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北灭隋唐-第2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在王泽的计划中是只准备建设这几个城池的,只是因为后面羊枯提出,建设镇海与混同江流域开发同时建设的必要性后,王泽就不得不考虑在建设混同江流域时,该如何将镇海与混同江流域的建设联系起来。
在经过一番考虑,以及赵钦的极力建议后,联系了镇海碧波湖(兴凯湖)与混同江流域的那条乌苏里江这条黄金水道,便进入了王泽的视线,先后在兴凯湖南部和其与三江城之间的右岸分别建造了两座小城。
其中兴凯湖南部不远处的那座城池因为赵钦的建议,有了一个让王泽哭笑不得的名字……湖南城,而乌苏里江后世珍宝岛右岸的那座城池则是很通俗的被叫做林州,因为这里的森林确实很茂密。
在建设连接两地内河航运的同时,为了加强镇海与江口城之间的海上联系,原本两地之间数千里距离没有一个港口的海岸线上被增加了两个规模不是太大的港口城市。
一个是后世毛子的苏维埃港,不过如今已经被叫华浦城,另一个则是新建设的港口城池,叫做栖霞城,这两地因为地方比较偏远,因此规划的人口数量都不多。
一下子有了这么多规划中的城池要建造,并不是说王泽以后就要将东海全部的百姓都搬迁到大陆上去,这些城市除了三江城和镇海城,以及江口城三个城池都是五六万规模的城池外,其他的城池都是按照两万人的标准来建造。
王泽计划准备利用五年的时间来讲这几处进行初步的建设,这样等五年后在东北地区就有了一个大体的基础,然后自己再进行全面的移民开发。
毕竟哪怕是北方的原始森林也有很多未知的毒物等威胁,王泽宁愿步子走的慢一些,再慢一些,反正自己如今还年轻的很,哪怕多用上十年来自己也不用怕时间不够用。
面对着王泽公布的移民通告,很多东海的汉民不准备再迁移了,虽然这一次小侯爷的政策同样很优惠,不过安土重迁自古以来就是汉民的特点,他们当初之所以愿意从三齐之地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们一无所有才会跟着来到东海。
在来到东海之后,他们不仅分到了足够的土地去耕种放牧,还每天都有足够的鱼肉、禽蛋食用,而且每旬日都可以吃到肉食,每当节假日的时候还可以宰杀几只鸡鸭打打牙祭。
这些在过去三齐各地的时候,都是他们不敢想象的,当时能够吃饱饭不就不错了,更何况如今富裕后,在过年的时候甚至还有少牢去祭奠祖宗灵明。
除了自己生活的富裕之外,小孩子们从出生之后开始就有官府提供粮食、鱼肉补助,等到发补助的年龄过了之后,他们又到了免费上学的年龄,不仅学堂免费,还有免费的食物和衣服,这简直就是昊天上帝教的道长们说的天堂也不过如此。
有读过圣贤书的一些先生对众人道,这在上古时期孔子、孟子等圣贤所说的大同社会都没有这般的好处,因此这证明小侯爷就是要做圣王的人,乃是天命之人,因此东海很多百姓都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
除了这些之外,如今东海各郡的建设已经步入正轨,各级学堂等基础公共设施也都步入了正规非常完善,对于很多家里有了孩子的家庭,在东海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好。
相对而言,新开发的勿吉之地虽然也有更好的政策,可是对于家中有孩子要上学的家庭,这就有些不够了。
勿吉之地的新占领区,除了学堂不够之外,还有辅助医疗等方面都还没有走上正轨,因此这些年龄大一些的,对目前生活比较满足的汉民都不准备再去参与这一次的移民了。
不过这些人不准备去,东海还是有很多准备去的,准备移民的这一部分人,一小部分是一些已经从军队退役后,却始终怀念过去军旅生活的青壮,这一次若是去了新开发的地方,肯定少不了和土着打仗,因此他们很是喜欢。
至于最多的则是很大一部分从三齐之地新来不久的青壮,这些青壮因为来东海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分到的土地只有最基本的人均均田面积,相对于几乎家家都有参军分到大量田产的老移民,这些新来青壮家庭的生活就要相对清苦一些。
这些新来东海的青壮对之前参与了一系列攻略倭国、百济和新罗的事迹很是艳羡,这时听到小侯爷对迁移到勿吉之地的百姓每人开出一百亩土地数量,比起当初移居东海的土地许诺翻了一倍,这对于新来不久的移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甚至还有一部分年龄正在逐渐长大的少年也想来报名,他们大部分是在三齐长广郡山寨的时候出生的孩子,不过对于这部分少年王泽很是干脆的拒绝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各家的长子,因此他们若是跟着走了,引起的影响就太大了。
很快这些倒霉孩子就被各家的家长拎着耳朵带回去,对于这些孩子的悲惨遭遇王泽只能很没有诚意的表示同情。
只是这些因为这些少年插了一脚,王泽也开始对东海一些未来社会走势开始做起思考,若是再过上十来年东海这些新生儿长大后,产生的问题还是多着呢,特别是因为老人遗产问题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现在都有开始考虑了。
因为之前很多汉人士兵在作战时分到大量的异族女子,还有一些是那些异族女子主动来到东海,因为王泽对这些女子的保护,她们都是以归化民的自由人身份和汉人结婚。
而这些汉人绝大多数又都是有汉人妻子的,因此几乎每家每户到如今都有七八个孩子,甚至一些家的孩子数量更多,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面临着家产的争夺问题。
对于这种事情就要及早考虑,不然到时候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个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极大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结构分裂。
特别是目前东海治下的一百五十多万人口中,十岁以下孩童的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以后这样的问题还会越来越多。
就在王泽终于放心了东海的发展,有了大型铁矿的保证,而且东海的人口也突破到了一百五十万人,王泽忽然接到父亲王勇写来的信,说是有重要事情等着王泽回去拿主意。
第293章 北周要来结盟?()
“什么?北周要跟咱们结盟?”刚刚从东海返回的王泽还没等进城就从父亲王勇这里,得知这么一个比较震惊的消息,他惊讶道,“父亲你可确定这真的就是北周皇帝派来的使节么?”
王勇为了保密,在给王泽的书信中并没有说要他回来是为什么事情,只是在书信中催促王泽尽快赶回,说是有要事商议。
这导致王泽只用不到十天的时间就从平阳城赶到王勇驻扎的高密城,可是因为王勇的保密,也让王泽没有丝毫的心里准备。
对于王泽的问题王勇也是有些挠头,他虽然这两年见过不少大世面,可是对于这种国家战略层面上的东西毕竟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因此总是有些觉得心虚,所以才派人火烧火燎的将王泽叫回来。
“是不是真的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来的这人是化装成商人来的,随身携带北周皇帝的书信凭证,上面也有周帝宇文邕的玺印,至少目前来看应该是不假的!”王勇抓耳挠腮半天才想起这些。
王泽想了想,抬头问老爹道:“那么,刘先生没有说什么?”刘忻算是己方最有智计的谋士,他多少应该能够分辨出这人到底是真的使节还是骗人的家伙。
不要以为古代就没有这种骗子,古时候一些他国商人为了谋取生意上的便利,经常会打着使节的幌子去欺骗另外的国家,特别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为了所谓万国来朝的景象,竟然甘愿被骗。
一想到这些狗血事件王泽就无话可说,不过有人愿意被骗那就罢了,反正自己是不愿被骗的,若是那所谓的使节是骗子,也不介意自己的宝刀染上一些肮脏的鲜血。
王勇对于刘忻一向很是钦佩和尊敬,哪怕在当初青州战败、济州大败等一系列战败后,刘忻依然是不离不弃的跟随着王勇,因此这一次王勇自然少不了多听听刘忻的意见。
他仔细想了想,才回答王泽道:“刘先生倒是没有说太多的问题,让我喊你来也是他的建议,这两天刘先生整日里就是在和那北周使节烹茶、赋诗的,喊他来处理一些公务都懒得做!”
一说起这段时间刘忻没事就去游山玩水,很多事情都让王勇去操心,很是让王勇有些怨言,不过王勇也不反对刘忻这样,毕竟之前刘忻也很辛苦,就当是给他休一个月的假。
只是王泽听到父亲的话之后心里却是有了主意,根据刘忻的表现,恐怕这一次北周的使节还确实是真的,如果是假的使节,刘忻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跟那人闲谈。
要不是确定这人确实是真的使节,刘忻也不会极力要求自己返回参与此事,毕竟是看到与北周结盟的一些决定还是需要自己来拿主意,毕竟自己在整个夏国政权中也是有着极强的掌控力。
特别是东海各郡,目前这里都是王泽带着人一刀一枪的打下来的,就连老爹王勇的威望在这里都没有自己高,北周要和己方结盟必然绕不过自己,只是王泽对于北周要和己方结盟心里很是有些不解。
在外人看来,身为中原第二强国的北周竟然主动与自己接触,准备结盟,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另外这也是继南陈与己方结盟之后的,第二个要和己方结盟的大国。
对北周这个迅速崛起并且仍在继续强大起来的国家,王泽心里的看法是非常复杂的。
别看这些年王泽一直没有与这个深处内陆的国家打过交道,但是对这个发展势头丝毫不比自己慢的国家,王泽一直都是高度关注,每年花费在搜集其情报的钱粮就不是一个小数。
王泽不仅每年都花费大量的金钱与人力去收集关于北周的一切情报,还随时关注着北周与北齐、南陈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毕竟这时除了突厥比较强大外,天下大势主要还是由这三个中原强国来演绎。
可是这两年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北方草原霸主的突厥人,正在他们第三位可汗,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的带领下不断攻略西部的西域和河中地区,并且将这里的厌哒匈奴建立的国家击溃,以确立他们在中亚的统治地位。
这样一来,精力牵扯在西部的突厥人,对中原的影响还没有达到北周北齐后期那种强大的程度,因此最终能够统一中原的国家依然在这三个国家里面。
相对于向来以汉人正统自居,却又因为大量士族豪门拖后腿,因此显得有些无力的南朝政权;还有紧密依赖北部六镇鲜卑建立,可是国内民族冲突、门阀冲突一团糟的高氏北齐,北周如今的国内形势可是要好太多了。
其实一切都是事在人为,原本北周的前身西魏在刚刚建立之初,他国内的局势和********可以说简直无与伦比,目前的北齐和南陈跟人家比起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对于西魏的建立,对此略有了解的王泽简直以为这就是一个开启了猪脚光环的架空历史小说,一切都是太神了,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西魏建立者宇文泰创造出来的。
宇文泰(公元506…557年),鲜卑语名叫黑獭。其先为匈奴族人(《周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