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谋断九州 >

第36章

谋断九州-第36章

小说: 谋断九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皇帝冷笑,转向楼础,“传言与你有关,你怎么不开口?”

    “微臣以为陛下心中有数,因此不言。”

    “哈哈。”皇帝说笑就笑,说停就停,“没错,刺客的确招供说曾去拜访楼础,与他商议刺驾计划。”

    楼硬大惊,拉着弟弟要下跪,皇帝摆手阻止,“可朕并不相信,你们知道为何?”

    张释虞警觉地站在一边,不点头、不摇头,保持置身事外的姿态。

    “陛下知道楼家人忠心耿耿,绝不会有半点邪念。”楼硬回道。

    皇帝看着楼础,“楼家只能保你一半无罪,另一半是你自己做出来的。朕问你,既有进谏之意,为何迟迟不肯开口?”

    “微臣……微臣……”

    “你以为欢颜郡主能骗过朕?她虽有卓尔之才,但是有些话明显不是她能想出来的,什么运粮之船搭载私物、地方官吏借假朝廷之威滥用民力……若非亲眼所见,断不会说得如此详细。所以朕向长公主打听,知道这原是你的进谏之辞,却让给欢颜郡主,对不对?”

    “微臣惶恐,微臣知罪。”

    “你好像很喜欢将自己的文章送与他人啊,先有‘用民以时’,后有‘劝急之谏’,因为你是禁锢之身,以为文章无用?”皇帝已将楼础打听得清清楚楚。

    “微臣自以为聪明,逞一时之计,伏乞重罚。”

    “赐你无罪。不管怎样,你有进谏之心,甚至亲去游历,以求眼见为实,就凭这一点,朕相信你不是刺客同党,哪有一边刺驾、一边劝谏的道理?”

    “陛下洞隐烛微,明察秋毫,微臣心中豁然,唯愿能够长侍陛下,不离左右,以效绵薄之力。”

    皇帝撇下嘴,对这等谀词不以为然,“但朕不喜欢你乱让文章的做法,今后有话当面对朕讲。”

    “微臣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嗯,至于你的‘劝急之谏’,朕已明白,你不必再说,朕心中有数,该缓的时候自然会缓。”

    “微臣仰观山岳,不解其高,擅自揣度,妄加议论,陛下择其一二善者而思之,微臣心愿足矣。”

    “今后还当去民间多听多看,但有所得,让朕知道。”

    “微臣遵旨,陛下有思民之心,天下百姓必定上感天恩,下尽己力,天成朝千秋万代,皆源于此。”

    皇帝摇头,“算了吧,你还是多想进谏的事,说这等话,你比朝中大臣差得太远,连你三哥都比不上。”

    楼硬嘿嘿地笑。

    “行了吗?朕亲来解释,你们楼家可还满意?”

    楼硬忙道:“满意满意,楼家一直满意,只是受不得小人冤枉。”

    皇帝犹豫一会,“既然来了,就多待一会,牵马来,朕与三卿夜驰资始园,只要不出皇城,老太傅该没话说吧?”

    楼硬喜出望外,手舞足蹈,胡言乱语,上马之后也不安稳,跑出不远就掉到地上,那马本不愿驮这样一件重物,撒蹄跑远,不肯再过来。

    皇帝大笑,带着楼础、张释虞驰骋不停,楼硬拖着肥胖的身躯到处追赶。

    直到后半夜,皇帝才算尽兴,临走时向张释虞说:“济北王要招楼础为婿,所以朕招你一块过来听听,免得你家听信传言,不愿联姻。”

    张释虞笑道:“我那几个妹妹抢着要嫁楼公子,父亲正为此头疼呢。”

    皇帝笑着离去,楼础与张释虞搀着身体僵直的楼硬回住处。

    虽然累得半死,楼硬却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说:“瞧见没,这就是信任。”

    张释虞本来就对楼础印象很好,这时更是款诚接纳,真将他当成未来的妹夫,虽然这个妹夫比他年纪更大。

    到了住处,张释虞告辞,楼家兄弟回房休息,楼硬拉住楼础,“想不到你有这么多事情瞒着父亲与我。”

    “三哥海涵,我真以为那都是小事,没想到陛下早知知晓,并非有意隐瞒。”

    “哈哈,这叫不拘一格,你这样的讨好手段再妙不过,正合陛下心意。现在我可以向你做出保证:禁锢之令禁得了别人,禁不了咱们楼家的人,官位只是虚名,得陛下宠信才是实权,再加上楼家势力,保你前途无量。”

    竟然能从三哥这里听到“名”、“实”两字,楼础既惊讶,又觉得正常,“名实之学”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学问。

    回到自己的卧房里,楼础疲惫至极,摸黑倒杯凉茶,正要喝,听到角落里有人道:“十七公子回来啦。”

    这间房原住三人,楼础以为那两名幕僚都已随父亲出城,没想还有一人留下,“乔先生没走?”

    “嗯,大将军命我留下,明日再出城汇合。”

    “哦。”

    “怎样?十七公子既然回来,陛下那边想必是没事。”

    “一切都好,陛下带我们在园内骑马……乔先生好像一点都不担心。”

    “呵呵,其实……不说也罢。”

    “左右无人,天还没亮,灯也未燃,乔先生但讲无妨。”

    “大将军连夜出城,倒是防住了‘万一’,可如此一来,陛下怎敢对楼家子孙轻举妄动?”

    楼础沉默一会,“我这是狐假虎威。”

    两人同时笑出声来,楼础之前的坦然正源于此,大将军出城以观事变,皇帝恰恰因此不想有“事变”。

    笑声很快消失,两人都不说话,因为他们心里清楚,皇帝并非真的信任楼家,他能隐忍,必有深谋。

第三十九章 骥尾() 
(求收藏求推荐)

    楼础回家一趟,找出隐藏的匕首,带着老仆去往新宅。

    新宅是大将军府的一座跨院,另开门户,一切应用之物都由府里提供,地方虽然不大,但是极尽奢华,与内宅不相上下,布匹成堆,珠宝满箱,廊柱全用锦缎包裹,庭院里的青砖刚刚重新铺过一遍,每天要用清水洒扫三遍,为的就是保持崭新,给将入门的新妇一个好印象。

    老仆站在门口不敢进去,惊讶地说:“这一块砖就得几贯钱吧?”

    连楼础也不好意思踩踏地面,沿廊庑绕行,假装查看房间,将匕首藏到珠宝箱子里,万一被人发现,也会以为它是府里的东西。

    楼础要做的事情不少,马上就得离开,老仆留在新宅里看家,只来得及跟主人说几句话:“这些天来拜访公子的人不少,尤其是东阳侯家的三公子,来过好几次。”

    “周律又来了?”楼础直皱眉,他记得周律说过,以后不会再来求帮助。

    “还送来许多礼物,我没敢收下。”

    “嗯,不要收。还有谁来过?”

    “再就是自家亲戚,还有……还有马侯爷也派人来过两次,打听公子回来没。”老仆不太愿意提起马维。

    “嗯。”楼础犹豫要不要去见马维一面,他现在还没有取得实际进展,连匕首都没法带进皇城。

    “对了,并州送来一封信,特意交待,让我亲手交给公子。瞧我的记性,差点给忘了。”

    老仆从怀里摸索半天,取出一封信,边角有些磨损,封缄倒还完整。

    “什么时候送来的?”

    “三天前吧。”

    楼础打开信,草草地看了一遍,内容很简单,先是报平安,然后说起棋局,写道“子落三六,再不后悔,吾专守一角按兵不动,待十七公子妙招。”

    大将军声称并州牧守沈直肯定会来洛阳,沈耽却暗示说要留守北边,不知谁对谁错。

    信的最后又加上一行字,显然是匆匆写就,而且笔迹与沈耽不同:终南布衣附于骥尾,谨问十七公子安好。

    楼础收起信,向老仆道:“周律再来不必理他,更不要收他的东西,马侯爷若派人来,你告诉他,我在资始园待命,轻易离开不得,以后有机会再去府上拜访。”

    “知道了,公子。”自从进入新宅之后,老仆谦卑许多,不敢多说。

    楼础出门上马,他还要赶往城外的军营面见父亲。

    由各地调来的十万大军都已集结在洛阳城外,分为五座军营,由东到西绵延数十里,彼此间相隔不远,各有主将统领。

    大将军坐镇中军,占地最广,离洛阳城也最近,营外大道两边,尽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与帐篷,人来人往,比城里还要热闹。

    十万大军身后,跟着至少三万商贩与随行家仆,更有权势或办法的将士,能将随从藏在营里。

    楼温重回军营,事务极为繁杂,只能抽空见一下儿子,交待一些事情,又命另外几个儿子回城里,帮助楼础准备婚事,最后才将十七子单独留下交谈。

    “陛下肯原谅你,那是看重楼家的面子,也是你的运气。别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你得加倍努力服侍陛下,不准再胡乱结交外人,尤其是五国之人,离他们远远的,明白吗?”

    “孩儿明白。有件事情父亲应该知道。”楼础与乔之素商量过,有些话只能由他这个做儿子的来说,大将军动心之后,乔之素顺水推舟。

    “什么事?”

    “沈并州大概不会回洛阳了。”

    “嗯?我得到消息说老沈已在路上,再有三四天就能到达京城。你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沈家五公子给我写了一封信。”楼础将信交出。

    楼温看了一遍,最先注意到末尾一句话,“终南布衣是刘有终吗?他去了并州?”

    “想必如此,父亲觉得是刘先生的笔迹吗?”

    楼温细看一会,点点头,又问道:“棋局是什么意思?”

    “我与沈五公子约好的暗语,他说‘专守一角按兵不动’,那就是劝说沈牧守成功,留在并州,不会返京。”

    楼温再看一遍信,还给儿子,说道:“把它烧掉。”

    楼础点燃蜡烛,当着父亲的面将信烧成灰烬。

    “楼家子孙过百,其他人加在一起给我的意外,也不如你一个人多。楼础,你究竟在玩什么把戏?”

    楼础拱手道:“孩儿只是广交朋友,多些消息渠道,别无它意。”

    楼温这次居然没有发怒,沉吟半晌,“我对沈家老五不太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孩儿与他只有数面之缘,以为沈五公子气度不凡,胸有丘壑,他曾代替皇甫阶掌管驻马门随从,陛下也比较看重他。”

    楼温无谓地嗯了一声,对儿子的判断不以意,更在乎刘有终的去向,“刘相士自称附于骥尾,这个‘骥’是老沈还是小沈?”

    “刘先生在沈五公子信上附言,想必所附之骥乃是‘小沈’。”

    楼温冷笑一声,“现在是年轻人出来蹦达的时候了?一个个连胡子还没长全,却将‘天下’挂在嘴上,好像自己本事多大似的。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你们坐享其成不够,还想重新折腾一遍吗?”

    楼温越说越怒,腾地站起身,大踏步走来,楼础一惊,以为又要挨打,楼温却从他身边走过,径直出帐。

    楼础不明所以,只得等在帐中,反复思索,觉得自己或许能够说服父亲。

    楼温回来,坐在椅子上喘粗气,好一会才道:“我派人去迎接老沈,必须要见到本人。老沈若来,小沈就是在撒谎,其心可诛,你也是瞎眼,被人牵着鼻子走。老沈若是不来……”

    楼温半天不往下说,楼础道:“那就是沈家察觉到什么。”

    “老沈不会不与我商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