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

第7章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7章

小说: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7—1914)。

    括号里的时间告诉我们,这一阶段实际上横跨了爱洛斯人格理论的前后期,因此,潜意识不仅属于前期的“心理地形图”也与后期的“人格结构图”紧密相关。 潜意识理论在世纪转折期愈趋成熟,它逐渐地从精神病医生的诊疗室走进正常人的心理生活。 不仅仅要研究精神病患者的潜意识心理,更要研究正常人之人格结构中的潜意识。 此外,弗洛伊德还将性本能冲动视为潜意识的根源和内容。 这样一来,潜意识理论便真正地确定了它在“爱洛斯人格”中的基石地位。心理学阶段的潜意识概念,已不单纯是最初定义上的那

 47

    2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些被遗忘的经验与观念,而主要是幼年时期性心理发展时的性本能冲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根源与基础,潜意识成为每一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力,成为人格建构(包括断裂、徘徊、重构之全过程)的永恒的动机。第三阶段是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哲学阶段(1914年之后)。从二十世纪开始(以《释梦》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为标志)。精神分析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主题,甚至也不仅仅属于心理学,而是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学、美学、神话学、民俗学,应用到宗教史、史前史、教育史……潜意识不仅仅限于解释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压抑及症状,而推而广之,去解释人的许多活动领域,解释人类文明、科学创造、艺术审美以及道德、宗教之起源等一系列问题。也正是在这阶段,弗洛伊德的后期人格理论已经形成,而后期理论的核心概念——本我,与潜意识有了千丝万缕以至于彼此难分的联系。潜意识理论在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凝成它自身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体被压抑了的经验;幼年时期的性冲动;生本能与死本能。 可见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它不存在理性经验的成分,并且是支配包括人格生成与建构在内的人类精神动的主要根源之一。无论是从人类系统的发展系列来看,还是从个体心理的发展系列来看,潜意识都源于人们心理中的原始的与非理性的部分,也就是说它具有原始性。 弗洛伊德的《释梦》中表达了这一思想。梦是什么?

    梦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做梦,是一种“倒退行为”

    ,是梦者向自己的早期情景“倒退”

    ,向自己的早已过去了的童年时代“倒退”。在个人童年的背后,隐

 48

    冰山下的神秘34

    藏着整个人类的童年,隐藏着人类系统发育的幼年时代。 所以说,人之做梦,还是向人类童年的“倒退”。

    当然,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式的“倒退”。这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倒退”有着“精神考古”的作用。 尼采说,在人的梦中“存留着我们不再能径直到达的人性的原始部分。”

    弗洛伊德接着说:

    我们因而可以期望从梦的分析中获取关于古代人类遗产的知识,获取关于人类先天精神之物的知识。 梦和神经症保留着超出我们预料的精神古物。(《释梦》)

    潜意识中包含着最原始的“精神古物”

    ,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起点。“精神古物”

    论无疑拓宽了潜意识理论的域限,并给后继者以极大的启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得自于“精神古物”论的启迪。

    潜意识的原始性导致了它的冲动性。 我们在“三层楼房”的比喻中,已经描绘了潜意识的好冲动、不安分。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动”而需要大量的“能”。在心理结构中,只有潜意识(或我们下面要详述的“本我”)才能够从神经系统中获得本能冲动的能量,而前意识和意识只能借用潜意识的能量,才能得以表现。 弗洛伊德说人的“潜意识愿望,仿佛永不泯灭”

    ,恰似一台永动机,推动人类的精神生活。 它的势不可挡的内驱力,它的每每想冲

 49

    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上“三楼”的强烈欲望,不仅使它自身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也使意识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它不断冲击着意识,使意识不得不保持高度的警惕,以防止只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潜意识的入侵。潜意识是只知“快乐”而不要道德的。 我们知道,道德是社会范畴,是指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 道德与心理学有密切联系,因为道德涉及人的行为的动机、目的以及指导思想。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人们说话行事,都要想一想,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与现实相适宜,是否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 然而,住在底楼的潜意识先生全然没有这些概念,它只知道按快乐原则行事,只知道一味地释放本能,至于这种“行事”与“释放”会导致什么后果,它可管不了那么多。 说到底,在潜意识那儿是没有价值判断的,无所谓善恶之分,更没有美丑之别。 为此,潜意识常遭谴责;特别是在潜意识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归结为“性”之后,人们更是视之为大逆不道。 弗洛伊德所记录的形形色色的梦之中,大多与“色”

    (性冲动)有关。 许多少男少女的梦,呈现出赤裸裸的性交情景。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梦均表现出被压抑了的性愿望的实现。“不道德”

    的愿望在白天被道德意识压抑着,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在“三楼入口处的警卫”放松警惕后,才能偷偷溜出来。我们这种比喻性描绘其实是有缺陷的。 因为在我们的描绘中,潜意识好像很狡猾,很有心计。 其实不然。 从本质上讲,潜意识是没有逻辑性的。 在潜意识中,相互矛盾的冲动可以并列存在,而不相互排斥——这种现象,对于理性或意

 50

    冰山下的神秘54

    识来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因为后者受矛盾律支配,相互矛盾的命题是无法成立的。 此外,刚才谈到的非道德性,又表现出潜意识对逻辑的无知。 在意识领域中,个体要根据时间、地点、方向的选择和权衡,有节制地满足或完全抑制自己的愿望。 ——潜意识则正好与之相悖逆。 还有,您只要想想您所做过的梦,那种跳跃、零乱、前后矛盾、人物模糊、情节无序……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您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潜意识的非逻辑性了。潜意识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不仅不要逻辑,而且不要时间。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不按时间的顺序进行,也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他在《释梦》中用大量的例子说明了潜意识的非时间性。 我们曾说过梦是一种“倒退”

    ,是人在潜意识中对童年的回归。在成年人的梦中,童年的生活场景、情感冲突,是以“现在时”展示在梦者的脑海中,如此生动,如此鲜明,如此生气盎然,就像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 这种关于童年生活与情感的梦,与其说是回忆往事,倒不如说是叙述现在。 潜意识中,时间被消解了,各种活动及人物,全然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或限制。 您一定读过意识流小说,即使没有读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一定读过王蒙的《夜的眼》或《蝴蝶》,书中大段大段的意识流描写,任凭潜意识如流水自由流淌、弥漫,完全舍弃“时间”概念——这便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过,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潜意识本身是没有语言能力的。 语言是人类心理和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产品,是人类

 51

    6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符号交往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形式。 从人类的心智发展(或进化)史来看,潜意识是最初级最原始的;而只有当个人的心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具备语言能力,并使这种能力反过来服务于人的心理活动,对心理现象进行有序列的、有区分的、有意义的表达。 潜意识对自身的表达,主要借助知觉材料,并无语言的参与。在梦中,即便是有抽象的东西,也要用意象性事物来表达。 梦常常用“浓缩”

    、“转移”

    、“象征”等手段表达潜意识内容。 因此,梦境的荒诞、悖逆、杂错、混乱,就是由潜意识的非语言性造成的。

 52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ailuosimoshi——kuashijideqiji

    他的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先驱,而继他以来的一切人格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对弗洛伊德的反应罢了。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

    从拉丁语的persona,到本世纪末,在人格理论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他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

 53

    8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格“——无疑是一座丰碑。persona一词的诞生日,也就是人格探讨的开始之时。 然而,在弗洛伊德之前,没有人将人格研究视作一个学术领域,没有人对人格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探讨,更没有人倾其毕生精力,建构起一个人格模式——爱洛斯模式。这一模式在世人眼里如此显目,甚至有些刺眼。 有人赞美,有人怀疑,有人曲解,有人攻击。 弗洛伊德心理学有诸多的”模式“或”主义“

    ,但没有哪一个像他的人格概念那样为世人所熟知,为同行所看重,为后人所议论纷纷,解读不尽……孕育于十九世纪末、形成并成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爱洛斯模式,真正是跨世纪的奇迹!

    心理地形图,已经使爱洛斯模式具有了一个雏形。 面具已被摘下,但我们看到的——如果我们真的能看见的话——却是冰山下的神秘。 早期人格理论,尤其是“潜意识”与“压抑”两大概念,已经触及到人格结构的深层内蕴;但严格地说,心理地形图并非是真正的人格结构模式,前者尚具有广义性与泛化倾向。人格理论,从一开始起,就是“生成”的,而非“既成”或“现存”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更是如此。 倘若他满足于十九世纪末的心理地形图与潜意识理论,那么,“跨世纪的奇迹”就不会发生了。爱洛斯模式将如何生成?

    1从心理地形图到人格结构图。 A心理地形: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本我

 54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94

    ——自我——超我二“图”各有三个概念,是否一一对应?

    我们曾用了两个比喻来“图解”弗洛伊德的早期人格理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与“三层楼房”。读者会发现,这两种比喻都具有由下至上的层次感。 是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图,就是要描绘心理的深度层次,就是要揭示不同心理层次或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地形图中,我们看到,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相互作用,被放在不同层次或水平之间进行。三层楼房,各有其主。 虽然潜意识先生不那么安分守己,却不太容易跻入上层。 ——您看,这种描述多么形象,多么具体,多么层次分明,像真的一样。真的是这样?

    首先是弗洛伊德自己开始怀疑这种描述的真实性。 他分析了许许多多的病例,他以一位临床医生兼理论研究者的双重的严谨,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 他发现:心理活动(包括冲突——相持——调和)

    ,如此地错综复杂,并非只是在“三层楼”的不同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