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

第3章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3章

小说: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人,先生。”

    早期法律学的人格定义,与社会学家的“没有人”有部分的重叠。 罗马民法的法典规定,生而自由的人,才有人的尊严(亦即人格)

    ;而奴隶不是一个人,因而奴隶没有人格。反过来说,人格之于奴隶,等于“无”

    ,等于“没有人”。当然,基督教反对这种社会歧视,坚持认为凡人皆有人格,皆可以要求法律的保护,故“人格”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不仅人自身,而且人的财产,也受法律的保护,这便是资产的人格化。 在另一个维度,不仅单个的人,而且整个集团的人民及其财产(比如“公司”)同样享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公司”又被称为“法人”。

    人格,毕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因此,在阿尔波特概括出的五十条定义中,只有心理学家们的定义,更逼近“人格”的本真内涵。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定义常常这样开头:人格,是……的总和(或组合、整合、集合,等等)。这种定义方式,至少传达出定义者的一种主观愿望,尽可能全面、系统,而不要以偏概全。 心理学家们的人格定义,更显著更本质的特征是:以人的心理构成为中心,展开其“人格”的内

 20

    摘下你的面具51

    涵与外延,并强调人之心理特征(如气质、个性、行为方式、心理趋向等)

    与外部环境的复杂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比如,阿尔波特自己给人格下的定义是:

    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 心理学的层次性、整合性、独特性与适应性,在这条定义中皆有表述。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东方智哲们也有关于“人格”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思想。 作为哲学家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以理想主义为根本特征。 孔子的理想就是“道”

    ,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述而》)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对“道”的执著追求,以及由这种追求所酿成的自尊、自豪、自信,便构成孔儒人格的精神性层面。然而,孔子的人格,同样是一种悖论式生成。 他所追求的“道”

    ,说到底,是他理想中的社会模式,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这个秩序井然的整体组合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个体的人,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只能在君主乃至卿相的统辖之下。 个体的才气、性情,以及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在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下,并无伸展、抒发之可能。 依附于强权与独裁,传道求道者谈何人格之独立与崇高?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心理学术语中,有一个词与西方的Persona颇为相似,那就是:才性。它既有可显露于外的才藻、

 21

    6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性情,也有可作为个体的质的规定性的品质、格调以及精神境界。 在孔子的人格理论中,才性主要表现为对“道”的执著,以及执著之中的失意与愤懑。 然而,经过汉代的“独尊儒术”之后,二至六世纪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孔儒之“道”持一种怀疑态度。 他们的人格趋向,在两个维度上“非汤武而薄周孔”

    :向外,追求感官享受,沉溺于美色、佳酿、雪月、风花……向内,执著于个性之独立与任放,真率与孤傲。 而这一切,又导源生命意识的自觉,从而使“人格”有了它自己的生命之根!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格,其最深层的底蕴,就在于她的生命之根——东方与西方的人格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心理学史上的人格记载,人所共知的,有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关于气质分类的学说。 在中国,三国时代的思想家刘邵,对于人格的分类,有着更为系统而精致的理论阐述。刘劭《人物志》以“气”论人格,气有阴阳,故人格有刚柔。 刚者为“雄”

    ,是一种勇士型的、速捷性的人格范型;柔者为“英”

    ,是一种智慧型的、玄虑性的人格范型。 刘劭在阴阳二体的基础上,更为细致地分列出“十二流业”

    (即十二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并详述每一流业的外貌内质、所长所短、所得所失。刘邵的人格理论是开放型的,他并不囿于某一种人格定义,也不师法孔圣人去标举某种人格楷模以供效法。 他在《人物志》中描述的十二种人格类型,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的、文化的行为中,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如何实现其价值?那就看品评者的识鉴之才了。 因此,《人物志》花不少的篇幅,专

 22

    摘下你的面具71

    门讨论如何品评、识鉴不同类型的人格。 刘劭阐述的诸多方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观其貌察其神”

    ,也就是透过人格面具去把握真实的自我。在刘劭看来,个体之人格,是一种外显行为与内在神情心志的复杂统一。 在很多情况下,内与外是相互矛盾的。 功名心很重的人,常常会做出种种超脱淡远的姿态,或者讲一些视利禄为粪土的话。真诚地信奉礼教者,又偏偏行为放荡,越名任心,故意地在生活行为中违礼悖教。 如何才能透过外貌见内质,进而准确地把握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人物志》创立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五视、六机、八观、九征,等等。 其中“五视”法是:“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个体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与情景之中,会有不同的心态与行为,品鉴者分而察之,区别对待,方可睹其人格真貌。两千年,从西方到东方,关于“人格”的定义,当然不止五十条。 我们无意详述人格定义的发展史,无意排比枚不胜举的人格定义,甚至也无意从已有的定义中遴选出几条相对准确的。 我们想指出的是:“两千”与“五十”

    ,至少给了我们如下启示。(1)人格之构成,乃内外之统一;(2)此“统一”是悖论式的,矛盾重重;(3)由于(2)

    ,故究竟何为“人格”

    ,是一个永恒的谜。

 23

    8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2斯芬克斯之谜A弗洛伊德三十一岁那年,与妻子玛莎和挚友布洛尔夫妇一道,观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给弗洛伊德以极重要的启示,以致于最终形成作为爱洛斯人格理论之支柱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这一点,我们将有专章论述;在此,想记叙一个同样以俄狄浦斯为主角的古希腊神话。天神宙斯移情别恋,爱上忒拜国王卡德摩斯的女儿塞墨勒。 第三者的插足,弄得天后赫拉极为恼怒。 赫拉要报复情敌,派斯芬克斯到忒拜国去。 这位斯芬克斯是一头怪物:狮身,蛇尾,人面,美女头,还生着一对鹰的翅膀。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外的山崖上,向过路的忒拜人打一个谜语:有一种生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夜间三条腿。在所有的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腿走路的生物。而且,腿最多的时候,也就是此种生物最软弱的时候。 ——这种生物是什么?

    可怜的忒拜人,猜不出谜底,一个接一个地被斯芬克斯扔进山崖,活活摔死,忒拜城在恐怖中颤栗。 当时在忒拜执政的克瑞翁国王宣布:谁猜中此谜,便可娶国王之姊伊俄卡斯忒为妻。 为摆脱自身厄运而来到忒拜的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人。 谜底是人。 人,在其生命之晨,在婴儿期,软弱无力,只得靠四肢爬行;成年后,到了人生的正午,自立自强,

 24

    摘下你的面具91

    用双脚走路;时至暮年,体质日渐衰弱,需要扶持,因此,拐杖便成了老年人的第三条腿。谜底被人猜中,斯芬克斯无地自容,跳崖自杀(一说为俄狄浦斯所杀)。如此看来,斯芬克斯有辱使命?

    天后赫拉的报复行动以失败告终?

    其实不然。 克瑞翁国王履行诺言,将伊俄卡斯忒嫁给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因征服斯芬克斯而拯救了忒拜城,他成了这个城堡的主人。 俄狄浦斯做梦也未想到:他娶的正是他的母亲!

    他猜中斯芬克斯之谜,并未给他以及忒拜人带来好运,他带来的全是厄运:忒拜城大闹饥荒,鼠疫横行,庄稼在田地里枯死,牲口在瘟疫中倒毙,母亲们患了不育症,刚出生的孩子在襁褓中夭折……阿波罗神宣布,这一切灾难,全是由弑父娶母者酿成。俄狄浦斯终于明白了事情真相,他刺瞎了自己的双腿,自我放逐,永不回返……

    茫茫宇宙,有数不清的谜。 对人而言,最大的,最难的,因而也是最有魅力的谜,是关于人自身的:人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人?

    剥离“斯芬克斯”的神话色彩,那个谜其实是很简单的。严格地说,那并非是什么“谜”

    ,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关于人之生命历程的符号系列(或组合)。倘若将这个谜面,视为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诸多人格定义之一种,那么,我们说斯芬克斯描绘的只是人格的外形。即便是一种并不复杂更不深奥的外形的描述,也难倒了诸多的猜谜者——关于人的“谜底”具有多么大的难度!

 25

    0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 人之“面”

    ,作为人格构成中的“外观”

    (比如斯芬克斯描绘的“四条腿——两条腿——三条腿”)

    ,较之于人之“心”

    ,还不能算太难。 知人之“难”

    ,人格定义及研究之难,首先难在“心”之难知。两千年来的各种人格定义,似可概括于一句话:人格就是真实的自我。 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其实包含了极为复杂的内涵,交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斯芬克斯之谜是关于“人”的难题,要求解答这一问题的也是人。 于是,任何一个解谜者都被置于两难之境:他(或她)既是主体(探索者)

    ,同时又是客体(被探索被研究的对象)。

    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主体须面对客体,比如生物学家面对他所研究的动物,植物学家面对植物,物理学家面对各种物体。 唯有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者,他所面对的——如果他真的能面对的话——是他自己。人格探索中主客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此一探索的扑朔迷离;问题的难度不仅止于此。 同存一体的“解谜者”与“谜面”

    ,又绝非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变化、发展(或衰退)的。腿之数量的多少,毕竟是人格演变中可视的、易知的一面;心态之流变,性格气质、品质精神之流变,则是幽而难察的。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动力组织(dynamicorgani-zation)

    ,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人格,从来就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赫拉里都斯有句名言:“没有已成的,一切都在变成中。”年幼时的好奇、多动、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年轻时变成强烈的求知欲与功名心,到了壮年,或许就变成

 26

    摘下你的面具12

    一种对于他人的攻击性与对于自己的保守性,到了老年,甚至发展成暮年通病:固执、悭吝、保守。 时光流逝、年龄增加,会导致个体人格的变化;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