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谋断九州 >

第481章

谋断九州-第481章

小说: 谋断九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鲍敦脸上笑容稍减,“我亲来拜访都请不动,看来徐先生真是要隐居幽谷,可惜可叹。既然如此,我不能勉强,但我带来一个人,他对徐先生仰慕已久,此前听说徐先生遇难,他比我还要伤心,待又听闻徐先生还在,欣喜若狂,非要跟来。”

    鲍敦转身,招呼一名随从过来,向徐础道:“这位是我军中长史,亦是我的‘军师’,兰若孚兰长史。”

    兰若孚三十来岁模样,为方便行军,也穿甲衣,只是不戴头盔,代以儒者方巾,上前拱手道:“得见徐先生,实乃兰某毕生之幸。”

    徐础还礼,“虽在幽谷之中,亦闻兰长史大名。”

    “徐先生听说过我?”兰若孚略显意外。

    徐础点点头。

    两人互相客套,鲍敦道:“今日大军出征,我绕个弯过来拜访徐先生,本意想请徐先生一同前往渔阳,既然徐先生立誓不肯出谷,我也不能勉强。就此别过,待我得胜归来,再与徐先生痛饮长谈。”

    “不胜期待。”

    兰若孚道:“属下斗胆,向我王告假一日,留此与徐先生一述衷肠,明白赶上,不知可否?”

    鲍敦看向徐础,“徐先生这里留客吗?”

    徐础笑道:“兰长史罕见贵客,何处不留?”

    鲍敦大笑,向兰若孚点下头,迈步走开,翻身上马,大声道:“兰长史是我左膀右臂,至亲的心腹,望徐先生待他如待我。”

    鲍敦带领随从驰出山谷,只留十几名兵卒守在谷外,等候兰若孚。

    徐础将客人请入书斋,道:“山野荒僻,无茶无酒,唯有溪水可供一饮,万望海涵。”

    两人又来回客气一番,兰若孚终于说到正事:“汝南王亲来相邀,足见真情,徐先生因何不肯出山?”

    “我的确是立过誓言……”

    兰若孚笑道:“世上没有不能破的誓言。我一向仰慕徐先生之才,不明白为何徐先生在这种事情上迂腐。汝南王非比常人,请徐先生出山也不只是为了得一幕僚。天下风云变幻,徐先生果然不了解吗?”

    “谷中客人罕至,我亦从不打听。”

    “请徐先生听我简述:如今楚王宋取竹乃天下盟主,但是击败宁王之后,盟主已是有名无实。楚王所占据者,无非荆、洛两州,东邻淮、吴群雄,广陵王卞仲英为长,西接益、汉众英,铁家兄弟称霸,皆与楚王貌合神离。南边湘、广,长沙侯郭时风为尊,一直为楚王送兵送粮,早已厌倦不堪,时机一至,必然反叛。至于北方三州,皆归汝南王所有。汝南王时刻不忘王号所来,曾想以冀州交换洛州,却遭楚王拒绝,此番平定全境之后,入冬之前将要南下争锋。汝南王说了,如果只为争一时强弱,他就不来打扰徐先生了,之所以亲来邀请者,乃是为平定天下。”

    兰若孚又说许多,多半人名徐础都没听过,却没有听到谭无谓、唐为天等人的下落,他亦不问。

    “徐先生以为如何?”兰若孚最后问道。

    徐础思忖良久,“听兰长史所言,汝南王胜券在握。”

    兰若孚微笑道:“没有十之**,也有十之六七,汝南王雄兵数十万,积粮足支五年之用,击败楚王不在话下,难的是此后扫荡宇内,一统天下。”

    “盟主既败,四方雄杰自然臣服,有不服者,先安稳之,再激怒之,后讨伐之,不出五年,汝南王必得天下。”

    “徐先生也是这么以为?”兰若孚眼睛一亮。

    徐础点下头,“所以我不能出山。”

    “嗯?”兰若孚一愣。

    “汝南王已尽占天时、地利、人和,我出山之后无益于事,只能随军行走,观望连胜而已,难有一言进献,我食禄有愧,汝南王亦会悔不当初。所以我还是遵守誓言,留在谷中比较好。”

    “我曾向汝南王保证,必能凭三寸不烂之舌劝徐先生出山。”

    “兰长史身为人臣,与我又不相熟,不该轻下许诺。”

    兰若孚笑着点头,“是我的错,是我的错。该说的我都说了,徐先生既然坚持,我只好知难而退。就此告辞,待汝南王得胜归来,我再来拜访,静聆指教。”

    兰若孚离去,徐础送到村口,看着客人走远,转身看到张释清等人,叹息道:“没办法,逃次难吧,天黑前出发,希望还来得及。”

    

    

第五百四十八章 送别() 
傍晚时分,思过谷中升起缕缕炊烟,鸡鸣狗吠之声不绝于耳,住在里面的人却都已经离开。

    后山有一座备用山洞,可以暂时容身,洞内早已贮藏食物,足够数月之用,但是一想到辛苦饲养的鸡鸭以及许多无法带走的物件还在谷中,很可能毁于一旦,众人无不唉声叹气。

    感受到气氛凝重,孩子们也都老老实实地缩在母亲怀中,不敢乱走、乱叫。

    只是躲起来不行,还得有人将追兵引开。

    徐础自告奋勇,而且不要任何人跟随,“我早有准备,自有去处,也有回路,多带一人反而麻烦。诸位在此暂避,兵卒若是放火烧村,反而无事,你们多等十余日,即可回去重建房屋。村庄若是毫发未损,你们则要小心,至少等到入冬再回家不迟。”

    众人遵嘱,但是还有人想跟随徐础,张释清阻止道:“他说没事,肯定就是没事,谁都不必跟去,山洞虽可容身,需要收拾的地方也不少,大家还是留下吧。”

    徐础有些意外,插口道:“你也要留下。”

    “当然,这里需要有人管事。”张释清笑道。

    “十日之内不可生火。”徐础最后提醒一句,骑上马,牵着连成一串的牛、马等牲畜上路,在一处路口解开绳索,将牲畜撵走,足迹遍地,迷惑追兵,他自己则单骑绕行到大路上,向东而去,很快折而向北。

    鲍敦带兵北攻渔阳,他亦北上。

    夜里行路不便,北上数里之后,徐础停下来,拿出草料喂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听身后传来马蹄声响。

    徐础一惊,没料到追兵这么快就已赶到,自己的疑兵之计竟然无用,到了这里他已不熟悉地势,除了上马沿路飞奔,别无选择,他搬起马鞍,忽然觉得不对,马蹄声单薄,似乎只有一匹,不像是撵人的追兵。

    “前面是徐础吗?”后面的人已经看到他。

    徐础叹了口气,回道:“是我。”

    张释清拍马赶来,笑吟吟地说:“我猜得准吧,我就知道你会往北去。”

    “我应该将马匹都带走。”

    张释清下马,解下马鞍,也来喂马,“没人能争过你,所以我也不跟你争,但是你也别想再甩下我。”

    “你已经追上来,我自然不能撵你走,而且我也没想过要‘甩下你’。”

    “怎么说随你,怎么做随我。”张释清心情颇佳,搬下行李,取出毡毯,“今晚只能席地而睡了,想当初跟随降世军四处奔波的时候,我们经常席地而睡,许多人挤在一起——这回只有咱们两人,好在天气还不算太凉。”

    入秋已有一段时间,夜里其实寒意颇重,两人寻个背风之处,紧紧抱在一起,以毯子裹身。

    “少睡一会,明天多赶些路。”徐础道,心中温暖,真的不觉得“太凉”。

    “嗯。”张释清躺了一会,却睡不着,问道:“你是要去帮助欢颜吗?”

    “鲍敦十有八九必败,渔阳不需要我的帮助。”

    “冀州军接连惨败,尹大人阵亡,渔阳兵将所剩无几,拿什么击败鲍敦?”

    “击败鲍敦的不是渔阳,而是追蹑其后的楚军。”

    “咦,怎么还有楚军的事情?”张释清更感兴趣了。

    “一强居中,群弱环绕,当各个击破,必先安稳之,再激怒之,后讨伐之。鲍敦意欲争夺天下,而以为楚王不知,正是中了‘先安稳之’的计策。”

    “再激怒之呢?”

    “办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接受渔阳的归顺,禁止鲍敦进攻,鲍敦不得冀州,必然大怒,或是抗命不遵,或是直接反叛,楚王就有理由‘讨伐之’。”

    “这么麻烦?”

    “若不如此,鲍敦一灭,群雄必然各生警惕,楚王平一乱而生多乱,殊为不智。”

    “楚王真有那么聪明?”

    “他若没有这份聪明,如何当得了群雄霸主?如何击败宁王?”

    “你见过楚王,说他聪明,那就是真聪明。可渔阳好像还是保不住,鲍敦肯定会先攻下渔阳,再调头去与楚军交战——哦,这正是楚王之计,用渔阳做诱饵,骗鲍敦北上,他好率兵直取邺城。”

    “正是。”徐础笑道。

    张释清想了一会,“楚王带领群雄击败宁王,本应是他得到邺城与冀州,他宁愿让与鲍敦,看中的就是冀州未平,鲍敦心贪,必然先北上再南下。”

    “你可以去做谋士了。”徐础笑道。

    “点破了,一切顺理成章,没点破之前,我可看不清楚。唉,楚王够奸滑,鲍敦够愚蠢,不对,他不是愚蠢,而是贪婪。果然还是谷中悠闲,还没见到什么人呢,就要费这么多心事。我也不问渔阳如何了,睡吧,睡吧。”

    张释清很快睡着。

    徐础入睡晚,醒得却早,只觉寒意彻骨,比入睡前更冷,唯有胸腹前一片温暖,张释清几乎整个人蜷在他的怀中,睡得正香。

    徐础又等一会才将妻子唤醒。

    “什么时候了?”张释清问道,也开始感觉到寒意。

    “不太清楚,离天亮应该还有一会,咱们上路吧,莫让追兵撵上。”

    “他们大概还没发现谷中无人呢。”张释清打个哈欠,还是起身,快速收拾行李,跺脚取暖,“原来秋天也这么冷。”

    “夜里冷,白天好些,今天无论如何要找人家借宿。”

    两人牵马步行一段路,脚底暖和起来之后,才上马行进。

    追兵一直没有出现。

    冀州几经战乱,百姓减少,商旅绝迹,几乎没有客栈可供住宿,两人只能找人家借住,碰到好心人,可以免费住一晚,还能得到一点食物,碰到贪心的,就得付出极高的价钱,夜里还得小心提防,不敢睡得太熟。

    一路上总算是有惊无险,离渔阳越近,听到的消息也越多,但是难分真假,一会说渔阳失陷,一会又说还在坚守。

    徐础不像士兵,张释清是名女子,遇到的百姓都劝他们不要去渔阳冒险,那里十分危险,一旦被军士抓住,轻则为隶,重则杀身。

    徐础问明路径,远远绕过渔阳,奔向更北上的关隘。

    张释清明白徐础的用意,也不多问,只是跟着他走,不避风霜。

    喜峰口是前往辽东的几个通道之一,徐础打听到这里仍由冀州兵把守,于是前来叩关。

    徐础身上没有任何凭证,隐居五年,名声衰落,普通兵卒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拒绝他入关,还命令他将马匹留下。

    张释清拿出几封欢颜此前写来的信,单将木函送上去,上面还有欢颜郡主以及皇帝的印记。

    守关兵卒这才放两人进来,派人引路,送往关外营地。

    徐础猜得没错,欢颜郡主果然舍弃渔阳,带领仅剩的将士退往关外,但是没有就此前往辽东,而是驻营观望。

    营地不大,容兵不过三五千,还有一些百姓出没,怎么看都像是逃难,但是旗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