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大德米特里与父亲费道尔同时爱上了城里姿色惊人的艺妓格鲁申卡,经过一番情场较量,儿子打败了父亲,德米特里决定带情人私奔。 德米特里出走时,误伤了家中的老仆人;也正是在这一时刻,费道尔被人杀了。 于是,德米特里被当作弑父的罪犯交付审判,并被判流放二十年。 作品告诉读者,儿子是无辜的,父亲却是罪有应得:费道尔贪财好色,放荡不羁,卑鄙无耻。 他结过两次婚,先后断送了两个妻子的性命。 他灭绝人性地奸污了流浪街头的一个女白痴,生下私生子斯米尔加科夫。 而杀死他的真正的凶手就是他的私生子。早在十九世纪,精神分析的先驱之一尼采,就直言不讳地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曾经教导过他的唯一的心理学家。尼采的这段话给弗洛伊德以很大的启示。 一九二六年,弗洛伊德写了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弑父者》,分析这部长篇小说。 他认为,与《俄狄浦斯王》和《哈姆莱特》一样,《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是一部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最典型最优秀的作品。 作为一位爱好文学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非常钦佩作者的才华,小说对灾难性事件和戏剧性冲突的出色叙述,对人物反常心理和人格分裂的传神写照,对人类肉体与精神之痛苦的生动表现,使弗洛伊德为之倾倒。 他尽管分析了作
190
爱洛斯——美之根柢581
品的“弑父情结”
,并得出了心理学的结论,可他又坦率地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天才,“在天才面前,分析也只好缴械投降了。”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批评家们,对《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更深刻的分析。 他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亲”的仇恨,实际上是对沙皇的仇恨,是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痛恨。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的父权统治,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君权统治的翻版。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有“三钢五常”
,家庭里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说到底是要维系整个社会的“君为臣纲”。一个痛恨专制统治的人,必定要痛恨这“三纲”。因此,对父亲的仇视,既是一种无意识愿望,一种源于动儿性欲的爱洛斯冲动;但换一个视角看,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有着后天因素的社会思想。 尤其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作家,他的“仇父”与“仇视君权”是统一的。在后弗洛伊德的这种艺术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心理学视角与社会学视角的结合,看到了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们对弗洛伊德主义的修正与改造,看到了弗洛伊德的“病玫瑰”已经有了别一种魅力。在二十世纪山头林立的艺术批评学派中,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有不衰的生命力,与一代接一代的后弗洛伊德理论家们对“病玫瑰”的改良与浇灌是分不开的。回头看,忘不了神秘的“病玫瑰”
,忘不了作为“艺术批评家”的弗洛伊德。
191
68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4沉默的羔羊A弗洛伊德主义对艺术的影响和介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仅就艺术体裁而论,弗洛伊德主义就分别介入了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电影等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 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全面地讨论弗洛伊德主义与各门艺术种类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只谈谈电影,谈谈银幕上的爱洛斯。说来有趣,二十世纪初,当精神分析成为一种国际性学术述动,当爱洛斯话题弥漫于各个领域时,美国好莱坞的老板们,也不甘寂寞地赶来凑热闹。 当时的电影巨头,好莱坞制片人塞缪尔。 戈尔德温,开出十万美元的底价,请弗洛伊德“上山”
到好莱坞帮助把历史上的伟大爱情故事拍成电影。“遗憾”的是,弗洛伊德医生不想赚这笔钱,戈尔德温的计划因此落空。弗洛伊德不肯光顾好莱坞,并不妨碍弗洛伊德的“爱洛斯”走上银幕。 正像小说中对“意识流”的表现、对变态心理和分裂人格的揭示越来越多,银幕上也越来越频繁地演绎心理分析学说的那一套逻辑和术语。 当然,电影有自己的独特话语,有“蒙太奇”
,有“推、拉、摇、切”
,有“大制作、大场面、大动作”
,但这一切,在精神分析流派的影片中,都成了演绎“爱洛斯”流变的艺术手段。有一部很著名的美国影片《爱德华大夫》,成功地运用了
192
爱洛斯——美之根柢781
弗洛伊德关于“心理防御机制”
的理论来描写人物的心理、行为和命运。 影片写了一个精神病人的自杀,并调动电影手段来分析他之所以自杀的心理根源。 我们在《柳暗花明》那一章里介绍了“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内向投射”。所谓“内向投射”
,是指将本来指向外界的攻击性冲动,转而指向自身,从而导致令他人也令自己无法理解的自残、自虐乃至自杀。《爱德华大夫》中的自杀者,陷于自我与超我、本我的严重冲突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内向投射”已不属于正常的消释焦虑的手段,而衍为病理性症状,因而,他的自杀便是不可避免的了。本世纪以来,受沸洛伊德主义影响或者与弗洛伊德主义有关的影片,不胜枚举。 我们想着重分析近年推出的一部《沉默的羔羊》。
这部美国影片获得一九九四年的奥斯卡金像奖。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精神病医生比利博士和年青的女警官史嘉丽。 影片开始时,史嘉丽还是一位正在安全部门实习的警官学校的学员。 上司给她一个十分棘手的任务:为了解一桩连环杀人案的线索而去同比利博士交谈。这位比利博士本来是弗洛伊德博士的同行,开一个私人诊所,专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 谁料到,在日复一日的“谈疗法”和“自由联想”中,比利博士走火入魔了:先是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爱得太深之后又转化为仇恨,仇恨到极致则开始动口吃女病人。于是,这位吃人恶魔被关进了监狱,不是一般的监狱,而是一个大铁笼子。 这位铁笼子里的吃人狂,又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才,他对犯罪心理的知微见著,他
193
8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对复杂案件的明察秋毫,没有哪一个职业侦探和警官能和他相比。史嘉丽要向比利博士了解的是一桩非常恐怖非常残忍的案子,凶手专门残杀年青女性,杀死后还要剥皮。 这位凶手曾经是比利的病人,因此,史嘉丽开门见山地要求比利提供关于凶手的线索。 面对年青的女警官,比利博士对史嘉丽本人的兴趣,远远地胜过对那桩案子的兴趣。 比利以他的精神分析学家的职业性目光,一眼就看出史嘉丽正在受潜意识的折磨,而且这种潜意识是来自童年的经历。 铁笼子里的吃人恶魔,把前来讯问他的女警官当作了他的病人,并开始对她进行精神分析。史嘉丽当然不愿意向比利提供关于她童年的任何经历,但为了完成任务,她不得不回答比利的问题。 刚开始还只是想敷衍一下,可是,精明的比利知道她说的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更知道如何诱导出对方的真话。 史嘉丽的童年经历终于一览无余地袒露于比利面前。原来,史嘉丽七岁那年,被寄养在一个偏远而荒寂的农场里,农场的主人养着一群小羊羔。 每到深夜,小羊羔便发出哀惋而凄凉的叫声,这叫声在史嘉丽幼小的心灵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惧,她实在承受不了这恐惧,便悄悄地打开了羊圈的栅栏,放出了羊羔,她自己也跟着可怜的羊羔,向荒凉的旷野跑去。这事惊动了主人,恼怒的主人狠狠地训斥了小史嘉丽。 从那以后,羊羔的悲鸣潜入了史嘉丽的意识深处,驱逐不出,排遣不掉。按照比利的分析,史嘉丽潜意识中的羊羔本来是沉默的;是她正在调查的这件残杀无辜女性的连环杀人案,打破了羊
194
爱洛斯——美之根柢981
羔的沉默,唤起了羊羔的悲鸣,使得她重新回到童年的恐惧之中。 比利博士断言:这个案子不破,羊羔的悲鸣便不会停止,本我的折磨便不会结束,她的灵魂便得不到安宁。尽管作为职业的警官,史嘉丽厌恶比利;然而,她不得不承认,比利对她精神分析是正确的、真实的。 后来,几经周折,几经艰险,史嘉丽终于破了那个案子,并捉住了杀人凶手。 而比利靠着他的犯罪“天才”
,逃出了铁笼,逃到了遥远的非洲。 影片的结尾,比利从非洲给史嘉丽打来电话,祝贺她破案成功,并问她心中的羔羊是不是已经沉默。 史嘉丽无言以对。这部影片颇有象征意味。与其说它是一部心理恐怖片,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关于“爱洛斯人格结构”的寓言。 铁笼子里的比利象征狂暴的毫无理性的本我;而比利的用“口”吃人,显然是用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他的“口腔需求”。须知,在弗洛伊德的词典中,“本我”就等于“吃人猛兽”。史嘉丽的那位代表法律与正义的上司,是超我的象征。 而史嘉丽本人则代表着自我:她四面受敌,既要对付她自己的本我,那羔羊的悲鸣,还要去征服铁笼子的本我,那个吃人恶魔;既要无条件地执行超我的命令,又不得不在严厉的超我与恐怖的本我之间周旋,还得冲破外部世界(包括人的社会)的种种制约与束缚,努力完成她的使命。 史嘉丽成功了。 她打败了本我,她完成了超我的使命,她还使得她的自我与人格得到了升华。影片的象征的意味并未到此结束。 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影片为什么要把一位职业的精神病医生,一位天才的
195
09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精神分析专家写成一个吃人恶魔,并把他关在铁笼子里?这究竟是对精神分析学家的偏见乃至恐惧,还是对这种“偏见或恐惧”本身的嘲讽?我们认为,“铁笼子里的精神分析学家”这一银幕形象,真实地表现了影片编导者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矛盾心理。 无论是对于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人,精神分析学说都是不可少的,这正好像人类不能没有医生;但是,精神分析学说一旦被强调到极端的地位,尤其是这一学说的无意识理论一旦被普泛化被极端化,那么,这种已遭“异化”
的学说,对人的心理健康,对人类的正常心理生活,便会带来伤害。 ——在这里,我们看到影片编导者自身的人格冲突和心理焦虑。不管怎么说,没有弗洛伊德主义,就不可能有《沉默的羔羊》,就不可能有银幕上的爱洛斯。对于艺术而言,“羔羊”不会沉默,“爱洛斯”不会沉默。
196
打开柜门dakaiguimen
我的命运似乎注定要发现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
——弗洛伊德语,引自钟斯《弗洛伊德评传》
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心理学”是文化人的事,是远离他们日常生活的学问。 即便对文化人,提到“心理学”
,恐怕更多地是想到那些繁琐的实验,令人头疼的统计数字,让人费解的专有名词……心理学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也有了
197
29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数不清的理论流派,但真正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紧密联系,并且能对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