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526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526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恼、菩提是这个相的两面,它是一体。觉悟的人转烦恼成菩提,迷惑的人把自己本有的菩提变成烦恼。涅盘跟生死也是一体的两面,觉悟的人转生死为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迷惑的人把涅盘转变成生死。
  学佛没有别的,你明白之后,转过来就行了,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学会了,你就会转。《楞严经》上讲得很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就是转境界。譬如刚才讲的,你把烦恼转成菩提,你把恶业转成善业,你把染业转成净业,佛法的修学无非做个转变而已。菩萨阶位有那么多,那是什么?看你转的幅度大小。你只开始转,才转一点点,你是初信位的菩萨;你要是转一半,你是三贤位的菩萨;转一大半,你是地上菩萨;完全转过来,你就成佛了。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你不就成佛了!如此而已。
  我们要懂得要肯定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迷悟。悟的是自性性德,迷的还是自性性德,自性性德没有迷悟。所以诸佛眼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不过这些是迷惑颠倒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们,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这些糊涂佛,我们都是糊涂佛,帮助这些糊涂佛省悟过来,这是佛法的教学。你醒过来,你就是菩萨;圆满转过来,那你就成佛了。
  「光焰成轮」是自性圆满的智慧。『妙华饰』,这个意思我们应该就能想像得到,许许多多妙华装饰,那就太美了,这是说六度万行。「妙华饰」讲的六度万行,也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无量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
  『法界周流靡不遍』,尽法界虚空界周遍,我们晓得一切时一切处无处不在,哪个地方有求,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的仪式,或者我们讲方式,无量无边,使你能够接触到正法、听闻到正法,都是性德周遍法界。你能够听到,你能够见到,你能够接触到,你要是能接受,就是你能信、能解、能够依教修行,你得利益了。
  『一切宝中放净光』,清净光明。清净,烦恼障断了;光明,所知障破了。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清净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光就透出来了。所以,净是定,光是慧。说了定慧,戒在其中。
  『其光普照众生海』,众生无量无边,众生没有不得利益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佛法的利益是平等的,为什么?自性本来平等。但是十法界这一切众生业障不一样,我们经上常常讲,比喻说有厚、有薄,业障厚的也得利益,比较难一点;业障薄的,得利益容易一点。为什么?他欢喜,他信解,他能依教奉行,这是讲业障薄的。业障薄的里面,佛法又分为三等,上根、中根、下根,这都是大分,我们修学学习经教要懂得举一反三。上根根熟的众生,善根非常深厚,这一生一接触佛法,他成熟了,他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净土念佛往生,往生就证果。
  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这一往生就超越十法界,那个果位我们在《华严经》上看,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以上,比初住菩萨还要殊胜。为什么?圆证三不退。《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还会退转,他是证得三不退,但是不是圆证。一真法界里面这些菩萨们,在华藏世界修行还是有进进退退,但是他退有个底限,他不会退到十法界;也就是说他的底限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不会再退下来。他证得的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这三种不退。圆证三不退是什么人?那加个圆,经教里常常给我们讲八地,八地菩萨就不会再退了。七地还退,八地就不退,八地叫不动地,距离究竟果位很近,他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觉,那就到圆满了。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是很不可思议,我们带业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是什么地位?说老实话,圆初住我们没有到那个地位,我们见思烦恼没断,尘沙无明没破,带业往生,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我们得到的好处是圆证三不退。换句话说,就像八地菩萨一样,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这是什么境界!这个法门,你要是把它舍弃掉,那是真正可惜,真错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搞明白。上根一生得利益,他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他一生成就了。中等根性的人,接受这个法门,半疑半信。下根的人,接受这个法门他也能信,我们常讲露水道心,他烦恼习气很重,这个信心常常动摇,这种人多数。
  对於修学的程度,善导大师讲得最好,「总在遇缘不同」。他讲的是三辈九品往生,他说不是别的原因,就是遇缘不同。如果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的缘非常殊胜,取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不是不可能,这就是看你的缘分。什么是好的缘分?你遇到真善知识,帮助你破迷起信,奠定坚固的信心;《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将来念佛往生是生实报土。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依教奉行,就跟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上所说的。中下根性,实在讲也一样,都在遇缘。遇到的缘不好,这个善知识不能接受这个法门,教你修其他法门,你就改修其他法门,这一生成就就难了。这样的人也很多,我们自己同学当中就不少,何况这个世间人!我们知道各人缘分不相同,他能够听那个人的劝导,信心动摇,那个人跟他也是有缘分。
  但是,如果你要问业报,假如这个人遇的缘是纯真纯善,他这一生确实能够脱离三界六道,往生净土,你把他的缘打断,让他这一生不能成就,这有没有罪过?过去有不少人问过我,他们在破坏佛法、障碍佛法,误导信众,干了这些事情又害怕,来问我:法师,我造这些罪,将来会受什么果报?我教他去读《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去念这个,再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就晓得,不必我告诉你,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学佛的同学为什么会被人误导,轻易听信谣言?读经不多,善根福德因缘少。《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才会碰到这样的恶缘,误导了他,把这一生大好机会错过,原因在此地。误导众生的人有两种,有一种有意的,有一种无意的,不论是有意无意,罪都很重,这个事情干不得。
  有人说了,来批评我,说我讲的「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是宗教」不是我先说的,民国十二年我还没有出生,在我出生前五年,欧阳竟无大师在第四中山大学讲的,当时在整个佛法界也引起震撼。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好像是一九二二年,他的讲题「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我是一九七七年看到他这个讲演词,他这个讲演词的小册子是他的学生王恩洋记录的。我看了十几遍,我肯定他的观点,他说的话没错。
  「宗教」这个名词出现的很晚,我们中国原本没有。佛门里头有称宗教,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佛门自己称宗教,是因为佛门里头有宗门、有教下,是教学修行两种不同的方式。宗门的教学是不用经书的,悟后起修,他那个经书是你大彻大悟之后再去研究经教,没有彻悟不用经书。教下就不一样,教下一入门就从经书上下手,就好像学校里头教学一样。教下是普通的学校,从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慢慢来,中下根性的人得利益。宗门那是天才班,他不是普通班,他不需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是顿悟,顿教;教下是渐教,渐修,那是顿悟、顿修、顿证,我们佛门自称宗教是这个意思。
  佛教到底是什么?你仔细去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他干的是什么?这个经典上记载就很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为大家讲经说法,用现在的话来说,为大家上课。他老人家在世跟中国的孔老夫子一样,天天教学,有教无类。印度那个时候并没有统一,中国孔夫子这个时代也没有统一,所以他的学生不分国家界限、不分种族界限,也不分信仰,你愿意来学都教你,这是事实。所以我们今天佛门里面,就是一般的称呼,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称本师,自称弟子。你想想,哪一个宗教里面有这个称呼?基督教、天主教没有称耶稣为本师,没有称上帝为本师。你从这里去想想,然后你就晓得佛教到底是什么?称老师,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师生是平等的,宗教里人跟神是决定不能平等的,佛教是教育,佛陀教育,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
  现在时间到了,下一个钟点我继续给诸位报告,让大家了解,不能产生误会。我们学佛,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我们得利益;如果我们误会,把它当作宗教,宗教我们就得不到利益。宗教是讲感情的,讲宗教的情操;佛法是讲智慧。一个是从情出生的,一个是从智出生的,不一样。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跟诸位把佛法教学继续做简单的报告。上次讲到称呼,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而佛门里面所讲的佛陀、菩萨、阿罗汉,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名称。我们学佛学什么,目标究竟在哪里?这是过去、现在大家都共同承认的,我们所修学的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语,它是可以完全翻成中文的,为什么不翻?这叫尊重不翻。过去翻经体例里面有五不翻,这是属於尊重。它是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我们求的就是这个;不是求升官发财,不是求荣华富贵。
  这句话翻成华文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一下就能成就的,它还是分阶段的。我们修学第一个阶段是「成正觉」,你要是拿到正觉,就称你作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证得正觉的人的称号,这是佛门里面第一个学位。好像我们大学毕业,拿到一个学士学位,这是佛门最低的一个学位。再往上去,你要是证得「正等正觉」,正等,正就是决定不是错误的,是正确的;等是等於佛,还没有成佛,等於佛,跟佛有一点相像,这称之为菩萨。所以菩萨这个学位比阿罗汉高,像现在学校里头硕士学位,它上面还有。最上面那个叫「无上正等正觉」,也有经上称为圆满菩提,圆满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个再上了,他到了顶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就称他作佛陀。佛陀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或者是说证得圆满菩提的德号,相当於现在大学里面的博士学位,没有比这个更高。所以这个称呼是佛门三个学位的名称,它不是像一般治政上的阶级,它没有阶级的,是学位的名称,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你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天天跟大家上课,讲经三百余会,这一会就像我们今天办讲座一届。这一届里头一定有个特殊的目标,为什么我要办这一届讲座?当然是社会大众的需要。他办讲座一生办三百多次,总共的时间四十九年。所以他做的,我们用现代的观点来看释迦牟尼佛,我们了解他的身分,他的身分、他一生做的事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个教育他是义务的,他不收学费的,多元文化的义务社会教育。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