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谋断九州 >

第108章

谋断九州-第108章

小说: 谋断九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础已经想好每一步计划,以应对各种情况,结果对方做出的第一件事就让他意外,进而愤怒。

    金刀刘是个大红脸,宿醉尚未全醒,脸色更红,不等双方行礼完毕,径直走到徐础面前,将一个包袱递过来,大声道:“徐公子,送你的礼物,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都是自家兄弟,不必多礼。”徐础没接包袱。

    金刀刘是个急性子,打开包袱,将里面的东西扔在地上,“不多不多,这份礼物只能送给你。”

    包袱里竟是一颗头颅,掉在地上滚了几圈才停下。

    众人大惊,小姓头目多不知情,惊呼出声。

    头颅停下,正好面朝徐础,赫然是昨天让出王号的少年,脸色依旧苍白,只是再不会颤抖。

    徐础心中惊骇难以言喻,不由自主要向后退,被他身后的鲍敦轻轻一推,反而迈出一步,电光火石间,由惊转怒,厉声道:“刘将军这是什么意思?”

    金刀刘已经握紧刀柄,目光紧盯徐础,就等对方表现出惊恐不安,立刻动手,这是他们的计划:徐础曾令假吴王当众露怯,他们也要让徐础吓得面无人色。

    可他失望了,却不服气,依然握着刀柄,怒目圆睁,“你说他是假冒的,我特意砍掉他的脑袋,送给你当礼物,怎么,反而有错吗?”

    翻江龙帮腔道:“这个小子骗了我们多半年,杀他也是应该,徐公子觉得不对吗?”

    在徐础预料的诸多意外发中,唯独没有现在的场景,小姓头目的这一招虽然鲁莽,却的确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若是接受“礼物”,就要为“吴王”之死负责,若是不接受,则会得罪金刀刘,进而惹恼所有小姓头目。

    鲍敦等人就站在身后,随时可以拔刀,偏偏现在不是时候,现在动手,会演变成火并,小姓十营不是参战,就是逃跑,都不是他想看到的结局。

    孟僧伦站出来,“金刀刘,你这是……”

    徐础不能让别人替自己出头,向孟僧伦摆下手,阻止他再说下去,迈出几步,捧起地上的头颅,血迹未干,沾到手上他也不管,原地慢慢地转了一圈,让双方的人都看到头颅。

    这回轮到金刀刘意外了,握着刀柄,拔也不是,松也不是,目光看向翻江龙求助。

    翻江龙使眼色,示意立刻动手。

    金刀刘是个火爆脾气,这时却多个心眼儿,徐础表现镇定,人望未失,可能还要增添几分,杀他会给自己惹麻烦,于是开口道:“杀已经杀了,脑袋按回去,他也活不了,你想怎地?”

    徐础与他手中的头颅共同面朝金刀刘,“我请刘将军向吴王之首磕头请罪。”

    “笑话,我才不会向一颗死人脑袋磕头,何况是你说的,这人不是吴皇子孙,是个假冒的,算什么吴王?”

    翻江龙不能总让金刀刘人一人说话,在旁边插口道:“徐公子曾经刺杀真皇帝,就不许我们杀个假吴王?”

    “对,你杀真皇帝,我杀假吴王,咱们哥俩彼此彼此,谁也别指责谁。”金刀刘挺直脖子,莫说下跪,就是低下头,他也不肯。

    徐础缓缓道:“我的确杀了真皇帝,万物帝以天下为一己私物,征敛无止,残暴百姓,诸位皆受其害,请问有谁受过吴王之苦?”

    吴王胆小,跟头目们大声说话尚且不敢,没有任何人受过他凌辱。

    “假冒吴皇子孙,令我等蒙羞,这就是苦。”翻江龙必须开口,金刀刘会用刀,斗嘴却不行。

    徐础不理他,只盯着金刀刘,继续道:“万物帝正值壮年,力大如牛,能在马上舞槊,百人难敌,吴王可敌几人?”

    徐础行刺时,万物帝已经受伤,没有还手之力,对这一点事实,他当然不会说出来。

    “呃……骗人就是不对。”金刀刘无言以对,只能抓住这一句。

    徐础上前逼近一步,金刀刘后退一步,心中恼怒,想要拔刀,一瞥眼,看到身边的小姓头目除了翻江龙,似乎都不支持他,斗志立泄,又退一步。

    “我乃吴国公主之子,吴皇外孙,从记事起,心中就不曾奉天成皇帝为君,杀他一为报灭国、杀母之仇,二为天下百姓除一暴君,虽有弑君者之名,至今无憾。昨日之前,刘将军可曾真心奉吴王为主?与吴王可有私仇?杀他之时,可有一丝悔意?”

    临死前,吴王百般哀求,金刀刘当时不以为然,这时被问得没有退路,多少有些后悔,可他不会当众认错,反而更加强横,“总之,许你杀皇帝,就许我杀吴王!”

    徐础说得的已经够多了,昂然道:“吴王虽假,人却无辜,杀之者不祥,既无悔意,罪加一等。神棒何在?”

    “来了!”唐为天早已准备好,双手握棒,将要攻击。

    鲍敦将这句话视为命令,向手下使眼色,准备拔刀。

    金刀刘终于醒悟过来,在拔刀反抗和跪下磕头之间来回衡量,突然一指翻江龙,“是他……”

    翻江龙就站在他旁边,拔刀连捅三下,喝道:“吴王只要当过一天,我等也该效忠,金刀刘行此不义之事,人人得而诛之!”

    金刀刘大骇,一生自恃勇猛,没想到竟会死在好友刀下。

    翻江龙放下滴血的刀,扑通跪下,向吴王头颅,也是向徐础磕头,千斤秤以下,所有小姓头目,也都跪地磕头。

    徐础斜眼看向鲍敦,心中生出一瞬间的犹疑:对翻江龙该杀还是不该杀?

    他正要开口,小姓营地里突然跑来一群人,并非来救头目,大呼道:“官兵杀来啦!”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都督() 
(求订阅求月票。)

    说起造反时,人人豪气万丈,真遇到官兵,却是脚底抹油者活得长久些,徐础正在犹豫要不要当场对翻江龙下手,只见他一个跃起,同时转身,向营地跑去,连马匹都不要了。

    吴军诸头目四散奔逃,只剩下少数人还守在原地。

    徐础大喝一声:“大敌当前,擅逃者死!”

    鲍敦没跑,第一个拔出刀来,喝道:“是好汉的就留下,是孬种的受我一刀!”

    鲍氏族兵纷纷拔刀,唐为天更是大怒,一步蹿出去,抡起棍棒打倒一人,随后追赶小姓诸头目,他跑得快,棍棒打得也准,很快撵回大部分人,只有少数人逃之夭夭。

    七族头目与荆州群豪跑得慢些,听到叫喊,又纷纷回来。

    徐础向鲍敦道:“情况危急,我有不情之请……”

    “这个时候还客气什么?吴军可以进城,但是只能进外城。”

    “请鲍公去开城门,我去前方查看敌情。”

    鲍敦点头,徐础向重新回来的众人道:“官兵已是强弩之末,没什么可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家先进城暂避,一切全听鲍城主安排。”

    说罢又叫上几人,上马随自己去前方。

    进城总比无头苍蝇似地逃亡强得多,众头目心绪稍定,纷纷回营,叫上自己的人开拔。

    徐础拦住一群小姓兵卒,询问官兵所在,结果众说纷纭,按他们说法,徐础骑在马上就该望见烟尘。

    与绝大多数初创的义军一样,吴军缺少斥候与军纪,易受传言蛊惑,徐础带人迎上逃兵,要亲眼看一看。

    虽说推选半途而废,在唐为天看来,公子已经获胜,不停地冲着人群喊道:“给大都督让路!”

    这句话还真有些效果,人群让开,几名小姓头目跟在徐础身后,很快也跟着喊出同样的话。

    小姓十营就当路而建,穿过混乱不堪的营地,徐础来到一处小丘之上,终于望见了官兵的身影。

    官兵出现在远处的一个拐弯路口,依山脚列阵,前方是两排车辆,还没有安置完毕,能看到士兵在忙碌。

    徐础以马鞭指向官兵,扭头向跟随者笑道:“诸位无需慌张,官兵不足千人,且将领胆怯,远道而来,不求速战速决,反而列阵自保,必是无能之辈。”

    徐础之前只叫上几个人跟随,这时身后却有五六十人,还有更多人徒步跑来。

    千斤秤没跑,也在跟随者当中,疑惑地问:“不到千人吗?在这里看不太清。”

    “那就到能看清的地方。有马者随我来,无马者留下。”徐础拍马疾驰,回到大路上,直奔官兵而去。

    有马者不到三十人,二话不说立刻跟上的只有唐为天,其他人都要犹豫一会,然后才陆续跟上,队伍抻得很长,最后几个人是在步兵的注视下才不得不追上去,如果可以的话,真想将坐骑让给他人。

    徐础不管身后有人无人,纵马奔驰,离官兵阵线越来越近。

    官兵如临大敌,从车厢后伸出两排长矛,鼓声响动,将校叫喊,兵卒匆忙排列。

    相隔一箭之地,徐础能够望见拐弯另一头的情形,如他所料,官兵其实并不多,心中不由得轻叹,如果他有一支真正的军队,此时此刻就能冲散官兵,获得首胜。

    官兵也是失策,如能趁吴军惊慌之时冲锋,将以少胜多,免去此后的许多麻烦与伤亡。

    徐础又叹一声,朝廷无将,自己无兵。

    已有数人跟上来,官兵以弓弩射击,没什么准头,也不够整齐,寥寥数支落在附近。

    徐础又拍马往前驰出一段,甚至能看清对面兵卒的五官。

    这一次,只有唐为天跟上来,挥舞棍棒,发出少年的嗥叫声。

    徐础只是来示威,见越来越多官兵备好弓弩,立刻调转马头,回到追随者中间,向千斤秤等人笑道:“如何?官兵就是这点人。”

    “大军可能在后面。”千斤秤小声道。

    “那就等大军到了,决一死战!”徐础带着头目往回走,有意压慢速度,不像来时那样疾驰。

    头目们不好意思跑在前面,频频回头顾望,官兵居然也没追来,继续排兵布阵。

    待到觉得安全之后,头目们的脸色恢复正常,斗志也高涨起来,赞扬大都督之勇,对战胜官兵又有了信心。

    徐础趁机下令,命众头目各去招集兵卒,进城避难,又让人将小姓营地中的杂物一律推开,“给官兵留条通道,打起来痛快些。”

    走不多远,鲍敦、孟僧伦等人带兵赶来接应,见徐础无事,心中大安,又见小姓将士对他言听计从,更生敬佩。

    小姓十营还是跑掉不少人,翻江龙将自己的部下几乎全都带走。

    剩下的各营总算合为一军。

    徐础知道,这一战对自己、对吴军至关重要,胜则站稳根基,败则一切重头再来,而且带上败军之将的名头,再想拉拢将士,只会更难。

    回到城下,徐础拒绝进城,就在路边召集所有头目。

    孟僧伦明白他的用意,替他说道:“在下护国将军孟僧伦,推举徐础为吴国大都督,统领各部,司命诸将,各位谁有异议?”

    官兵就停在十几里以外,吴国大都督的名号已不如从前那样抢手,徐础又已显出谋略与胆识,众头目无人反对,齐齐下拜,共呼“徐大都督”。

    吴军尚未完全进城,许多兵卒驻足观望,也跟着一块高呼。

    徐础只能享受片刻的得意,待呼声稍歇,大声道:“既得诸位推举,我就不再客气。如今外敌当前,我若有不当之处,请事后再论,战时违令者,立斩不赦。”

    “原该如此,请大都督下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