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39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39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万语不离这个原理原则。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的心传,传心的法印。
  头一句「敦伦」,什么叫敦伦?随顺性德的法则,这是敦伦;儒、佛都说。净业三福里头第一句就是讲敦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敦伦;「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尽分,尽我们自己的本分。现在我们讲座里面,杨老师讲的德育课程,现在讲孝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敦伦尽分。
  现在的社会为什么乱成这个样子?伦理没有了。伦理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自性本具的原理原则,被破坏了。这个原理原则、这个秩序是天然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建立的、创造的,不是的,宇宙之间本来如是。像地球的运行春夏秋冬,这不是人为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天然的关系,绝对不是人在那里创造的,人在那里建立的,不是!这个自然关系人不知道,天天在行,不晓得这个关系。觉悟的人、圣人来为大家说明,大家觉悟了,没错!是这样的,永远的遵循这个关系。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关系是道,孝慈信义那是德。所以古时候有圣贤教诲,大家的生活依据道德,天下太平,众生和睦。今天道德不讲了,整个社会讲什么?讲功利。各个人都争利,这还得了吗?人人都争利,当然发生冲突。冲突,决定就用竞争为手段。竞争提升是斗争,斗争再提升是战争。现在的战争是核武战争,战争爆发没有胜负,同归於尽。宗教里面讲末日,世界末日,真的是末日战争,同归於尽。这叫活得不耐烦,大家统统死,悲惨的世界!经过这个劫难,从头来起。从头还是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众生才真正安心立命,才能过一个正常的日子。正常的日子,幸福美满。
  今天的社会一切都反常,我们要明了从什么地方反的,反常的根在哪里,我们要找到、要明了。我们总算是有幸,在乱世里面能得人身,能闻佛法,能闻到如来真实大法,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也遇到了,所以缘具足。
  缘具足能不能成就?那就看你的善根足不足,福德足不足。什么叫善根福德?这些名词现在不但是一般人不懂,学佛的人都不懂。我在讲席里常常说,什么是善根?信解是善根。佛的话你相不相信?相信,你有善根。你能不能懂?相信,善根浅;能理解,善根深。福德是什么?福德是行证。你能够照做、能行,这是浅福德;依照这个行能够证果是大福德。你看看世尊在《阿弥陀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往生西方世界的条件,重要!要记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善根少、福德少,不能往生。
  善根少,就是你对於净宗法门你的信心不坚定,你的理解不透彻。正因为信不深,解得不够,所以对西方世界半信半疑,若有若无,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现前,立刻就染著,把佛菩萨的教诲就丢在一边,这怎么能往生?所以信解不坚固,行就没有力,这一生跟阿弥陀佛、跟净土法门结个善缘,像过去生中那个情况一样。
  过去生中我们跟净土结的法缘很深,生生世世都在那里结法缘,都没有成功。这一生看看你这三个条件具不具足;要是具足,这一生当中得生净土。如果这三个条件缺一个,还是结缘,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纵然有佛菩萨,纵然有善友,帮不上忙,决定不是不慈悲。诸佛如来、菩萨、罗汉、祖师大德帮助我们的四种缘当中,一定要晓得是增上缘,只能够帮到这个。亲因缘是你的善根,所缘缘、无间缘是你的福德,你的善根福德不够,纵然缘具足了,还是空过。由此可知,培养善根福德是多么重要!
  善根福德又不是勉强的,这勉强不得。老师跟学生,古人常讲可遇不可求。老师跟学生是缘,因缘聚会,事业就成了。因缘聚会里面能够有成就,这三个条件具足,非常不容易。老师具足这三个条件,学生也具足这三个条件,师资道合,这成就了。老师一生辛勤教化,学生多;学生当中有成就的人,不多。什么原因?老师教学决定没有私心,决定是平等的。
  我在自己修学经验当中亲身体会得,方东美先生教人是平等的,章嘉大师教人是平等的。但是师生缘不同,缘不同是我们做学生的人环境不同。我那个时候有工作,每天要上班,只有星期天放假,可以去亲近老师。老师特别慈悲,每一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这是缘不同。如果我是做学生,在学校听他的课,这个缘是平等的。这是老师特别慈悲照顾,我们感恩戴德。到李老师那边去,我的工作辞掉了,参与他的团体,「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李老师对我的待遇完全平等,跟一般的同学没有两样,他无需要特别拨出时间来教我,不需要,跟大家在一起学,所以缘是平等的。
  不一样的是学生成就不相同,都在善根福德;换句话说,都在信解行。你是不是真干,是不是真信、真的理解?这三个字非常非常不容易,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困难。多少人对这三个字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确确实实他不理解,他自己以为理解了,所以他不能深入,他不能够奉行,耽误了一生。
  这一句经上讲的,『出生一切净愿海』,出生一切愿,我们佛门平常有一句话常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就是这句话。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跟我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作佛你都能作佛,作佛都求得到,何况其他的?哪有求不到的!
  大师又跟我说明,当你有求而不能够满愿,也就是你求不到,这是什么原因?是自己有业障。这个开示非常重要,只要自己把业障消除,你所求的感应就现前;换句话说,我们对佛法不能怀疑,不是佛法不灵,是自己有障碍。所以大师教导我忏除业障,业障怎么忏除?把自己毛病习气找出来之后,改掉,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他没有教我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去祷告,他不教我这些,他说那个是形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
  最初我听章嘉大师说,往后再没有听到有人讲这个话。所以前年我第一次,好像是在印度教还是在回教里头一个节日,我参加,第一次跟纳丹总统见面。那个时候他还不是总统,我们在一桌吃饭,我跟他坐在一起。他跟我讲,在所有宗教里面,他最尊敬的是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第二次听到人讲,这个证明纳丹对佛教有相当的认知,要不然这句话说不出来。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要讲求实质,形式是其次;换句话说,要真干。
  「愿」要说到净,大师在此地讲「而言净者,纯无漏故」。这样的文字现在人看起来也很难懂。什么叫无漏?什么叫纯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尽,连根都拔除掉了,才叫纯。我们用《华严经》这话来讲,妄想分别执著,还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有漏。这个难,真不容易!此地是地上菩萨,到纯无漏是八地,八地才纯。这一句是从初地发愿一直到八地,下面一句第八就是九地,九地是法师位。五个阶段:信位、住位、行位、回向、地,每一个阶段里面都有十个位次,第九位次都是法师地。这个说明真正担任传教师、担任弘法的法师,你要具备哪些条件,从这些地方你就能体会到,你在行门当中你要成就哪些。
  我们讲最低的十信位,第九信是法师,前面八位修行的那些法门你统统要具足。十波罗蜜里头布施、持戒,这前面是六度;六度后面,方便是第七,愿是第八,愿是净愿,到第九位是力,能力充足了,这才能教化众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要想发心奉献自己的身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个愿好,菩萨愿!但是你要不具足前面这一条戒,不肯认真修学,你的愿是空愿。为什么?你的愿不净,你肯定做不到。所以到八地,那是纯无漏。由此可知,在三贤位里面,第八住的菩萨、第八行的菩萨、第八回向的菩萨都是「出生一切愿海」,但是他们是无漏,不能加纯。确确实实这些法身菩萨都是修的无漏的一切愿海,他不能加纯,到八地才加纯。
  无漏是没有烦恼了,烦恼习气断掉才叫无漏。烦恼断了,习气没有断,还是有漏,我们得懂!学菩萨,菩萨比阿罗汉高,比缘觉、辟支佛高,为什么?阿罗汉烦恼断了,习气没断,在四圣法界他是最低的。缘觉比他高,缘觉习气断了。菩萨又高,不但烦恼习气断了,他发心度众生,自行化他。这些在经教里头佛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我们常常读诵。
  如果是记不住,你怎么修法?这些就是标准,标准忘掉了,你怎么能成就?标准失掉了,往往是自以为是。佛讲「依法不依人」,我们变成依人不依法,人是自己,依自己的意思,不依法。诸位想想,依自己意思是依轮回心。讲经说法是好事,修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
  净秽,净是清净,秽是污染,也要辨别清楚。起心动念当中,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还夹杂著烦恼的习气贪瞋痴慢,顺自己的心起欢喜,不顺自己的心就瞋恚;看到别人好处,心里生嫉妒。这是严重的烦恼,这不是夹杂小烦恼,夹杂著根本烦恼。所以他修得再好,做的好事再多,我们知道是三界有漏福报,到哪里去享不一定。他五戒十善要没有修,他来生得不到人身。真的,不是假的。佛从来不骗人,从来不说一句假话。佛不为自己,说假话没有意义。
  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想,我五戒十善圆不圆满?我有没有世俗的烦恼习气?通常讲的贪心、瞋心、好胜心、嫉妒心有没有?如果还是有,修行从这里修,从这里下功夫。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跟社会大众接触之处,接触那些人物,超过我的,我有没有嫉妒?接触不如我的,我有没有轻慢,有没有瞧不起他?你要不在这些境界里头,你修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是道场,那是我们用功的所在。
  一切众生对我有恩,我离开一切众生,我到哪里修?到哪里成就?我的愿是空的,行也是空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里头,在处事待人接物,你要会修,统统是道场。这就是经上讲的「一切皆修」,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修。
  所以菩萨修行从来没有间断过,修什么?净心、净愿、净行。《华严经》有「净行品」,《大藏经》里头有「清净心经」。真正修行不能离开境界,所以大乘圆教修行跟一般普通修行真的是不一样,我们不能不知道;跟小乘不一样,跟权教不一样。特别是《华严》,《华严》跟一般大乘也不一样,真正是圆满的法轮、圆满的教学、圆满的教诲。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一卷)  2002/6/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1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长行第八句:
  【修习一切出要行故。】
  这一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出』是出离,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要』是最重要、最精要;『行』是修行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习要修持一切出离三界、十法界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