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昭昭大明 >

第204章

昭昭大明-第204章

小说: 昭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开初,王瑞想着,是不是要收些费用,或是采用借予的方式,毕竟老祖宗早就有“升米恩,斗米仇”古训。不过,他后来回忆了另一时空中共虏所做的事,觉得还是以无偿的方式,更能尽收民心。

    当然,登州军也不是将这些地主老财的家产,全部就这样无条件地分给这些贫民老百姓。基本上多出来的一半土地都被登记在了王大人的名下,留待流贼造反时,用来接收安置流民。

    作为大头的粮食和金银珠宝,则全部被工宣队搜刮一空。这些天看着登州府库里的金银和粮食越堆越多,咱们的王瑞王大人可是脸都要笑得烂了。

    有了这些粮食和钱财,有了那些得了他王大人恩惠,一心想要保卫自己家业土地的贫苦农民,王瑞觉得自己又可以大规扩充军队了。

    考虑到在登莱和朝鲜都需要更多的军队驻守,王瑞决定再招两万人,将自己的总兵力扩大到五万人的规模。

    现在登州府的土改刚好搞完,那就先在登州府各地招收一万五千人。余下的五千兵额,则留待莱州的土改完成后再招。

    十月中旬时,初步完成了土改的登州各地,各家各户都收到了王大人征兵的通令。

    分了土地的人家,除非家里是独子,都得报名应征。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出来保卫土改的胜利成果。

    通令下发前,王瑞还有些担心,会不会没有多少人报名。那知通令一下消息传开后,报名应征的人相当的踊跃。每个征兵点都是人满为患。

    不过,王瑞很快便弄明白了,原来是搞土改时,那些工宣队和跟进的战斗小分队起了作用。

    许多人在了解到登州军的士兵吃得好、兵饷高,还从来不克扣的事后,早就有了想加入登州军的心思。

    呵呵,正当大家求之不得时,王大人的通令就下达了。

    “娃,跟着王大人去!保卫我们的土地!”许多父母老人都这样叮嘱着送去报名的自家孩子。

    是的,保卫我们的土地!王瑞早就深深的认识到,土地,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是具有多么巨大的意义!

    某一时空中,信奉邪教的胡虏用它一忽悠,结果呢,汉人正朔的八百万大军都被这些泥腿子打垮了。

    就这样,仿佛如同神助,登州军的这次征兵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崇祯三年十月底不到,新招的一万五千新兵就悉数到位了。

    王瑞一边组织军官团训练新兵,一边和石达张罗起了马举的婚事。

    农历十一月中旬,马举到达登州,与石婉儿举行了婚礼。其后,夫唱妇和,如胶似漆。

    有了马举坐镇登州后,王瑞刚带着一万新兵以及五千老兵,陪同刘之纶和孙元化返回浮山湾视察。

    等到马举详细了解到,王瑞在登州做的这血腥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后,害怕他教训念叼的王瑞早已经走了!

    好吧,事情你也已经做了。咱还在蜜月中呢,才懒得和你丫的生气。不过,马举还是给王瑞去了一封信,建议他考虑考虑土改的工作方式。

    在马大人看来,这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和批斗,确实是太过简单粗暴了。马举在书信中,很出乎王瑞意外地提出了“开明绅士”的概念。

    毕竟在大明,耕读传家、造福乡梓的良善人家也不少,还是需要有所分辨,分开对待的。

    王瑞收到马举的信后,惊得目瞪口呆。他倒不是不认可马举的建议,其实登州土改完成后,他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在登州搞的这一套,确实是太过简单粗暴了。

    真正让王瑞吃惊的是,马举在信中提到的“开明绅士”这个字眼。

    王大人记得,这个词好象是出自现代的某西方党派。可是,马举!马举地这个明人却用了!

    王瑞寻思着,是不是下次见面时,问问马举是不是也是穿越者。

    不过,现在不是问清楚这个事的时候,王大人这些天都在当“三陪”呢。

    他早上要陪着新兵们训练,上午要去军工作坊看看试制火炮又或是要指导整个莱州府的土改,到了下午又得陪着刘之纶和孙元化这两位老大人四处逛逛。

    晚上回家了,呵呵,更不得闲,还有三个美娇娘等着要和王大人并肩作战呢。

    好在咱们王大人身体颇好,暂时还应付得了。有时他想,要是以他穿越前的体质,恐怕早就被三个小娘子榨干了吧!

    当然,将刘之纶和孙元化两人请到浮山湾来,可谓是王大人的神来之笔!

    现在在整个登莱,唯一能给王瑞增添一点麻烦的人,大约就是这两个老夫子了。王瑞找个借口将他们带走,无疑就控制了可能出现在疏漏。

    现在马举大婚不久,正在你侬我侬的甜蜜之中,还是让人家好好的度个蜜月吧。

    正当王大人累并快乐着,享受着难得的美好时光时,张二收到了来自京师的密报。

    “大人,大事不好。京师二号站传来情报,最近突然有了很多弹阂大人的奏章,这些奏章有朝中文官奏上的,也在山东,基至登莱地面上送去的。”

    这天上午,王瑞刚和负责整个莱州府土改的方元谈完话,负责军情司工作的张二就有点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报告。

第三百一十五章 贿赂皇上() 
“弹阂奏章?呵呵!”王瑞并不以为意。

    早在强力控制登州各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之前,王瑞就估计到了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形。

    以王瑞后世通过历史资料对崇祯皇帝的了解,崇祯帝确实是一个信任人时,就会掏心窝子相待的。

    王瑞自己判断,现在这个时期的崇祯帝,还是对自己这个杀满虏的英雄信任有加的。朝廷真要问起来,王瑞也是有相应的应对之策的。

    其实,这也就是传统武人的标准作派,把自己包装一个贪财贪色的粗鲁武将就是了。

    所以,在登州莱州发生的所有事,都可以解释为贪财贪色的王总兵在胡作非为而已。

    只要朝廷和皇帝还没有认识到王瑞是在改变社会结构,直接在对大明引以为国之根本的士绅文官阶层动手,那就还是可以“人照杀,地照分”的!

    “大人,需要作出什么应对吗?”张二见王瑞神色平静,也就跟着放下心来。

    “静观其变就是。”王瑞又想了想,才回答。

    “大人,不妥啊!不妥!”一旁还没走的方元插话道。

    “啊,文渊可有妙计?”王瑞笑着道。

    “妙计倒也有一个妙计。只不过,大人的钱袋就要受点损了。”方元笑着回道。

    “咱最不差的就是钱,文渊请讲!”王瑞豪气地大手一挥道。

    “花钱免灾!从这次土攻的收获中拿出一部分银钱来,直接送给圣上。”方元说出了自己的主意。

    “送钱贿赂皇上?哈哈……”张二一听他这话,直接就笑了,差点就喷了方元一脸。尼玛,你的妙计就是送钱贿赂皇上?

    这种简单的馊主意就可以说是妙计,那老子天天都有妙计!亏他还动不动以诸葛孔明自居呢。

    “张二,你还别笑。这还真是一个妙计。你想想,当今圣上最缺啥?缺钱啊!比如这辽饷,这官员的薪俸,各地救灾除险的开支,哪一样不要钱?估计皇上一听到‘钱’这个字都头疼吧!得嘞,咱就给皇上送钱去。”

    这次在登莱两府“打土豪分田地”,虽说分了很多土地、粮食和物品给百姓,便登州军的收益仍然是最大的。岂不说最重要的民心收益,土地银钱也是极多的。光浮银,就收获了两百多万两。

    “不过,这银子送多少,却是有一个讲究。送少了,达不成目的。送多了吧,又怕引得他人的贪婪之心。”方元插话道。

    “张二,你去办。给皇上三十万两,再拿两万两打发太监和温体仁梁廷栋等人。目标也不高,只要皇上不认为老子是在杀官造反就行。”王瑞想了想后吩咐道。

    “是,大人!”张二答应一声,便要出去。

    “回来!”王瑞又突然将张二叫住了:“老子这肃清满虏奸细,镇压卖国求荣之人,是有功于国啊!对,老子得给将士们请功!”

    王大人在商量着如何应对朝廷的问诘时,崇祯皇帝和一众阁老也在为登莱最近发生的事大感头疼。

    文华殿内,几个阁大臣正为王瑞的事争吵不休。莱州知府朱万年,青州府安丘知县莫笑方,以及一些科道言官,最近纷纷上书弹阂忠贞伯、征东将王瑞擅杀朝廷命官,屠戮乡民。

    “这武夫擅杀朝廷命官,形同谋反。依老臣之见,当命一钦差,统雄兵伐之,以绝朝廷后患……”内阁大学士成基命越说越离谱,最后竟然说要发兵讨伐。

    成基命,字靖之,北直隶人,其座师为东林大佬叶向高。他和孙承宗关系很好,对王瑞和原莱州军的胆大妄为有所了解,一时气急便口不择言。

    “靖之公慎言!”另一东林党在内阁中的成员何如宠急忙制止。

    岂莫说王瑞并没有扯旗造反,就是真造反了,又能派谁前去讨伐呢?打得大明各路官军闻风而遁的满虏大军,都被人家王瑞杀鸡斩羊一样的狂杀,派兵去打?这大明的江山当真不要了啊。

    “诸位,这朱万年和莫笑方的弹阂奏章,是不是确有其事,目前还有待商榷。如若妄下论断,恐寒了为国杀虏的将士之心啊!”

    见崇祯皇帝微微点头,温体仁接着说道:“现在这登莱巡抚孙大人、监军刘大人都尚无奏章上来,我等是否需要先行搁置?留待两位大人的奏章上来再论?”

    “温卿所言有理,目前实情不明,还是待孙卿和刘卿的奏章上来,再行商议吧。”崇祯帝也觉得温体仁所讲的话比较实际,当即终止了这场无意义的争论。

    待众臣退后,崇祯皇帝又拿起一份奏章看了起来,这是户部尚书毕自严的一份请增辽饷的奏章。

    经过去岁今年的满虏入侵之乱打击后,朝廷不但无法拨付庞大的九边兵饷,就连京师官员的薪俸都成了大问题。一句话,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都快被逼得要当裤子了!

    更可悲的是,他生前信任有加的东林党文官们,在屈膝投降了满虏鞑子后,居然编出了一个崇祯皇帝殉国前,内库有白银三千万两的骇人谎言。

    流贼李自成的大军进了京城后,是抢到金银财宝不少,后世的史料说是有六千万两。不过这些却都不是来自于皇家,而是从众多勋戚文官手中夺来的。

    “哎!”崇祯看罢奏章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是一个有点文青病的仁厚皇帝,总觉得这一再加饷乃是竭泽而渔。可是,面对各方伸手要钱,他又没有任何的办法。

    世间有一个说法,叫“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其实一文钱也能逼死崇祯帝。

    “圣上,好消息呀,好消息呀!”正当崇祯帝愁眉不展时,曹化淳乐颠颠地跑了进来。

    “好消息?”崇祯还是愁眉紧皱,自从登基以来,他就从来没有一天真正的舒心过。别说好消息,没有坏消息便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王大人给圣上送银子来了!雪花花的银子呀!”曹化淳两眼晃着光地叫道。

    “啊!送来了多少?”崇祯帝急切地问道。

    “三十万两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