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彻拇笏究埽谄咛炀椭锷僬蚴巧僬靶哪娑眨衅Ф幔晕倍纾浅蠖撤嵌蟆保裆僬庵秩撕苣艿玫揭话悴幻魇吕淼娜说幕队挥腥嗜司硬拍苡赂业亍岸瘛彼H收哂眯娜绯樱骼砣缇担粕贫穸瘢紊贫娌荒埽死嗌缁岵呕嵋惶毂纫惶旌谩
(三)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②者;恶居下流而讪上③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④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⑤者;恶不孙以为勇⑥者;恶讦以为直⑦者。”(《阳货》第一七·二四)
章旨
孔子和子贡讨论君子之所恶。
注释
① 恶音wù,厌恶。
② 称人之恶播扬人的过错。恶,音è,过错。
③ 居下流而讪上在下位而诽谤在上位者。下流,下位,与今语“卑鄙下流”的意义不同。讪,音shàn,谤毁。
④ 果敢而窒果决勇敢但不通事理。窒,窒塞不通。
⑤ 徼以为知抄袭人说以为自己有智慧。徼,音jiāo,抄袭。知,通“智”。
⑥ 不孙以为勇把不谦逊当作是勇敢。孙,通“逊”。
⑦ 讦以为直把攻击别人的隐私当作正直。
析论
君子追求仁义,善善恶恶,是是非非,所以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孔子讨厌的第一种是“称人之恶”的人,因为君子进德修业,不暇方人,何况是称人之恶呢;第二种是“居下而讪上”的人,因为那是不尊重制度;第三种是“勇而无礼”的人,因为无礼则不得义理之正,最后会伤了礼义;第四种是“果敢而窒”,果敢而不通事理,其残害生灵、违背礼义,可以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子贡厌恶的第一种是“徼以为知”的人,因为剽窃是不诚实;第二种是“不孙以为勇”的人,因为“不逊”不是真勇敢;第三种是“讦以为直”的人,因为讦是为了私利,直是为公义。孔子所厌恶的人是把恶德、失德显现在外的人,子贡厌恶的是把恶德当作是善德的人。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18)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四)
孔子曰:“益者三乐①,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②、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③、乐佚游、乐宴乐④,损矣。”(《季氏》第一六·五)
章旨
孔子以为人类都有爱好,有些爱好对人有益,有些爱好对人有害,不可不注意。
注释
① 益者三乐对人有益的爱好有三种。乐,音yào,爱好。
② 节礼乐礼乐有节,得其中和。乐,音yuè。
③ 骄乐以骄佚为乐。乐,音lè。
④ 宴乐酒食之乐。
析论
人的爱好,有损有益,不能不注意。礼贵中节,乐贵和谐,接触久了,自然能发而皆中节;乐道人之善,则人乐于向善;乐多贤友,则有贤友相互砥砺,每天都有进益。相反地,骄傲是人与人之间最难跨越的高墙;而佚游、宴乐都是感官之乐,接触久了,就会蔽锢心灵,不知道人类的道德善性为何物了。
问题与讨论
1。 在本单元中,孔子很强调君子也会有讨厌的人,这和君子量大能容的德行是否相冲突呢?
2。 和众人的好恶不一样,久而久之,是否会养成与人难以相处的孤僻习性?
六、论刚毅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最完美的是得其中庸;但是大多数人日常所呈现的,不一定都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刚毅之气,虽然有时会过于切直,可是在各种天生气质之中,仍然是属于正面的。只要能得义理之正,“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刚者;坚守义理之正,匹夫不能夺志;当众人都随波逐流、背信忘义之际,他仍然能够坚守义理之正,像风雪中后凋的松柏。
(一)
子曰:“吾未见刚者①。”或对曰:“申枨②。”子曰:“枨也欲③,焉得刚?(《公冶长》第五·一〇)
章旨
孔子叹惜刚者难得。
注释
① 刚者坚毅不屈的人。
② 申枨姓申,名枨,字周,一作子周,鲁国人。枨,音chéng。
③ 欲多嗜欲。
析论
人的性格有刚有柔,刚者宁折不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人很少,所以孔子感慨说他没有见到这种人。宋末的文天祥,亡国被俘后,元世祖以相职来引诱他投降,文天祥仍然不为所动,最后从容就义,丹心汗青,光耀千古;相反的,明末的洪承畴,也是亡国被俘,起先也是刚正不屈,但是禁不住美色的诱惑,最后还是投降了。《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俗语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真是一点也不错!
(二)
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二五)
章旨
孔子谈论立志之重要。
注释
① 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代大国可以有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其后三军遂成为军队的通称。
② 夺夺取。
③ 匹夫一个平民。
析论
三军人数虽然多,但是和主帅是不同的个体,军士的力量再强,也不能保证必然能保卫主帅。项羽曾经号令天下诸侯,手下猛将如云,兵强马壮。但是被刘邦步步逼退,最后在乌江自刎,这就是何晏《论语集解》说的:“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三军夺帅,并不是太难的事。但是,匹夫立志之后,(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却是任谁也无法夺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是古代有名的例子;武训兴学、证严弘法,这是近代有名的例子。一个人心志既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谁也无法改变。因为志是由内发出的,可以操之在我;主帅是由他人任命的,是不能操之在我的。因此,人只怕不立志,不必怕志气被夺走。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19)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①也。”(《子罕》第九·二七)
章旨
孔子赞美君子能坚守道德。
注释
① 彫通“凋”,凋落。
析论
春夏之季,草木繁盛,看不出谁的生命力比较坚强;但是,天气寒冷之后,一般的草木枯的枯,秃的秃,只有像松柏之类的树木仍然苍劲挺拔。好比人在顺境中,看不出谁的道德操守好,但是一到逆境中,就高下立判、好坏立分了。文天祥《正气歌》说“时穷节乃见”,便是这个意思。今语说“树倒猢狲散”、“西瓜偎大边”、“有奶便是娘”,都是讽刺不能坚守道德原则的人。
问题与讨论
1。 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向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
2。 试举出历史上三位够当得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人物。
七、论士
士是周代社会贵族的最低层,但是基本上每位贵族都要经历过士的阶段,因此士人教育是周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孔子的心目中,士要能够接受低标的物质水准,但是要有高标的人生理想。不要局限在天生的狭隘地域,而应该开拓出恢宏的天下意识。把仁当作是生命理想的最高鹄的,把义当作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行己有耻,待人以诚,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每位士人都能这样,国家自然强盛,社会自然安和。
(一)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①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九)
章旨
孔子勉人要注重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不要在意物质生活的粗劣。
注释
① 恶音è,粗劣。下“恶”字同。
析论
知识分子以求道为志,理应念兹在兹,用心于讲求学问、修养道德,以求日新又新。如果不用心于此,而每天追求口体之养,以恶衣恶食为耻,那么哪里还有心问学修道呢?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穿着破袍子,和穿着貉袍的人站在一起,心中一点也不觉得丢脸。颜回和子路都是“志于道”的人,能够不耻恶衣恶食,所以在道德学问上有很高的成就。
(二)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一四·二)
章旨
孔子以为士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不能只留恋安居。
注释
① 士而怀居士人留恋安居。
析论
士应该有高远的志向,志在四方,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能只留恋安居,做一个只知道照顾自己的自了汉。士是得到国家教育出来的人,在文化上是受到传统累积所熏陶而成的,因此他应该回馈社会国家全人类,士如果只知道留恋安居,那真是不足以为士了。汉朝末年,刘备当面批评许汜只知“求田问舍”,不知拯救国家人民,所以被人看轻,原因就在许汜“士而怀居”啊!
(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②,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六)
章旨
曾子勉励士人要以仁为己任,终身努力以赴。
注释
① 弘毅弘,宽广,指宽大的心胸;毅,坚忍,指坚强的意志。
② 仁以为己任把行仁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为了强调“仁”,所以把仁放在前面,这是先秦常见的句法。
析论
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他有理想。最大的理想是在行仁,因此知识分子是“仁以为己任”的。这样的理想非常重大,而这样的理想,又是终身行之,死而后已的。由此看来,知识分子怎能不宽宏坚忍呢?诸葛亮在隆中高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呀!但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之后,从此他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任重道远的最佳典型。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20)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四)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第一九·一)
章旨
子张论士人应该见危致命,重义轻利,恭敬虔诚。
注释
① 致命把生命交付给别人,有不怕死的意思。朱熹《论语集注》:“委致其命,犹言授命。”
析论
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人类是动物,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身为一位士人,受过高等教育,应该懂得进德修业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地方。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为了义,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何况是利呢!由此可见,道德的价值有时高于求生。
人受了教育,有了礼仪的陶冶,有时候又会习于形式,而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