的人正是咱们的忠贞伯王瑞,他拍了拍李根大的肩,想要帮他背包裹。

    “我……”李根大有些没听明白王大人的话,拉着自己的包裹绑带不肯。

    “小子!忠贞伯问你累不累?如果背不起,伯爷说帮你背。你小子从哪里修来的福气?能让伯爷这样关心?再苦再累你也得自己背哈!”

    一旁给王瑞充当翻译官的箕荣俊赶紧近前翻译,翻译完后,还忍不住教训一下李根大。

    “啊!是伯爷呀?!小人背得起,背得起!”李根大没想到刚才拉自己一下的人是忠贞伯王瑞,吓得扑通一下跪了下去。

    “哎!快起来!咱们登州军中无跪礼!”王瑞只得示意一旁的尹大弟将他扶起。

    等到李根大手脚无措地站起后,王瑞又才说道:“那咱们边走边聊。你叫什么名字?”

    “我、我叫李……李根大!”李根大因为太过激动和紧张,回答得有些结结巴巴。

    “李根大?这个名字好!我记得你了。好好干吧!”王大人鼓励了他一句,带着一大堆跟班,转往亲卫营的位置去了。

    “大汉至上!效忠将军大人!”李根大这个时候已经反应了过来。他向前斜举着手臂,激动万分地吼叫着。

    这一刻,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紧张都被一扫而空了!有了忠贞伯这个他心中的神的鼓励,李根大觉得自己全身充满了力气。他的步伐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兴奋地走回到了自己的队列之中。

    登州军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行着军,一路唱着军歌、编练着新兵,一点儿就不象是去打仗的样子。

    这幅作派,与其说是去打仗,不如说是夏季的一场大游行。

    “主公!是不是加快一点速度呀?如果行军速度慢了,咱们打德川的消息恐怕就会传到府城去啊!让他们提前做好了准备,咱们再去攻打,就没那么容易了吧。”

    随着登州大军前去德川上任的未来知府箕德久有些担心地说道。这德川城如果打不下来,他这德川知府去哪里做呢?

    “箕知府多虑了。我这样行军,除了是为了训练新兵外,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川城的守军做好准备。”王瑞自信满满地微笑着道。

    “哦。主公,此是为何呢?老夫愚笨,还望主公明示呀!”箕德久更是不解了。

    他虽然不懂得军事,但是从书本之中,还是学到过什么“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类的经典军事术语。

    “哈哈!也没啥复杂神秘的。本伯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这帮小子增加一点难度!如果这德川城轻易地被一战而下了,达不到练兵的目的啊。”王瑞哈哈大笑着道。

    “这样啊……”箕德久闻言,突然发觉自己说不出任何话来。

    尼玛,这仗有这么打的么?故意大张旗鼓地让攻击目标知道、故意让对方做好准备,真当打仗是过家家么!

    不过,看着王瑞迷之自信的神情,箕德久想说的任何话都说不出口了。或许,这位神一样的忠贞伯真有什么神力本事呢。

    其实王瑞知道,这行军快慢对于大军攻打德川府城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这是因为,他们在介川城里实在逗留得太久了。关于登州军攻入德川境内的消息,早就通过商户或是逃跑掉的小地主们传到德川知府宋仲鸡的耳中了。

    宋仲鸡也不是一个无用的腐朽老儒。所以,他在得知发现了一支凶恶的明军之后,就开始做起了准备。

    宋仲鸡一边派人前往平壤向朝廷报告讯息,一边开始命令守军修固城墙、同时招募城里的青壮妇女,准备要固守德川府城。这家伙一点都没有让咱们的王大人失望。

    就这样,王瑞也不管箕德久心中是如何的纠结担忧,依然继续让陈松以一种看似胡乱的方式指挥着。到了第四天申时,大军才终于到达德川府城西门两里的位置。

    陈松一边安排全军扎营休息,一边派出一支五人的哨探小队陪同箕耳前去德川城门下喊话:“嘿!德川的士兵们听好了!咱们是大明忠贞伯征东将军的人。我家伯爷说了,明天巳时准时攻城,你们做好战斗的准备吧!”

    “哈哈!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大明败军?这样大咧咧地传话攻城?这统兵的将领是脑子进了水吗?”

    登州军在城门外扎营的时候,德川守备朴成烈也收到了登州军到达的消息。他在听了登州军传话的内容后,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不过笑归笑,他的安排还是颇为妥当。他一边派人前去府衙给宋仲鸡报告军情,一边亲自登上德川西门城墙上视察戒备。

    “哈哈!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大明败军?这样大咧咧地传话攻城?这统兵的将领是脑子进了水吗?”

    登州军在城门外扎营的时候,德川守备朴成烈也收到了登州军到达的消息。他在听了登州军传话的内容后,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不过笑归笑,他的安排还是颇为妥当。他一边派人前去府衙给宋仲鸡报告军情,一边亲自登上德川西门城墙上视察戒备。

第四百五十四章 意想天开() 
    “大山先生言之有理!这股东江败军打满虏打不过,却想以不足万人之数来攻我德川,真是意想天开!”

    朴成烈听到文士的话后,也点着头赞同。对于这个从大明逃亡过来的中年文士,他是非常信服的。

    以前他不过是安州海边的一个小小百户,这六七年来,在这个汉人文士的出谋划策运作之下,他居然奇迹般地升任了德川守备。

    说起来,朴成烈还是这个汉人文士的救命恩人。要不是朴成烈叫人将饿晕在海边的文士带回百户所去用米粥喂食,这家伙早就化成海边枯骨了。

    朴成烈将他救活后,这人就留在了他家里,做了他的家仆。经过一些时日之后,朴成烈才了解到,原来他无意中救回来的汉人乃是一个传奇。

    这人姓王名大山,王大山。他是南直隶海州人,天启元年的进士。

    王大山高中之后,很幸运地出任了淮盐产区大丰县的知县。在这个时代,能够当这淮盐产地的县太爷,那可是妥妥的肥缺。

    别样不说,这一县之地得有多少跟这盐业有关的富商大户?这些人还不得上赶子地巴结着他这县太爷!这从古至今,那朝那代官商勾结总是最好发家致富的。

    可是这王大山却是一个例外。他先生家没发财没发,却差点把自己的命玩丢了!

    说到底,他就是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书呆子,一心一意地只为老百姓作想。狗血的是他还偏偏对大明律例特别熟悉。这当了知县后,一心想要为民作主的王大山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他按律当官的历程。

    结果嘛,可想而知。穷苦老百姓倒是得到了好处,可是却把盐商地主们全部都得罪了一个遍。

    这些盐商巨富可不同于一般的地主老财,这些人哪一个背后没有实力人物去撑着?跟后世的房地产一样,你去动动试试?不弄死你才怪!

    这日王大山带了衙役又去一家盐场查看,在路上很不巧地遇上一伙倭寇。当然,这些倭寇都是给盐商巨富们打工的。

    好在衙役中有几个得力的好手,拉着王大山边抵挡边逃。在付出所有衙役的性命之后,王大山成功地逃到了海边的一条船上。

    到了这个时候,王大山终于明白,他惹上了他根本就惹不起的人。王大山也不敢上岸,因为岸上还有很多倭寇打着灯笼火把在寻找着他。

    这些人都是杀人不眨眼、无法无天的倭寇。王大山知道,他只要敢上岸,一旦被发现就只有死路一条。

    无奈之下,王大山只能继续在船上躲着。因为精神上又惊又怕,白天又一直在逃命,弄得王大山这个文弱书生疲惫不堪,很快便沉沉睡了过去。

    他这一睡就睡了一天多,等到他醒来时,才发觉自己已经随同这艘船到了朝鲜西海岸边。

    好在贩运海盐的海商没有为难于他,只是在安州海边靠岸时才将他扔到了浅滩上。

    可怜的王大山也不会游泳,在呛了好几口海水后,终于被海浪卷到了海滩上。又累又饿的王大山再也支撑不住了,就这样在海滩上沉沉睡了过去。

    “大山先生言之有理!这股东江败军打满虏打不过,却想以不足万人之数来攻我德川,真是意想天开!”

    朴成烈听到文士的话后,也点着头赞同。对于这个从大明逃亡过来的中年文士,他是非常信服的。

    以前他不过是安州海边的一个小小百户,这六七年来,在这个汉人文士的出谋划策运作之下,他居然奇迹般地升任了德川守备。

    说起来,朴成烈还是这个汉人文士的救命恩人。要不是朴成烈叫人将饿晕在海边的文士带回百户所去用米粥喂食,这家伙早就化成海边枯骨了。

    朴成烈将他救活后,这人就留在了他家里,做了他的家仆。经过一些时日之后,朴成烈才了解到,原来他无意中救回来的汉人乃是一个传奇。

    这人姓王名大山,王大山。他是南直隶海州人,天启元年的进士。

    王大山高中之后,很幸运地出任了淮盐产区大丰县的知县。在这个时代,能够当这淮盐产地的县太爷,那可是妥妥的肥缺。

    别样不说,这一县之地得有多少跟这盐业有关的富商大户?这些人还不得上赶子地巴结着他这县太爷!这从古至今,那朝那代官商勾结总是最好发家致富的。

    可是这王大山却是一个例外。他先生家没发财没发,却差点把自己的命玩丢了!

    说到底,他就是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书呆子,一心一意地只为老百姓作想。狗血的是他还偏偏对大明律例特别熟悉。这当了知县后,一心想要为民作主的王大山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他按律当官的历程。

    结果嘛,可想而知。穷苦老百姓倒是得到了好处,可是却把盐商地主们全部都得罪了一个遍。

    这些盐商巨富可不同于一般的地主老财,这些人哪一个背后没有实力人物去撑着?跟后世的房地产一样,你去动动试试?不弄死你才怪!

    这日王大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