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菩提大道 >

第3章

菩提大道-第3章

小说: 菩提大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无等师最胜子 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 礼阿逸多及妙音 

  顶礼慈尊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顶礼本尊相,不是凡夫的肉身,是清净光明的本尊之相,以这样观修顶礼。慈尊和文殊菩萨是代表方便及智慧,是二车轨的开派师。 

如极难量胜者教 造释密意瞻部严 名称遍扬於三地 我礼龙猛无著足 
摄二大车善传流 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 敬礼持彼燃灯智 

  顶礼龙树菩萨,是深见(智慧)的开派师;无著菩萨是广行(方便)的开派师。龙树菩萨是佛陀涅槃後四百年诞生,无著菩萨是佛涅槃後九百年诞生;佛涅槃後龙树菩萨未生之前,这四百年间是谁接了智慧之棒?有很多人疑惑;以共同的说法,继承佛陀传承有七尊阿罗汉,代代相传。以不共的说法,佛陀涅槃之後,这二大车轨的传承,个别传予弥勒菩萨及文殊菩萨,再传无著及龙树。如以佛陀传记来说,佛陀降生成为王子悉达多,最後在菩提伽耶成佛,未成佛前是菩萨。如以相续本母所说,佛陀在兜率天时已成佛,在无动摇的法身中,现起了报身、化身,此说是佛陀十二相示现(八相成道,加上习艺、成婚出游、苦行、坐菩提树下)从兜率天一直到涅槃,不是一部份归类於菩萨,一部份归类於佛,原本已成佛。说法是佛的化身,化身由报身变化的,报身由法身的法性中现起,法身是由去除俱生原始清净的污垢的清净法身而来的。佛陀的四身:报身、化身、智慧法身、自性法身。 
  一般人以历史来看,似乎佛陀未说大乘经典;在龙树菩萨时代,很多人就提大乘非佛说的疑问,为了反驳此说,龙树菩萨曾在宝鬘论(实行王正论)中提到;而且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内也反驳此说。很多人在原始教典中未看到大乘的内涵,就否定的说:大乘非佛说。假使我们了知佛陀的四身功德,可知第二次转法轮,是针对业清净者说。佛陀说密续时,是现示比丘相,说无上瑜伽时,示现的是坛城本尊的相,为业非常清净者说。佛陀可显示坛城本尊的清净相,为少数业清净说法,涅槃之後当然也有这种相存在。要了解详细的含意,首先要好好的学习佛陀四身的性质。 
  宗大师是阿底峡尊者涅槃後三百年诞生,他在修行时,可以亲眼见到尊者听闻教授。这表示我们凡夫所见到,是极有限的,这种情形实无法解释的。凡夫看到人死了之後,一切都不存在。别说宗大师,在这一代我所认识精进修习的朋友,确实见到奇异的清净法相,例如本尊或释迦世尊等。那我们又何必怀疑释迦世尊与龙树菩萨等之间的如何衔接呢?假使我们了解佛陀确有四身,即使佛陀在我们凡夫中示现涅槃,但他的智慧法身是水远存在的,只有与他有缘业清净的众生一定可以见到。阿底峡尊者诞生在孟加拉,在西藏的史料中记载,他坐了十八月的船到苏门答腊,依止金洲大师,而得到修持菩提心广行派的传承。在佛教中研究空性的论师,称为深见派;有些主要讲求修行,讲求戒律,称为广行派。当初的传承是分开的,尊者得到二种传承,融合一体。也就是阿底峡尊者之後,所传承的都以深见与广行教授的。阿底峡尊者弟子获得传承有三:一是依大论典研究学习的,称迦当学论者。二是以修行为主的,称为迦当修行者。三是针对一部论修学,称为迦当口诀者。其实传承是一致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精进的态度不同。这三种尊者传给他的心子仲登巴,仲登巴後才行这三种传承。迦当学论者的继承者是博多瓦,再传给霞若瓦;霞若瓦大师确是位不只学问渊博,而且很有成就;他把口诀传给巴曹大译师,就是第一次翻译月称的入中论,这部论非常深奥,内容很广泛,巴曹译後给霞若瓦大师看,他非常欢喜、赞叹,同时指点许多缺漏地方,当时根本未有藏文入中论,後来巴曹译师核对梵文版,确有缺漏了重要地方,正如霞若瓦所说,因此巴曹对霞若瓦刻骨铭心,从心深处生起极大的信心及敬心。有次霞若瓦在讲经,有人供养甘蔗等,他将甘蔗掷向空中说:把这些供养给巴曹大译师。後来的学者非常赞叹这些大译师,具有极大勇气及成就,这不是轻易的文字上翻译而巴。西藏许多专家学者,写了很多论典及佛学的诠释,非常丰富。宗大师曾在金鬘疏中赞叹的说:「印度大师未曾著作的论典,西藏人写出来。」 
  「敬礼持彼燃灯智」。燃灯智是阿底峡尊者,他的道炬论文字虽不多,但内涵非常广,主要依据现观庄严论所说:资粮道需五种条件,一、信心,是信三宝(皈依)、深信业果、信上师(依止善知识)。二、精进。三、思惟。四、止观。五、智慧,是性空的道理,在道炬论最後部份。 

遍视无央佛语目 贤种趋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 敬礼此诸善知识 
瞻部善巧尽顶严 遍众称美胜妙幢 龙猛无著二法流 菩提道次善传承 

  宗大敬礼迦当派三种传承上师,他们的智慧如同佛的智慧眼,遍知一切,以方便的悲心为众生开导。迦当派有位上师开玩笑地说:当我说道炬论时,所有经典都颤抖著,年老长者之心亦同。此表示他说得太好之意。宗大师所作菩提道次第论典,最主要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他在作此论时说:遍摄佛语扼要,以及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尊者阿底峡道炬论的涵义,心意非常勇猛的写,希望具善根者好好用功。 
  无论是格鲁、噶举、宁玛、萨迦,取名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或是菩提道次第等等,修持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依据印度大论典而来的;如宁玛的有些口诀,主要依损噶玛的显教的基础。 

    六、正法殊胜 

成满群生希愿语 教授伏藏如权王 无数经续汇归流 吉祥教乘大海藏 

  说到法的殊胜,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依众生的根器,满足众生所希求的心愿。教授如同宝藏中的国王,无数显密经典也含盖在道次第中,吉祥的教授如同大海一样,具有以下四种殊胜。 

证知诸圣教无违 经典无馀为教授 易获圣者深密意 剧愚恶崖获救免 

  了解菩提道次第,才知圣教无违。所有的经典都如口诀,应用于日常生活及修行上。 
  圣教无违殊胜。读大小乘经典,似是有些不同之处,如显密经典也有些不同。因为众生根器是无边的,为了圆满他们的根器,为了圆满三士道相应的众生,须有他们相应的法,才能圆满他们的愿,所以说法为众生而说。纵然文字有些差别,但修行时并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假使我们了解整个三士道的次第,需要修行的内涵,了解文字虽不同,其实不相违。不知圣教无违,就有诤议。当初西藏有持律清净的戒师们,轻视密教的瑜伽行者;学习密教的瑜伽行者,轻视持律清净的戒师,互相轻蔑。 
  了解圣教无违,进而了解经典无馀为教授的意义。一位上根者,他能了解整个佛法的架构,自然会应用佛所说的每句话,每种教授,不会想这个教授可用,那个不能用;不了解佛法的内含,可能认为那些无法用在修行上,如同世间知识,不能用之修学。 
  易获圣者深密意,了知佛所说的教授,都可以应用,自然见到这些教授能获得功德,进而想努力学习,走上增上生和决定胜的道路时,从经验体会到佛所说的一切最究竟的内涵,此时已产生了觉受。 
  了知这点,就不会轻易谤法,不会说这法可以学,那法不能学。假使不了解深奥的经义,很易造谤法的业。藏系四派,每派用词语虽不同,其主要内涵是一致的。当我们了解圣教无违,不会造谤法之罪。如大乘轻视小乘,小乘才说大乘非佛说;很明显的,四圣谛、戒律、三十七道品,这是学佛者的基础;有了这些,再加上波罗蜜多,有了六波罗蜜多的修持,才加上密乘的修行。依由基础而增添修持,是合理圆满的。 

是以印藏善巧士 恒常信依胜教授 厥唯三士道次第 谁人心不踊跃喜 

  印藏的大成就者,都恒常依止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而修行,那位圣者对此不喜欢呢? 
  今天是第三天,时间分秒的飞逝,人生的转变,都无法阻挡的。但如何应用时间,是操控在自己手中,把它用在好或坏的地方,我们有权力。时间一样在走,人一样是人,在时空内变化的人,同样随著时间变化中。有些人圆满功德,有些人不能,其实皆由自己掌控,是否勇猛精进。净化内心,改善思想,并非容易事。只知善心恶心二者的差别,是无法改善内心,要善巧的精进,才能获得美好的成果,不懂精进方法,造成自己的痛苦。如同建筑物动工之先要有设计图,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缘才能完成。内心要得到美好的改变,让自已圆满功德,也要经由勇猛精进及审细的思惟,具众多因缘,才能令内心建立圆满果报,因此只了解一个方法或是道理是不够的;必须知道更多方法,更多的道理,众缘聚合之後,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藏传佛教已译经典一百多卷,龙树无著菩萨等论典已译的有二百多卷。假使我们修行时,阅读这些经论,才能了解整个佛法,应用这些道理修行,会更坚固更圆满。如果该学的大论典不学,寻求另一种修行方式,就不会如同前说坚固圆满。 

    七、知何讲听正法 

一切经藏心精要 此道一座作持念 演说正法开胜德 该集义大正当思 

  如何依此殊胜正法,作为听闻及讲授,是偈颂内容。 
  说明讲法者在传法时,原有动机不能渗有名闻利养的污染,这是不清净,唯有为利他的清净动机而传法。西藏的先贤说:传法时不能像老年人咬食物,牙齿不好专挑易咬的,放弃硬的。同样的传法时只传容易的,较难的不传。第二不能像鸟鸦筑巢,乱造一通。说法者法是说了,不知到底说些什麽?没有头绪。第三句我不记得就不说了,也像老年人吃东西。传法时,最好本身先要有证量,传与证量相应的内容,才算最圆满;如果没有,上师至少要有点经验,内在的经验和感受,再其次至少对论典的内容要精通,如果毫无所知,是无法对他人传授。下面讲一个严肃故事。我认识一位喇嘛,是藏人住在德国,他参加一次法会,上师说了很多与大经典相违内容。事後他对传法者说:你好像说了很多错误地方。传法者回答:没有关系,反正我只要介绍佛法就可以!这点要特别小心。 
  上师未登法座之前,必须注意的,先对法座礼拜,并非传法者本身证量很高,把法座作得很高,让人尊敬;是所传的法是导师释迦世尊的法雨甘露,非常珍贵,必须尊敬。当初佛说般若经时,亲敷法座。(金刚经开头。洗足已,敷座而坐)五百阿罗汉结集经时,各人把法衣折叠成法座,再诵出佛说的法,为了对法的尊敬,才摆这个法座。佛说般若经时亲敷法座,主要内涵是般若波罗密多,亦称佛母,三乘之果必依般若波罗密多而获得,空性的智慧如同三乘修行者之母。我传法之前,向法座礼拜,再思惟传承上师,从导师释尊一直到根本上师,整个传承上师,以尊敬心走上法座。尤其坐上法座之後,一听别人的赞美,很易生起我慢心,这是很危险,所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