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386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386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点点滴滴节省下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帮助那些在受苦的人。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不问他是不是我们自己一族,也不问他是不是学佛,只要看到众生有苦有难,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立刻就去帮助,尽心尽力为他服务。这种心行是正确的。
  「修」是修正,诸位一定要搞清楚;「习」,习是落实,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要落实在生活上,佛陀的教诲真的有用了。如果你所学的跟你的生活完全脱了节,为什么脱节?你没有修,变成没有用了,所学非所用,结果怎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得不到效果,这是所有同学不能不知道的。并不一定限制在净宗,世出世间的圣学、圣人的教诲,都应该用这种态度来学习。要勇猛精进,不断向上提升自己的境界,你会愈学愈快乐,愈学愈欢喜,真的所谓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得受用,真得好处。
  佛在大乘经上说教学的目标,也可以说学习的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一点都不假!他说的离苦我们不懂,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生活很苦,每天出去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生活很苦。佛离苦了,我们看到很苦,「没离苦,他怎么说离苦?」他真离苦了!所以我们连苦乐这两个字都不懂,而我们是以苦为乐,真的是世间人所谓麻木不仁。佛经称六道凡夫为「可怜悯者」,我们读到这句话感触很深!佛讲得没错,确实是可怜悯者,苦中作乐。我常常在讲席里头用比喻说,众生所享的那个乐,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讲的吸毒、打吗啡,吸毒、打吗啡,他认为那个很乐。我们看得很清楚,那是苦。一点点短暂几分钟那种乐,他要付出多少代价!甚至於把自己生命都付出去了。
  六道众生,尤其是欲界,确确实实他们贪图的那种享受,真的就是吸毒、是打吗啡。他吸的是什么毒?贪瞋痴三毒,你们想想对不对?贪瞋痴念念增长,与日俱增,就是这个现象,多可怜,多悲哀!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没有知觉。局外人看得清楚,佛菩萨是六道局外人,佛菩萨在六道之外看到六道众生可怜!我们如果不是佛菩萨提醒,我们在六道里头怎么可能觉悟?怎么可能不堕落?怎么可能不被污染?
  末后两句:『无边国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这两句话是真的,但是业障深重的凡夫见不到。「无边国土」,这是讲普贤大士之德,也是直接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的教诲。这种教学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大方广佛华严》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里面最圆满的课程、最具体的课程,这个课程的教学遍及虚空法界,所以「无边国土悉庄严」。有这个大教,那就是无比殊胜庄严的国土。「一切处中皆显现」,无缘的人见不到。《华严经》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在这几十年当中,至少在最近三十年当中,我们从开讲《华严经》那一天,就印《华严经》流通。最早我用的本子是上海佛学书店的版,我们在台湾翻印,把它缩小,缩成袖珍本的小册子,携带非常方便。一套一共是十二册小册子,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印,台湾钱这一套是二十四块钱,两块钱一本,我们第一次印了一千本。第二次我们曾经印过晋唐翻译的三种《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完全是经文,没有注解。我们印的是平装本,《六十华严》十六册,《八十华严》二十四册,《四十华严》十册,我们用一个盒子装起来,也相当美观,流通到全世界。
  「一切处中皆显现」,显,太难了,你要没有契入,你怎么能够显现?要契入,要真的修行,要得华严三昧,你才能契入。这一段「刹庄严」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八卷)  2002/06/14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8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明刹清净方便」,说明刹土的清净与方便。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方便海。】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清净方便』也是就净刹而说,换句话说,是菩萨净土,但是菩萨净土可以说是纯净,跟我们这个世间比较上来讲,它是纯净。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净土?可以说,从比较方面来讲,当然有。像现在整个世界上都知道环境被严重的污染,而澳洲、纽西兰这个地区,可以说已经被许许多多人们肯定,这个地方是地球上的净土。这个地区有没有污染?当然也有,但是比起其他地区来说,这个地方的污染轻,这个地方污染得少,所以我们可以称它是地球上的净土。六凡里面三恶道染污严重,三善道染污就比较轻,轻的则是净土,严重的就是秽土。若从比较上来看,这个层次就非常之多,也很复杂。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注得非常好,他说:如果是就佛菩萨教化众生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知道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曾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过,这是以佛的身分出现,正是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佛菩萨现其他的身分,我们就不知道了,实在讲很多,决定不只一处,也不是只一次。尤其我们在大乘经里面读到,诸佛如来、声闻、菩萨都有大慈悲心,哪个地方众生有苦难,他一定就到那个地方去应化。受苦受难的人多,他去的次数一定多,应化一定很频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但是这些人出现在世间他不会暴露身分,有很少数他的身分暴露了,那有特别的因缘,我们要能够理解。没有特殊的因缘,是不会暴露身分的。他们到底是住净土,还是跟我们一样住秽土?清凉大师说他们住净土。虽然跟我们在一起和光同尘,他心地清净,决定不受染著。要是以《金刚经》的标准来说,他肯定是不会著四相,也不会有四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他怎么会被污染?他不被污染,他就是住净土。净土跟秽土是同时的,同时同处,但是它并不妨碍。所以圣贤应化在我们这世间,我们晓得他住净土。
  这个道理我们也不难明了,佛在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这些应化来的人,他们的心清净。我们娑婆世界六道众生心不清净。我们常常就最严重的、极其明显的给同学们提示,自私自利不清净。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他当然住秽土,他不会住净土。心里面还染著名闻利养,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还会起贪瞋痴慢,这样的人他所感得的生活环境、居住刹土当然是秽土。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生活好像跟我们一样,而实际不一样,实际他心里头一丝毫都不染著。但是有时候我们看他,好像他也执著,有某些执著,跟我们凡夫好像没有两样,我们误会了。我们没有智慧,不知道他那是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就像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他也有分别、他也有执著,好像他也有贪瞋痴,我们误以为他是凡夫、误以为他不清净,哪里知道他所用的全是方法,度化众生的方法、接引众生的方法,这就是此地讲的「善巧方便」,人家的心清净。
  凡夫自己没有智慧,自以为聪明,对於诸佛菩萨应化产生种种误会,错过了无比殊胜的因缘。这叫什么?经论里面常讲的「业障现前」,可怜悯者!这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完全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教给你没有用,你不会接受,你这一生不能得度,业障太重。这一生给你种善根,来生来世你再遇到缘,你这些疑惑没有了。疑惑没有了,大善根!要知道诸佛菩萨,这是讲的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你想到这个「众」,它不是一个人,众多的人。众多的人,善根福德各个不相同,他要能令一切众生都得佛法利益,这谈何容易!这是真实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我们现在人讲的艺术,高度的艺术!
  说到「净」,此地著重在清净。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说得很多,我们不能够完全介绍。诸位想多知道一些的,你要去读《疏钞》,去看《合论》,我们在讲席里面只能把重要的给诸位略略的提示。净有两种:一种是世间净,另外一种是出世间净。世间,这是讲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佛在经上讲,「世间净,离欲秽故,以六行为方便、二界为净土」,这讲六道。六道里面有六行为方便,六行是什么?「静、妙、离」,你心里头羡慕、向往,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喜欢热闹。真正修道的人喜欢清净,不喜欢热闹繁华,他不喜欢这个。所以他居住的地方都在山林,隐居,一般普通人不到的地方。古时候寺院丛林都建立在深山里面,交通非常不方便,人迹罕至,他喜欢这个环境,幽静!欢喜玄妙,欢喜离一切杂染,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放下,他欢喜放下,他真正能够放得下。「妙」,就经典里面来讲,妙是指法,欢喜妙法。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都是妙法,喜欢圣贤的教诲。这是他的志趣,他爱好!这是三种。
  另外三种,他能够厌弃「苦、粗、障」。苦,三苦、八苦他知道,他能够离苦。粗,是对妙来说的,粗俗,他愿意远离粗俗;在佛法讲,世味,世间味粗俗,佛法微妙。世间法有障,触处成障,六根接触统统是障碍。这六种行就是方便,归纳起来,「欣、厌」。在净土宗里面给我们说的,要欣极乐,欣是爱好、希求。我们欢喜、爱好、希求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厌离娑婆。这是无上的欣厌,为什么?你一生成佛了。世间人没有这个愿望,世间人还是向往人天福报。你要希求天福,你必须把人间福报舍掉,你才能够享受天福。这样的聪明人多,不在少数,但是它也有条件。什么条件?读书明理,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他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虽不能够知道很深、很广,他能知道一些,他对於现在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乐他懂得,这个乐你要想获得,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仔细一想,得不偿失,所以他舍弃,他过高层次的乐。
  高层次的乐,清心寡欲,那是真乐。「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里头有真乐。世间人他不懂,所以说世人能够修这六种行,「欣厌六行」,他生世间净土。世间哪些净土?色界天是净土,无色界天是净土,这是六道里面的净土。诸位同学要知道,你要生色界天,你想想「色界」,色界天人没有欲望,没有欲受。这个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五欲。你要贪著五欲,你肯定在欲界,你修再大的福报,也是生欲界天。为什么?没有离开欲。什么时候你把五欲断掉了,心里头确确实实不沾染,事上可以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上有丝毫沾染,你是欲界众生。谁知道你的功夫?自己知道,别人不会知道的。别人只有境界比你高的他知道,境界跟你平等的,他也能知道;境界不如你的,他不知道。
  欲不能不断,断不能不净,要断干净,你才能超凡入圣。在这个地方讲、在世间法讲,你才能够超越欲界,生色界天。欲是染,离开五欲六尘,你的染污就很轻微。上升到色界,四禅十八层天,六道里面的净土。再上去,无色界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