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谋断九州 >

第422章

谋断九州-第422章

小说: 谋断九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是为自保,为何甘愿归顺异族,而不是中原群雄中的某一位?”

    “因为中原群雄实力相当,没人强如贺荣部。”

    “宁王一语中的。”徐础拱手,又拿起铁筷子,继续拨弄炭块。

    宁抱关已经明白徐础的意思,坐在小凳上默默沉思。

    郭时风等了一会,开口道:“我能说句话吗?”

    宁抱关点头。

    “徐先生所言不错,但是忽略了一件事,欲要扬威于天下,立足先要稳定,如今盛家军已逼至石头城下,旦夕生变,宁王纵然守住襄阳,于事无补,更不得群雄敬畏。”

    “盛家军并非刚刚发兵南下,郭先生何以不早劝宁王旋师回防?”

    “两面受敌,最忌仓皇后退,一旦旋师,则后有追兵,我军士气亦受重挫。”

    “然也,还有什么胜利能比击败贺荣更能振奋士气?”

    郭时风笑着摇头,“先不说能否守住襄阳,即使侥幸成功,亦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情,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宁军士气还没振奋,江东即已失守。”

    “如果盛家退兵,甚至也去助守襄阳呢?”

    “哈哈,徐先生若能劝退盛家军……”郭时风看向宁王,有些话他没资格说。

    宁抱关道:“盛家若肯退兵,我倒是的确可以考虑发兵襄阳,只是便宜了奚家。”

    郭时风道:“奚家一旦站稳,肯定会进攻江东。”

    “奚家原有助襄之意,我再去劝说,不让他们东进便是。”

    郭时风看向宁王,笑道:“大家都去襄阳,梁王在冀、并两州可就如鱼得水了。”

    徐础道:“宁王若不想让任何一方获益,就不必想什么大势了。”

    宁抱关思考多时,“助守襄阳只为争一个威名?不妥,大大不妥,徐先生此番议论,大失水准。”

第四百八十章 三名() 
梁王曾派兵一万随徐础前往襄阳,大多驻扎在东都城外,前些天押送粮草时离开千余人。

    东都城里生变,城外军心大乱,许多人混在冀州兵当中逃亡,仍剩余六七千人,进退两难:留下,害怕遭到杀害;逃走,担心城中的家人。

    听说第一拨宁军赶来,又有千余人逃走,郭时风向潘楷建议道:“宁军已至,潘将军靠山稳固,可将城外的梁军召进城来,厚加抚慰,抚慰不成,需以军法绳之。”

    潘楷却不同意,“宁王心狠手辣,曾在东都城外烧杀数千吴兵,大家还都记得,所以听闻宁军赶来,个个心生惧意,我若再召其入城,梁军将士必然更害怕。唉,事到如今,愿留者留,愿去者去,不如随他们去吧。”

    “宁王当初烧杀吴兵,自有原因,此次前来东都,只有感激,全无愤恨,怎会再行杀戮?潘将军万万不可放城外梁军离去,实在不忍,坐视不管就好,绝不可声言放行,以免扰乱城中将士的军心。”

    潘楷点头,“总之我不插手就是。”

    郭时风急于去见徐础与宁王,叮嘱之后出城,以为有宗明义坐镇,不会再出意外。

    可他低估了宁王的“威名”。

    宁王亲临东都的消息不胫而走,城内城外皆已听闻,越来越多的人恐惧万分,郭时风刚刚离开不久,城外梁军开始大规模逃散,将领们无力阻止,自己也跟着跑了。

    消息传来城里,潘楷长叹一声,愧悔之余,将郭时风的叮嘱抛之脑后,传令道:“梁军将士欲留则留,欲走则走,听其自便。”

    这道命令一传出去,城内梁军也乱了,以为这是一道暗示:宁王将会大开杀戒,潘将军提醒大家快逃。

    先是有人偷偷离城,很快就变成大规模奔逃,四面城门大开,有人成群结队,有人孤身上路,更多人则是将妻携子,东都好不容易聚集的一些人口,眼看就要逃亡一空。

    宗明义擅长带兵打仗,却不擅长应对这样的混乱局面,情急之下,派兵前去接管城门,结果宁军刚一上街,就带来更大的混乱,流言像飞一样,迅速传遍全城,都说宁军准备动手清城,连潘楷也听说了,特意派人前来询问真相。

    宗明义百口莫辩,只得下令收兵,任凭东都兵民逃亡。

    直到天黑以后,见宁军并无杀人之意,逃亡大潮才逐渐止住,潘楷查点兵员,重新封闭城门,回到住处一个劲儿地唉声叹气。

    次日天亮不久,宁王赶到东都,他在路上就已听说城内的情况,心里大为光火,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将宗明义绑来,质问他为何没能阻止逃亡。

    “我要一座空城做什么?”宁抱关住进北城的一座营地,当初守卫东都时,这里就是他的地盘。

    “我派兵了,可是……可是情形更乱,所有人都说宁军要将东都兵民杀光……”宗明义跪在地上,努力辩解。

    “所以呢?”

    “我……我想宁王没有这个打算,宁王又说不要空城,所以……”

    “所以你就心软了?”宁抱关大怒,“你自己也是百姓出身,不知道百姓当中尽是欺软怕硬之辈?他们害怕什么,你就做什么,他们害怕屠城,你就摆出屠城的架势,他们闹一会自然老实。从来只听说民怕兵,到你这里却是兵怕民,你也配称将军?”

    宗明义面红耳赤,再不敢争辩。

    郭时风一直跟在宁王身边,这时劝道:“必是潘楷力主放行,宗将军被迫无奈……”

    宗明义连连点头。

    宁抱关冷笑道:“潘楷是什么东西,我的部下要听他命令?”

    郭时风也不敢再说,退后一步,向宗明义使个眼色,宗明义双手被缚在身后,磕头道:“末将有罪,请宁王处罚。”

    “放走东都兵民,你犯下的是死罪,但是念你此前功高,功过相抵,贬为兵卒,重新立功自效,滚下去吧。”

    宁王语气不善,宗明义却大大松了口气,磕头告退。

    宁抱关仍未解气,痛恨的不是自家部将,而是东都兵民,“一群不识好歹的家伙,见我就逃,嘿,我要让他们无路可逃。”

    郭时风察言观色,乖乖地站在一边不吱声,却扭头瞥一眼徐础。

    徐础笑了笑,上前道:“宁王如今知道‘名’的重要了吧?”

    宁抱关目光冰冷,“我杀了那么多吴兵,你不想替他们报仇?”

    “想。”

    宁抱关脸色一变,随即傲然道:“我平生不缺仇人,多一个无妨,我就坐在这里,你来报仇吧,我给你一次机会,与你单打独斗,不让卫兵插手。”

    徐础拱手道:“我要向万人之上的宁王报仇,不与匹夫之勇的宁抱关斗狠。”

    宁抱关哈哈大笑,向郭时风道:“你二人都是谋士,又是好友,师出同门,何以劝人的风格全不相同?”

    郭时风笑道:“我倒没有觉得,望宁王解释详细。”

    “郭先生之劝,令人如沐春风,过后却是越品越苦,徐先生恰好相反,劝人如骂人,非得细品之后,才能明白其中味道。”

    郭时风笑容不减,“徐先生的确比我厉害些。”

    “不不,你比徐先生厉害,你是表里如一的谋士,徐础却不然,自称谋士,心里仍当自己是王,总有高人一头的意思。他再厉害,不能为人所用,便是无用。”

    宁抱关脸色渐渐冷酷,郭时风笑而不语。

    徐础也不反驳,等宁王“细品”。

    沉默良久,宁抱关开口道:“我现在有何名?欲要问鼎天下,又要何名?”

    郭时风暗叹一声,徐础之劝居然又要成功。

    徐础上前半步,拱手道:“眼下宁王有三名:一是狠名,烧杀吴兵,手段之毒闻于天下;二是色名,抛舍发妻,强娶天成皇后,自古好色之徒,无出宁王之右者;三是威名,夺江东、攻荆州、占东都,已成龙兴之势。”

    “嘿,我说你劝人如骂人,你还变本加厉了,来,再说说我需要何名?”

    “第一仍是狠名。”

    “嗯?”

    “若无狠名,何以攻城夺地,令敌人闻风丧胆?”

    “这个我已经有了。”

    “但还不够。”

    “不够?”

    “远远不够,吴兵本为俘虏,身受束缚、手无寸铁,杀之容易,宁王之狠名,乃是心狠、手狠,却不是人狠,因此东都兵民宁愿逃亡,不肯归附,若是人狠,则吴州郡县早已驯服,荆州奚家亦当献城归降。”

    宁抱关又冷笑一声,却没说什么。

    徐础继续道:“第二是仁名,爱一人为好色,爱众人则为好仁,宁王好色,再有一步……”

    “这一条先不用说,我听着头痛,说第三条,肯定还是威名,而且是威名不足,对不对?”

    徐础笑道:“若是人人皆有宁王的悟性,谋士就都轻松多了。”

    宁抱关向郭时风道:“这道题留给你,徐先生要如何说我‘威名’不足。”

    “襄阳。”郭时风只说两个字。

    宁抱关大笑道:“不愧是我的军师。徐先生还有话说吗?”

    徐础摇头,“我等宁王‘细细品味’,但我有一件私事相请。”

    “嗯。”宁抱关收起笑容。

    “我有一位朋友,似乎被潘将军囚禁,他不是东都人,也不是梁王部下,希望宁王能将他释放。”

    宁抱关看向郭时风。

    郭时风道:“叫昌言之,是徐先生的随从。”

    “你将随从认作朋友?”宁抱关不解地问。

    “他是与我同行的朋友,不是随从。”

    “徐先生的朋友,想必也是谋士,我倒要见见。”

    徐础笑道:“让宁王失望了,他不是谋士,行伍出身,厌倦战场,随我一同退隐,所以成为朋友。”

    “原来是个胆小鬼,昌言之……我有点印象。徐先生不用着急,等我问明白,自会还你这个‘朋友’。郭先生,咱们是等潘楷过来拜见,还是去见他?”

    “潘楷颇生疑心,但是已无退路,绝不敢对宁王动武,所以宁王该去见他,安慰其心,也让城中剩余的兵民勿生恐惧。”

    “好,那就少带卫兵,我亲自去一趟潘府。”

    宁抱关大步向外走去,郭时风悄悄向徐础拱手,小声道:“只有徐先生能劝动宁王,他现在至少不想惩罚逃亡者了。”

    徐础笑笑。

    宁抱关只带三十余人前往王府军营,潘楷所剩部下不多,但也有近千人,单是军营里就有四五百人,而且对他极忠诚,可说是一呼百应。

    宁抱关丝毫不惧,直入大门,见到潘楷之后,远远地大笑,张臂迎上前,给他一个拥抱,大声道:“东都相别,东都再见,潘将军雄姿不减,令人欣慰。”

    潘楷心中原有不少别扭,见宁王如此热情,且不拘礼节,心中大安,一得脱身,立刻跪下,口称“宁王恕罪”。

    宁抱关留下吃筵席,邀请众多潘家亲友参加,他居然认得一多半人,能叫出名字,甚至能说出当初在东都见面时的一些细节。

    不到半个时辰,潘家上下全被折服,连潘楷也除去心中最后一点悔意,再不留恋梁王。

    徐础不肯饮酒,中途告退,被人送回大将军府。

    徐础从未听到宁抱关传令,昌言之却已被释放,刚刚回来不久,见到徐础立刻跑来,连连道:“又逃一难。”

    回到房间里,没有外人在场,昌言之道:“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