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的上衣口袋里,还揣着一本薄薄的希腊原文的《俄狄浦斯王》。
幕启,只见舞台上,忒拜城的祭司,率领一群儿童聚集在俄狄浦斯王宫前的祭坛边。 俄狄浦斯王出场,他关切地问那位祭司,为何要领着孩子坐在这儿哀求。 祭司便开始讲述忒拜城正在遭受的可怕灾难:庄稼在田里枯死,瘟疫在牲口群中肆虐,母亲们患了不育症,刚出生的孩子在大街上死去。俄狄浦斯告诉祭司:他已经派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兄弟克瑞翁到特尔斐神殿,去向阿波罗请教拯救忒拜城的办法。俄狄浦斯话音未落,克瑞翁回来了。 他从阿波罗那儿带回来的,不是“方法”
,而是“判决”
:酿成忒拜城空前大灾难的,是一起谋杀罪。于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在弗洛伊德夫妇和布洛尔夫妇的眼前,倒叙式地展开。早在俄狄浦斯出世之前,先知先觉的祭司便告诉忒拜城的国王和他的妻子伊俄卡斯忒:如果他们生个儿子,这儿子将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为妻。 伊俄卡斯忒生下俄狄浦斯后,为逃脱厄运,她决定将婴儿弄死。 她把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命令牧羊人捆住婴儿的双脚,然后丢
99
4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弃到树林中,让他饿死。牧羊人没有从命。 他动了恻隐之心,将俄狄浦斯送给远方科林斯国王的一个仆人,这位仆人又将俄狄浦斯交给自己的国王。 科林斯国王收养了这可怜的婴儿,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俄狄浦斯长大成人,从神谕那里得知关于他的可怕的命运。 他当然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就是他的亲生父母,他生怕犯下大逆不道的罪恶,便慌忙逃离科林斯。 逃亡途中,俄狄浦斯受到一伙路人的凌辱,头上还挨了一个老头儿的一记闷棒。一怒之下,年轻气盛的俄狄浦斯把那老头儿给杀了。可怜的俄狄浦斯做梦也不会想到,被他杀死的老头,正是他的亲生父亲——忒拜国王。接下来的剧情便是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城,然后因功受赏,做了忒拜的国王,并娶了他并不认识的皇后伊俄卡斯忒为妻。已经“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仍然蒙在鼓里。 科林斯的信使带来“坏”消息:科林斯国王已寿终正寝。 俄狄浦斯暗暗高兴:他的“父亲”已死,他再不可能“杀父”
,预言中的灾难已消除了一半。然而,俄狄浦斯依旧忧心忡忡。 他问伊俄卡斯忒:
但是难道我不害怕玷污我母亲的床榻吗?伊俄卡斯忒回答说:你不用害怕玷污你母亲的婚姻,在此之前,在神谕里,也在梦中,
100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59
已经有许多人娶过他们的母亲。然而那些对此不以为意的人,反而生活得安乐自得。
科林斯来的信使供认,他就是当年把襁褓中的俄狄浦斯带到科林斯去的那个仆人。 俄狄浦斯决心找到那位忒拜的牧羊人,弄清事情真相。 伊俄卡斯忒惊叫起来:
我求求你——别追根究底——我求求你了,如果你对自己的生命还有所顾惜的话。 我自己的痛苦已经够了。
但俄狄浦斯固执己见,下令将当年的牧羊人带进王宫。这时,伊俄卡斯忒又喊道:
啊,俄狄浦斯,愿上天保佑你!
愿上天不让你知道你是谁!……
啊,俄狄浦斯,不幸的俄狄浦斯!
我只有这句话对你说,从此再没有别的话可说了。
伊俄卡斯忒悲痛欲绝地冲进了王宫。老牧人被带来了,真相于是大白:俄狄浦斯不是别人,正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的孩子。 绝望的俄狄浦斯,责骂老牧人不该将他从死亡中救出:
因为那样,我就不至于成为杀父的凶手,
101
6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不至于成为我母亲的丈夫了。但如今我是天神所弃绝的人,是不清洁的母亲的儿子,和我的父亲在我母亲身上共同播种繁衍后代…………
啊,婚姻,婚姻!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寡廉鲜耻的事。
伊俄卡斯忒自缢身亡。 俄狄浦斯割断绳索,放下她的尸体,扯下别在她睡衣上的两枚金胸针,抓起来把自己的双眼刺瞎了。 他的两个女儿,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搀着她们的双目失明、身无分文的父亲,在世界上到处流浪,以求忏悔。维也纳老霍夫堡剧场的帷幕徐徐落下。 弗洛伊德夫妇和布洛尔夫妇仍坐在原处喘着粗气。 他们被台上的悲剧深深地打动了。穿过秋夜温柔的街道,两对夫妇来到一家咖啡馆。西格蒙德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俄狄浦斯王》,轻声地把希腊文翻成德语。布洛尔已经开始大口吃起梅子酱馅饼,西格蒙德却仍然停留在那场悲剧中,他问布洛尔:“看完戏之后,你是不是觉得伊俄卡斯忒一直都知道她嫁的是自己儿子?”
“不可能,”
布洛尔回答,“她以为俄狄浦斯早就死在树林里了。”
“可是——”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伊俄卡斯忒要阻止俄狄浦斯寻找牧羊人?为什么她说“有人已经
102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79
在神谕里娶过她们的母亲?“
为什么在老牧羊人认出俄狄浦斯之前,伊俄卡斯忒已经上吊自杀?为什么……
知夫莫如妻。 玛莎打断了西格蒙德的“为什么”
,她说她明白了西格的意思,西格是想说:即使伊俄卡斯忒事先明白真相,她也要千方百计地隐瞒他俩的关系。弗洛伊德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伊俄卡斯忒在无意识中是知道俄狄浦斯的身份的。 这里有一个旁证:瞎眼先知曾对俄狄浦斯说过这样的话——
我说你是在无意识中和你最亲近的人可耻地住在一起,却看不见自己的灾难。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不朽的,她能给世世代代的接受者以神灵般的启示。 一部文学巨著,就是一个神谕!从《俄狄浦斯王》中,弗洛伊德不仅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而且发现了人类人格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幼儿爱洛斯走出元点之时,就是其俄狄浦斯情结展开之时。 俄狄浦斯情结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个体在人格的早期发展中,都能隐隐约约地体味这种力量的压迫,每一位观众都在胡思乱想中充当过俄狄浦斯。 男孩恋母、女孩恋父是具有普遍性的,产生这种念头后再压抑下去也是很正常的——这也就是爱洛斯人格发展的第二时期的基本特征。多少年后,西格蒙德还记得那个不平静的秋夜,还记得双目失明的俄狄浦斯在他的两位女儿的搀扶下,沿途行乞的
103
8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凄凉情景,还记得俄狄浦斯那震撼人心的悲泣号:
我宁愿不来这世间犯下杀父娶母的罪滔天……
如真有比不幸更甚的不幸那就是俄狄浦斯的多舛之命。
儿童的恋父(或恋母)是不可避免的。 在元点时期,幼儿爱洛斯的对象是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口腔、肛门或生殖器)。从四五岁起,爱洛斯贯注开始转向外界对象。 对于儿童来说,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当然是他们的父母。 当幼儿躺在母亲的怀抱吸吮乳汁,或者得到母亲温柔体贴的爱抚与搂抱,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这已经具有“对象性”性满足的性质,母亲因之而成为男孩子的第一个性爱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男孩特别偏爱母亲,总想独占母亲的爱,同时对别人分享母亲的爱则感到忌恨。 忌恨的对象自然是自己的父亲。 儿童发现,父亲的存在,是对自己性爱满足的干扰。 于是,每当父亲向母亲示以温情,小男孩则会嫉愤;每当父亲单独外出,小男孩便会很开心。 弗洛伊德概括性地指出:
对父亲的态度充满矛盾冲突和对母亲专一的充满深情的对象关系,在一个男孩身上构成了简单明确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104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99
与俄狄浦斯情结“配对”
的,是“爱列屈拉情结”
(electracomplex)。后者来自古希腊传说。 有一位公主,恨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与其情人共谋,杀死了公主的父亲。 公主决心替父亲报仇,于是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 这位公主就叫爱列屈拉。恋母忌父或恋父嫌母,在儿童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并占据主要地位,支配着人格的生成和发展。 不仅仅是在人格发展的第二时期,甚至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在人类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可以看见俄狄浦斯情结或爱列屈拉情结的影响。这些“情结”表明,在儿童身上,存在着对异性双亲的依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忌恨。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也认为,有时在儿童身上也会出现与此相反的心理趋向,即爱洛斯贯注于同性双亲,而疏远或忌恨异性双亲,这叫颠倒了的俄狄浦斯情结。我们的理解是: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双重性——肯定性与否定性。 在儿童的人格构成中,可能呈现出“双性倾向”
:一个男孩的爱洛斯指向,不仅仅是对父亲的耿耿于怀与对母亲的一往情深,还有可能恰恰相反。 当然,一个女孩的爱洛斯指向也可能是如此复杂。这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如何对付,如何解决——此事至关重大。 儿童总要长大成人,他的心态是健康地还是病态地发展,他的人格是被滋养还是被扭曲,他长大后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强者还是精神病缠身的老病号——这一切都与他在儿童时期如何应付俄狄浦斯情结有关。
105
0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因此,为了使儿童尽快适应环境,为了使他成人后不致于与环境格格不入,有必要解决好俄狄浦斯情结问题。 正当解决的标志,就是儿童放弃过去对异性双亲的依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嫉愤。 为了补偿由“放弃”而导致的心理缺失,早已存在的与父母的“认同机制”
(identification)便大大得到加强。 这也意味着超我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当个体觉得要向“俄狄浦斯情结”说一声“再见”时,他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人格发展的第三时期:青春徘徊。弗洛伊德非常看重自己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俄狄浦斯情结”
,就没有“潜意识”
、“本我”
,就没有“爱洛斯人格”
,当然也就没有了弗洛伊德主义。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庞大理论体系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意义与地位是很独特的。 一方面,这一理论核心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形形色色的心理学派彻底地区分开来,并因而在弗洛伊德主义的旗帜上标出了引人注目的、独具特色的象征性符号。 另一方面,这一基本理论却在精神分析学派的队伍中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在弗洛伊德之后从事精神分析研究的医学家或理论家们,因其对“俄狄浦斯情结”
的意见分歧,分成了许多学派,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生前最钟爱的弟子荣格和阿德勒。详细而深入地评说“俄狄浦斯情结”的是是非非,非本书篇幅所能胜任,而且与本书主旨亦无密切关系。 就“爱洛斯人格”这一特定范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