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佛教你不妄语,你还打妄语;佛教你不两舌,你有意无意还是在讲人家的是非长短;佛教你不恶口,有时候说话还是很粗鲁,你没做到。这是什么?正信。此地讲的真信、实信,「真实信」,「真」是他做到了;做到之后那个「解」、「信」都是真的。所以学佛最殊胜、最可贵的就在这一点,许许多多同学把这一点疏忽了。有人不想求解,只想天天拜佛烧香求佛菩萨保佑升官发财,保佑他平安,迷信,不想求解;有些人想求解他不肯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门学问来学习,不能落实。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这种人占的比例很大。你问他为什么?为什么改不过来?道理并不难懂,那是无始劫来烦恼习气薰习已经成了习惯,这个习惯改过来可不是容易事情,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我常常劝导同修,如果你有意思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希望来生后世不再搞六道轮回,即使到这个世间来也要像佛菩萨一样乘愿再来,决定不是业力来受生,你要有这么个意思,有这么一个愿望,那你就要赶紧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烦恼习气回头。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无量无边,我平常讲十六个字,这是烦恼习气里头最严重的,就要从这个地方放下,就要从这个地方做一个转变。这十六个字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一个都不能留,一个都不能随顺,要把它统统放下。放下之后你就得清凉自在。你要不把它统统放下,「广大真实信解」不会现前的。诸佛菩萨天天给你讲经,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你也不能够明了,你也不会悟入。
为什么?你的烦恼障碍没有突破,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先要学放下,放下之后再学著怎么提起来。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尤其是现代人,他不学放下,他学提起,所以他的包袱背得愈背愈重,愈背愈辛苦,身心压力他只有增加,没有减少。哪里像诸佛菩萨一样一尘不染,他所提起的没有负担!这个话我跟你说,你不懂。你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一个故事,惠能离开五祖的时候,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带著衣钵到南方去避难,后面有人追他,夺他的衣钵。其中有个惠明法师,也是五祖的弟子,是惠能的师兄弟,惠明。没有出家之前这个人做过四品将军,他追到了。追到之后,惠能很聪明,知道这个人有武功,不是他的对手,他来是来夺衣钵的,所以把衣钵放在路边一个石头上,他自己赶快躲起来。这个四品将军他看到衣钵很欢喜,去拿那个衣钵拿不动。
惠能大师拿得很轻,他拿不动,这是什么道理?也许你们说:这大概是护法神在那里守护著。你这个想法、看法不能说错,确确实实有护法神守护,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惠明烦恼习气没断,换句话说,他身上背的包袱很沉重,再拿这个拿不动了;再看惠能,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拿这个包袱轻飘飘的,为什么?一点分量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佛在大乘经上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放下之后再提起,任何再大的包袱没有分量。你能懂得这个味道吗?你能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吗?世间人背这个包袱累得气都喘不过来,放下的人再提起轻飘飘的,不费吹灰之力。这个境界是华严境界,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哪里会懂?你怎么会知道?今天你听我说出来,好像彷佛有这么一点印象,不是你自己的境界。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你为什么不放下?
但是放下这两个字,你可不能错会意思。在中国有不少同学听我讲经的录像,听我讲要放下,他工作也放下了,辞掉不干了;生活也放下了,放下过了不到一个月没饭吃,写信来问我:「法师,我统统都放下了,现在我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我现在没有饭吃了,怎么办?」这是听错了,我没有教你放下工作,我教你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怎么放下?放下身是不是不要这个身了?身体还要。放下那个心,心你能不要吗?世界能不要吗?到底是怎么放下法?身心世界一切事物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打妄想。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对於身心世界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些,不是在事上放下。
在事上看,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他没有放下,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没有放下,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他的工作非常勤奋,今天我们社会上讲敬业,敬业这个精神。於实际的行动,释迦牟尼佛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他没有休假,他没有求报酬,他的工作是尽义务的,他没有要报酬。推动他工作的力量是一片爱心,就是前面讲的这一句,「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故」,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他不是名闻利养推动,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慈悲为本」,慈悲在推动。他所作所为那是「方便为门」,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善巧方便。表现在外面是善巧方便,里面的动力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普贤菩萨这些话是对一般菩萨们讲的,如来果地上这个爱乐是圆满的,於一切法圆满的爱乐,这就是大慈大悲。
我们的学习,要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这里面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个障碍,佛法名词称为业障,要把业障消除,要把这些业障放下,我们自性本具的性德岂不就现前了吗?性德现前,在生活里头起了作用,这个人就叫做佛陀、就叫做菩萨。佛菩萨跟一切众生在生活形象上好像是相同的,我们要穿衣吃饭,佛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我们每天要去工作,佛菩萨也工作。你看这一部经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菩萨,他们示现这个身分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工作,他工作没有放下,他生活没有放下,日常应酬人情世故他也没有放下。他放下什么?他放下了我刚才讲的自私自利。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这个他放下了;他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他不好名;他不贪利,他也不重视物质生活的丰盛,这个他放下了。他很随缘,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一切讲求都没有,这叫利养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是每天外面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哪里有什么挑剔?哪有选择?没有!样样都欢喜。为什么?「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我们有没有体会到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佛决定没有贪瞋痴慢,决定没有是非人我,你说他多快乐!所以无论是顺境、逆境,是善缘、恶缘,他都得大自在,他都法喜充满。这是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学问?我们要学!对於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重叠的世界,圆满的契入。大乘法里头没有,小乘人听到这个说法说你胡说八道,他完全不能接受,这是《华严》究竟圆满的大法。这个真功夫,我是时时刻刻劝勉同学,从什么地方入门?从放下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为什么?这是自私自利的根,根本的根本,绝不能够疏忽。我对一切人事物还要不要控制?譬如我今天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我这个公司规模很大,员工有上万人,我要不要控制?我要不要去管理?要!你要控制,你要管理。怎么放下?放下控制的念头,不是说放下控制,放下控制的念头;放下不是叫你放下管理,要放下占有的念头。
我今天从事这个工作,我非常认真、非常努力,我控制得很好、管理得很好,是为众生为社会,不是为自己,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如果是为自己的利益,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你是凡夫,凡圣就在这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觉迷,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这是觉;那一念为自己、为我这个集团,这是凡,凡圣的差别就在这一念。无论哪一个行业,觉悟了都是佛菩萨,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很多很多。佛菩萨的思想观念跟凡夫不一样,佛菩萨生活行持、工作、待人接物跟凡人没有很大的差别,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用心不一样,一个是有自己,一个是只有别人。念念为别人想,这个人是佛菩萨;念念为自己想,这个人是凡夫,差别在此地。佛菩萨没有私心,佛菩萨念念利益众生,希望众生早一天觉悟,早一天脱离生死轮回,早一天醒过来,跟佛菩萨一样舍己为人,为社会大众服务。
佛家讲度众生,「度」的意思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服务,但是跟现代人服务的观念里面有一点点差别,不一样。差别在哪里?世间人为社会、为大众服务有报酬,佛菩萨为社会、为大众服务不要报酬,这个不一样。社会人为大众服务,你说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未必尽心尽力,但是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服务是肯定尽心尽力,这个不一样。所以服务是一样的,服务的心不一样,服务的态度、精神有差别。把这些障碍除掉之后,你对於诸佛菩萨的教诲,你真的信了,真的理解了。你生真信,真的理解了。这些障碍排除之后,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对宇宙人生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你也会真信真解,你不会怀疑。你肯定像诸佛菩萨一样,那样真诚、那样热心,全心全力去教化众生,表现在你自己生活、行为、工作里面去影响众生,跟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现在时间到了,这一句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赞胜劝听」第三句:
【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
下面一句:
【令安立普贤愿海故。】
这两句是一对,第三句是讲「证性」,第四句是讲「立愿」,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证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讲的大开圆解,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讲的证得法身理体。说的这些术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因此,能入这个境界,当然生欢喜心。欢喜不是一端,太多太多了,这一句是证法身的乐。要证得清净法身,经文上头一个『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法界藏身」就是法身,法身很不好懂。「净治普门」是证得法身的因,「法界藏身」是净治普门所得的果,我们要想证得法身,这个因你不能不知道。「治」是当作「做」讲,古人求学做学问叫治学,所以努力勤奋工作都称为治,治理。每一个行业怎么样讲求治理,这里面有道理、有方法、有程序、有次第,你才能把这个事情治理得好。有一个「治」,你就一定要晓得,理论、方法、次第、程序有条不紊,世间有,佛法里也有。佛法有个「净」,这个净字世间没有,净是清净心。治,治是有相,净则离相;净治,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个不容易!
我做,我依据理论、方法、程序、次第来做,很认真的做,做得非常好,心里头一丝毫迹象都不落,这叫净治。由此可知,净治就是大乘法常常讲的「三轮体空」,也就是宗门常讲的「不著相」。不著相不是不做,他很努力在做,做又不著相,这是佛法;做了著相,那是凡夫,那是六道里的人。「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净,净是无作,治是作,岂不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