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谋断九州 >

第214章

谋断九州-第214章

小说: 谋断九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应伯三十来岁,容貌年轻,看上去刚刚二十出头,比较容易激动,独自进厅来见吴王,先一拱手,随即跪下,以额触地,一句话不说,就是哭,放声大哭。

    徐础起身上前,将他扶起,“小孟将军请起,我已知晓……”

    “执政不知!”孟应伯挺身,仍不肯站起,擦去眼泪,厉声道:“我哥哥死得不明不白,但我不问为什么,因为哥哥自有理由。可是王颠他们……”孟应伯又哭起来,连擦三次,才将泪水抹去,“吴人自灭国以来,从未遭此大难,执政若不为我等做主,枉称吴王!”

    孟应伯言辞不敬,徐础不跟他计较,说道:“小孟将军不必担心,宁抱关死定了,先让他得意几天,不出五日,我必发兵围剿,用他项上人头,祭奠吴兵在天之灵。”

    “还有那些河工,一个也不能留!”

    “不留。”

    孟应伯要起身,想起一件事,又跪下,“宁王妻儿就在城中,被降世将军接走,求执政将他们交出来,许我们报仇。”

    “我已派人去召降世将军,待她来了以后,自会给你们一个交待。”

    孟应伯这才站起,“我们相信执政,哥哥留下遗书,也让我们好好效忠执政。执政务必要替我们报仇,否则的话,我哥哥和那些吴兵可就白死了。”

    徐础软言安慰,终于将他送出去,身心俱疲。

    郭时风一直留在吴王身边,这时上前小声道:“事情有点麻烦。”

    徐础示意卫兵退出,让唐为天去休息,他现在已不担心郭时风,至少此时此刻,在东都内外郭时风已无人可以投靠,值得信赖。

    “吴王下一步可有计划?”

    “先与邺城议和,然后追击宁抱关,不杀此人,我愧对吴人。”

    “宁抱关向东逃窜,吴王追他,必然要进入淮、吴两州地界,怕是会与邺城发生冲突。”

    徐础的原计划是与邺城讲和,将淮、吴两州暂时让给邺城,以保东部没有后顾之忧,他好专心西扩,根基牢固以后,再转而向东争雄。

    宁抱关的一把火,破坏了整个计划。

    徐础咬牙道:“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我都要杀死宁抱关。是我犯错在先,就得由我纠正。”

    见吴王坚持,郭时风点头道:“湘东王在吴王手里,说服邺城应该不难。”

    “要麻烦郭先生亲自去一趟。”

    “义不容辞。不过我以为追杀宁抱关并非当务之急……”、

    厅外卫兵进来通报:“降世将军来了。”

    郭时风拱手告辞,小声道:“洛州兵至少有两万人,虽不算多,足够吴王腾挪……”

    徐础一怔,没等他问个明白,薛金摇迈步进来,郭时风快步退出,没再说下去。

    薛金摇孤身一人,见厅内没有卫兵,她解下腰刀,放在门口,只带降世棒走来,不等吴王开口,她先道:“宁抱关该死,可牛天女无罪,那几个孩子更加无辜。”

    徐础看着薛金摇,突然明白了郭时风那番话的用意:只要能将洛州兵收为己有,降世军的数量虽多,在义军中的地位却不再那么重要。

    “吴人要报仇,问的不是有罪无罪,牛天女是宁抱关之妻,孩子是宁抱关儿女,这就够了。降世军在秦州攻破城池的时候,也不只是专找贪官污吏本人报仇吧?”

    “那不一样……”薛金摇还是辨不过吴王,想了一会,干脆道:“我不能交出他们。”

    “牛天女与你有恩?”

    “恩情算不上,但她从前对我很好,有时候比我娘还亲。如今她向我求助,我没法拒绝。”薛金摇上前两步,解下降世棒,双手捧上,“我愿用神棒交换牛天女母子四人的性命。”

    薛金摇将降世棒看得颇重,甘愿交出,乃是下定极大的决心。

    徐础却不愿要这根棍棒,他宁愿与降世王、弥勒远离一些。

    “你让我非常为难,身为吴王,我必须替吴人做主。”

    “你是吴王,就不能……算了。”薛金摇将降世棒小心地放在地上,随后摘下头盔,“降世将军我也不当了,都用来换取牛天女一家四口的性命。你若是再不同意,我只能用自己的性命来换。”

    徐础盯着妻子,“你知不知道,若是换成你遇难求助,牛天女绝不会违背丈夫的意思而保护你,她会亲手将你交出去。”

    “知道,牛天女一心一意支持宁暴儿,死都愿意,何况我的性命?但我不是她,我总想恩怨分明,如果是你遇到危险……”薛金摇停顿一会才道:“我会立刻去救你,有多少人带多少人,没人跟随,我就自己去。我没有牛天女的聪明,可能也没她那么听话,可我……”

    薛金摇不擅言辞,寻思半天也说不下去。

    “你先回营。”

    “牛天女……”

    “这件事还没有结束,你带走降世棒,等我的消息。”

    薛金摇知道这件情的确令吴王为难,拣起降世棒和头盔,说:“至少我放过了梁王。”

    “嗯?”

    “你并不真心相信弥勒降世,你们都不信,什么祭拜、请神,全是假的,只为让大家忘记我父母的死因,保住梁王的一条命。亲手杀死降世王的人性命可保,手上没沾一滴吴兵之血的牛天女却要替人顶罪。如果这就是吴王想要建立的天下,就请你亲自来北营,亲手杀死牛天女母子,我不阻拦。”

    薛金摇转身离去,最后留下的几句话竟然令徐础无法反驳。

    徐础唤进孟应伯等吴将,向他们道:“五日之后,我亲自率兵追赶宁抱关,要在阵前斩杀其妻儿,我倒要看看,宁抱关是不是真的对他们全不放在心上。”

    众将互相看看,愿意接受这个结果。

    孟应伯道:“干嘛等五天?吴人早就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出发,而且多等一天,宁抱关就跑远一些,追得上吗?”

    “宁抱关在东边没有根基,不是陷入苦战,就是投降准、吴官兵。这五天里,我要布下天罗地网,让宁抱关无处可去,然后带有备之兵,围剿无路之宁抱关。”

    “执政忒谨慎了些,死了这么多吴人,好像也打不动你的心。”孟应伯脱口而出,全没考虑后果。

    徐础脸色一沉,“小孟将军既然觉得我过于谨慎,请你带兵去追宁抱关,即刻出发,能带多少人就带多少人。等你提宁抱关人头回来,我在众军前跪谢小孟将军,愿将吴王之位让出,从此做小孟将军的马前卒。”

    孟应伯脸一红,虽然性急,他有自知之明,就算兵力相当,他也不是宁抱关的对手,何况以他的地位,召集不了多少人,前去追赶,只是送死。

    “是我一时失言,请执政别当真。我们都知道执政神机妙算,一定能为吴人报仇雪恨。我跟着执政,指哪打哪,没有半点犹豫。”

    徐础挥手,命众吴将退下,心中更加疲惫。

    郭时风在外面等候多时,踅进来道:“梁王求见。”

    “请进。”

    马维匆匆走进,拱手道:“经此一战,吴王已闯出天地,请恕我直言,与争鼎相比,东都不过一郡之地,宁抱关不过一夫之仇,都不足以扰动吴王之心。”

    马维显然已经与郭时风交谈过,两人互相鄙视,在这件事情上的想法却是一样。

    “我若不追杀宁抱关报仇,何以令吴人心服?吴人不服,何以令天下人心服?”

    “吴兵已消耗过半,吴王只要坚持,他们成不了大事,不过他们倒是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能让吴王独领全军,从此再无‘降世’二字。”

    徐础不语。

    马维拱手,“吴王想必以为我有私心,我的确是有,但不止于此——降世将军终究是个祸害,降世王一家需连根除掉,不能留下一枝一叶。而且,吴王总不能一直让名女子掌军吧?”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势() 
马维的建议过于直白,郭时风上前插口道:“梁王说得没错,吴王即将飞龙在天,东都宛如池塘,不可久居,降世军好比虾兵蟹将,不可携之升天。”

    “升天?我又不是降世王。”

    在降世军里,“升天”两字是夸赞,也是诅咒,总之是希望对方早点死。

    郭时风笑道:“吴王明白我的意思。眼下的时机千载难逢,望吴王珍惜。”

    “怎么个千载难逢?”

    “大将军杀死王铁眉,又为太后所刺,麾下洛州兵既去不得邺城,又不能投奔江东,人心惶惶,不知所从,吴王若能用心接纳,必得效忠。”

    “这个我能做到。”

    马维补充道:“洛州将领多是大将军旧部,吴王若肯放话为大将军报仇……”

    “这个我做不到。”

    马维笑了笑,“权宜之计,付出极小,而所获极大,吴王……”

    “我若放话为大将军报仇,就得解释我之前为何与楼家决裂,为何坐拥东都而不接纳大将军,眼下付出极小,日后当有无穷隐患。”

    马维看一眼郭时风,说:“吴王想得周全,即使不用这一招,吴王也能轻易获得洛州兵的忠心。”

    郭时风道:“洛州精兵甲于天下,乃帝王之资,得一洛州兵,胜过十名降世军兵卒,吴王从此不再受秦州人掣肘,此其一也。”

    徐础点点头,示意郭时风继续说。

    “湘东王奔命东都,所谓奇货可居,我愿亲往邺城,凭我的口舌,纵不能降服邺城,也能令郡主不敢南下窥望东都。”

    “没有其父做主,一名孤女怎么可能占据冀州?郭先生一去,郡主必降。”马维不觉得欢颜郡主会是劲敌。

    “我尽力争取。”郭时风笑道,不敢说得太满,“冀州已非威胁,此其二也。并州自顾不暇,生死存亡尚是未知之数,暂时也不必放在心上,此其三也。荆州闻知东都败讯,必然胆寒,吴王稍加辞色,奚家当俯首求和,此其四也。”

    马维请命道:“我与奚家有些来往,愿奉使南下,说服荆州向吴王称臣。”

    徐础笑着摇摇头,“梁王如我左右臂,不可暂离,出使荆州换谁都行。”

    马维拱手,没有坚持。

    郭时风还没说完:“冀、并、荆三州平定,还剩东边的淮、吴两州和西边的秦、汉、益三州,益州偏远,先不论它,秦州、汉州大乱,落入新降世军之手,吴王派一上将军,恩威并施,半年之内可以平乱,添兵无数,此其五也。”

    马维垂下目光,显然对“上将军”比较感兴趣。

    徐础嗯了一声,没接这句话。

    郭时风道:“吴王欲亲自东征,为吴兵报仇,我仔细想过,其实是条妙计。淮、吴两州若接纳宁军,则吴王师出有名,两州若不接纳,则与宁军两败俱伤,吴王有机可乘。我还可以劝说邺城出兵相助,吴王若能隐忍一时,可将淮州暂让于邺城,自取江东吴州,待西边平定之后,纵贯一线,南征北讨,无往不利,不出三年,九鼎尽归吴王!”

    谋士的话比唱戏还要动听,经郭时风这么一说,追击宁抱关不再是冲动之举,反而成为沉思熟虑的雄韬伟略,徐础明知其中虚多实少,心中还是比较受用。

    “形势的确比较有利。”徐础道。

    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郭时风又回到最初的话题上,“天下大势尽在吴王手中,吴王高瞻远瞩,怎可受制于小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