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我跟你讲过,你自己不听。我们这个道场大门是什么门?你要是真正修行,经上讲的「依教奉行」,这是佛门。如果你要是不懂佛法,不读经、不听经、不学佛,你在这个里面搞名闻利养,这个门是什么门?地狱门!我说话有的时候不好听,讲真话!古人所谓「良药苦口」,但是对你的病有好处。好话,对你今生来世都有大利益,你能理解吗?虽然有时候你不太愿意听,忠言逆耳,但是好话对你有利益的,有好处的。
所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闻佛法。许多人常年听经,有一点心得,来跟我讲,听经是他一生当中最好的享受。他能说出这个话来,我就知道他尝到法味,他在这个里面生欢喜心。慢慢听上瘾,一天不听经,一天就难受。好!从听入门,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文程度都很低,看经看不懂。如果查字典,查参考资料,浪费很多的时间,自己又怕麻烦。最好的办法,听!听个两年、三年,有了基础,再读就容易了。
譬如《华严经》,你先听过一遍,你再去看就不一样,容易多了。如果没有听过,你去看相当困难。纵然是有清凉大师这么好的注解,李长者的《合论》,清凉、李长者都是唐朝时候人,他们注解的文字也很深,何况这个经的义趣很不容易体会。说法要具备哪些条件,我们不能不知道。听经,这个里面得到乐趣,听上瘾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有不少的学生四十九年一堂课不缺,天天跟著他。佛到哪里去,这些学生是跟著的,叫常随弟子,常随众,一堂课不缺。为什么?听上瘾了!他认为这个是真正的乐趣,真正的享受。我早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我也是他的常随弟子。李老师的常随弟子有三十多个人,不管他走到哪里,我们这三十几个人一定是跟随著,所以可以说一堂课都不缺的。
听出味道出来了,法味!法味才真正是经典里面所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个喜悦是从内心里面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不是外面五欲六尘享受那一种乐;那个乐是剌激,是外来的剌激。这个内心喜悦,真欢喜!这个喜悦,跟诸位说是养生最殊胜的资源。谚语又说,佛家也讲「禅悦为食」,欢喜心能够叫人健康长寿,不容易衰老,道理就在此地。
在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女士,她今年一百零四岁。我上一次在新加坡她来看我,她还想办老人院,照顾老人。一百零四岁了,她确实不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常生欢喜心。她的嗜好就是听经,就是读经,这是她的嗜好。她没有忧虑,她没有烦恼,只有一个心愿,照顾世间贫苦的人,生病的人。没有人照顾的老人、儿童,她发心来照顾。一百零四岁,还在当义工。好,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别,偈颂的第五首:
【或随众生心所乐。示现难思种种乘。或有唯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现无量。】
这一首偈,前面我们虽然说得很多,它这里面帮助我们破除疑惑。偈子的内容并不难懂,我们了解佛说法真的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到原理原则,佛的说法、教学虽然是无量无边,但是原理原则永远不会变,方向不变,目标不变。
讲到修行,《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业三福」是世尊对初学最重要的开示,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就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个地方做起。你要不依净业三福,念佛求往生不容易。过去李炳老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一、两个人。我们想想,为什么那么多念佛人不能往生?没有基础的修学。也就是说,他没有认真去修净业三福。所以虽然是有愿想往生净土,不具足往生的条件,他去不了。所以净业三福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标准,不能不学。
佛教韦提希夫人就是教我们大众,我们要知道,十善业是根本的根本。净业三福,过去我们把它当作专题来讲过,我记得讲过不少遍,都保存著有录音带跟录相带。真正想入佛门的人,不能不看,不能不学。
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门跟地狱门跟鬼门是一个门,就看你用的是什么心。古德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一句话虽然是警策,但是是真话。僧,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一点我们要懂得。在家人参与僧团里面的工作,他也是僧。所以在一个道场,在家、出家同修功德。如果学习的不如理不如法,不能随顺经典教诲,而随顺自己的妄想习气,那所修的是三恶道,不是佛道,不是菩萨道。他怎么会不堕三途,当然堕三途,极容易造三途的因,我们要提高警觉。
原理原则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才能够观机,应机说法。这个第一句,「或随众生心所乐」是观机;『示现难思种种乘』,那就是讲无量无边的法门。为什么?众生根性不一样,心里面所爱好的不一样,所希求的不一样,佛都能满一切众生的愿,都有智慧善巧方便,让这些众生各个回头是岸。
『或有唯宣一乘法』,在这个大宇宙里面,诸佛菩萨净土很多,诸佛的净土,菩萨的净土,这个里面确确实实一乘法。诸位如果要细细去读《法华经》,你就明白了,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乘是什么法?成佛之法,不是别的。佛教导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叫一乘法。教我们作菩萨,教我们作罗汉,这不是一乘法,这是三乘法。教我们来生还得人天大福报,那个更不是一乘法。
但是众生希求人天福报的,佛会满他的愿,会教你。你想发财,教给你发财的方法;你想求智慧,教给你求智慧的方法;你想健康长寿,教给你健康长寿的方法,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佛会告诉你,这个法都不是究竟法,这不是了义法。你说富贵,天上的富贵超过人间,人间是决定比不上天,不如天上。欲界天比不上色界天,色界天人的富贵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比不上辟支佛,辟支佛比不上菩萨,菩萨比不上佛。古人有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毗卢遮那的依正庄严。正报是讲佛之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依报是讲他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之美好,真正是达到究竟圆满,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天上人间不能为比。
所以我有时候也给一些初学们说佛法之所求。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教我们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这不是妄语,教我们怎样发财,教我们怎样得聪明智慧,教我们怎样得健康长寿,真的,一点不假,经上是这样教我们的。而且释迦牟尼佛自己做出榜样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一生,我们一般人看到他没有发财,我看出来了,他发大财!从哪里看发大财?他一生生活所需没有缺少。这个是物质上的受用,这个是财富。财富何必要那么多,足用就是富!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足用,一点都不缺少,这是财富。
其次是聪明智慧。你看他老人家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佛往生之后,弟子们把他所讲的记录下来,成为经典。你看看今天流传在世间的经典多么丰富,我们称它为《大藏经》。再跟诸位说,这一部《大藏经》不是四十九年全部所说的,实实在在讲是少分。为什么?散失的太多了,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从流传下来的经典里面看到佛的智慧,世间人不能为比。再看世尊,健康长寿。所以他教导我们的,他本身得到。
在历代高僧大德之中,还有一些接受天人供养的,真的,不是假的。唐朝道宣律师戒律精严,日中一食,他每天那一餐饭,他不要到外面托钵,天人供养。德行感动天人来送供养给他,来保护他,做他的侍卫。这是讲随顺众生说无量法门。
我们想想,佛菩萨的国土,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像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就能想到,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为大众天天讲经说法,他讲什么经?一乘法。文殊普贤在华藏世界跟这一切大众讲什么经,说什么法?一乘法。《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在那个环境里头。为什么?所有一切众生(大众、听众),他们程度整齐,他们这些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所以他们接受的是一乘法。
一乘法里面,『一中方便现无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乘法里头包含著无量无边的法。我们现在一起在学习《华严经》,在《华严经》里面看出来,确确实实这里头包含的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再看下面一首偈子:
【或有自然成正觉。令少众生住於道。或有能於一念中。开悟群迷无有数。】
这个是颂前面长行的第五对,度众生人数的多少。有一些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度很多众生;有一些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度很少众生。前面在长行里头,清凉大师注解里有提到,众生根熟或者是未熟。众生根熟,得度的人就多;众生根没有熟,那得度的人就少。这个意思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清凉讲得没有错,但是这个里头还有一层,佛跟众生的缘,我们不能不知道。
佛法里头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佛没有缘,佛不能度他。为什么?他讨厌佛,不欢喜佛,不愿意接触佛,与佛无缘,佛怎么能度他?有一些佛度的众生多,我们就晓得,这一尊佛在修菩萨道的时候,跟一切众生结的缘广;有一些菩萨只顾到自己成就,真的叫随缘,跟大众结缘,而不是主动的、欢喜的跟一切众生结缘,所以他成佛之后,他度众生就少。
佛佛虽然道同,智慧也同,福德也同,能力、相好都同,但是跟众生的缘不同,这个事实我们要明了。我们明了之后,那就想想自己了,自己将来成佛的时候,如果要是度无量无边众生,那你现在就要发心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缘。你要不懂得结缘,到你成佛,跟你有缘的人不多。这个里头是不是还有分别执著?没有。如果有分别执著,凡夫知见,圣人的心行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但是因地里头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怎么样落实?怎么样实现?那随顺你的心量。
我们今天在因地起心动念,一定知道回向虚空法界。我做的好事,断恶是好事,修善是好事,好事一定有好的果报,我不受果报,我把我的果报供养给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你这个缘结得就广,结得就深。如果起心动念,我把我修学的功德回向我的家亲眷属,你的家亲眷属有多少人?回向我们这个世界苦难众生,这个世界苦难众生有多少人?怎么能跟遍法界虚空界众生去相比?所以要记住,佛教导我们这个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由此可知,佛教导我们那个心量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由此可知,我们成佛度众生多少,实在讲,就是心量。读《华严》至少把这桩事情搞清楚,心量拓开了。心量拓开,你才会有欢喜,才会有法喜,才会常生欢喜心。心量小的人,愁眉苦脸,所以讲不开心。开是什么?开是打开,他的心没有打开。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确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