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智慧-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大都是香港人和台湾人,现在纷纷感觉新老板的“全面本地化”,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道“逐客令”。
那些日子,公司人心惶惶,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味道不对,其中一位对朋友说:“听到‘本地化’,起一身鸡皮疙瘩。”
但吴士宏不仅没有“鸡皮疙瘩”,而且大刀阔斧。“外籍人”越来越少,“自己人”越来越多,以至她终于觉得可以在“八仙别墅”来一次聚会了。当一个机构气氛异常的时候,就连谁去谁家吃饭也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有可能成为“划线站队”的标志。当日有缘参与这次“八仙别墅”聚会的共约20人,根据一位在场者的回忆:都是吴在感情上亲近的人。席间大家纷纷举杯,吴对众人说,我来之后,各位都得到提升啦。
外籍经理纷纷离开,周围越来越多的面孔让吴看了宽心。但还有一些东西不顺眼:上班没个钟点,不拘礼仪,一点不懂人情世故,只知道趴在电脑前,电脑旁边堆着零食。最难忍受的是微软员工的衣服乱七八糟,脚411穿拖鞋,蓬头垢面,这哪里像个正经的外企呢?有一个时期,她在公司的高层管理会议上总是提出上班打卡的问题,还有穿西装的问题。如前所述,微软的人穿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穿西装的。他们可以加班,只要高兴,连续几天不睡觉也行,但就是不肯遵循一个一成不变的作息时间。现在,这一切都要改变。
这些事情看来都是细枝末节,与公司重大决策无涉,但是吴很认真。事实上,她允许部下当面叫她“朱莉特”,而不是“吴总”,表明她已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微软文化,但她仍在试图改变微软文化中那些她不喜欢的东西。改变公司的无拘无束之风,装上一副“正经模样”,正是把“微软中国”变成“中国微软”的重要环节。如果她真是这样认为,那可就糟了。因为,就算是她最信任的人,也对她的这一套不以为然。倘若是在国际商用机器那样的公司,就算你现在不准员工们西服革履,恐怕都做不到。但微软不同,这里全都是一些自由自在惯了的年轻人,要他们把自己包在西装里,用领带拴了脖子,按时上下班,他们不仅不会接受,而且还会在背地里当作笑料。那些天,希格玛大厦就有人说了一句话:“在吴总的412英明领导下,微软的标志都快变成蓝色的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标志是蓝色的,所以有”蓝色巨人“之称)。”又有人质问:“说微软是大孩子玩游戏。可是为什么3万多个大孩子玩出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吴总不管这些,她一意孤行。但在经过了一次偶然的小事之后,她也许会意识到,她的“本地化”方针,出现了失败的征兆。那一天,她走进希格玛大厦一楼大厅,看到一位下属居然还是穿着一条牛仔裤,当场喝问:“你怎么啦?”然后指着旁边的人说,“你应该穿他那样的裤子。”可是大家低头一看,那人腿上也是一条牛仔裤。
更大的失败还是销售业绩不能振作。那一年吴士宏没有完成原定的销售指标。“她很努力,但收效甚微。我觉得她说的许多事情都没有实现,”一位微软员工这样说,“这在微软高层管理人员是不行的。”吴在她的书里,对于很多小事都能条分缕析,不厌其烦。但对这件不算小的事可就有点含糊,一会儿说“下滑到谷底”,一会儿说“开始回升”,一会儿又说“显示负数”。不论是什么解释,都不能证明是成功的。不过,公平地说,吴的销售不振,实在也是因为她的运气不佳,不是遇上特大洪413水,就是遇上“北约轰炸”,还有一些知情者不便启齿、外人又不能深悉的缘由。有经验的外籍人员大都抱着不合作的态度,他们甚至在吴上任前夕拚命向代理商送货,让前任老板完成了最后一年的销售额。等到吴上任之后,代理商的仓库里面已经装满了积压货物,不卖完就不肯进货,新年度的销售额自然无从递增。这样看来,我们不能将销售下降简单归咎于吴士宏一个人。但追究背后的原因,又是因为她的“本地化”操之过急,以致员工疑虑重重,不能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其情形有如尚笑莉的抱怨:“过去,微软从来没有为人事纠纷而烦恼,不会为怎样面对老板而烦恼,只会为产品卖不出去而烦恼,为课题做得那么烂而烦恼,为自己没有更聪明而烦恼。
现在,这是怎么啦?“到了1999年夏季,就连吴士宏也不能抑制内心的烦恼了。无论她后来怎样陈述自己的辞职理由,有一点大概是可以肯定的,她已意识到她的”本地化“根本无法做到,就像她自己说的,”至无法调和时,我只有以辞职拒绝。“实际上,失败在更早的时候已露端倪。当日她的属414下中纷纷离去者并不独为外籍员工,而且也有很多人正是”本地化“的中坚力量,其中有四个人--陈蕾、尚笑莉、王瑾和夏鹏,顺着楼道下到第五层,到研究院来就职了。吴士宏昔日的这些下属中,说起来没有一个人是反对外企”本地化“的,可是他们又全都不能赞成吴的一些办法。其中一个说:”她操之过急,铸成大错。“
这话好像是在感叹两败俱伤。在吴的“本地化”的进程中,她本人固然落败,微软又何尝成功?然则还有一件事情不能不重新提起。我们此前曾经说到,比尔.盖茨所谓“正反馈理论”,在人才的方面正在出现新例证,也即聪明人喜欢和聪明人呆在一起。现在,在那么多聪明人纷纷离开聪明的吴士宏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理论的实现并非是无条件的。
1999年7月,微软轻描淡写地宣布了吴的辞职,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希望大事化小。然则吴士宏却正好相反,她要说的话很多。投向微软的众“矢”之中,又加了一个《逆风飞》。封面以蔚蓝底色烘托,吴士宏端坐正中,衣着华丽,仪态安详,一群被虚化的男人环绕在她身后,415就像众星捧月,又像众叛亲离。著者“吴士宏”三字为鲜红颜色,字号之大,也许开创了出版界的一个纪录。
书的发行收到奇效,将她的一次失败经历变做成功之举。
版权页注明印数为9万册,据说实际印数更多,很快便闹得满城风雨。她的名字和她的格言在全中国的报纸上频频出现,她的微笑和她的声音也在电视节目里亮相。可是微软一言不发,摆出一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样子,让喜欢看热闹的人有些失望。人们并不知道,微软中国公司的员工全都接到老板指示:不得对吴士宏发表攻击性的言论。
这场风波的中心--北京知春路上的希格玛大厦,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李开复始终置身事外,现在看到满世界这么热闹,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话:“闹到这个地步,我真搞不懂。”如果没有限制,人的智慧是无止境的李开复毕竟是个美国人,不能了解那些五花八门的“中国特色”。但他是个科学家,又是院长,对于自己应416该做的事情无论钜细都能洞悉无遗。1999年的7月、8月和9月,直到10月前半个月,他的脑子里面都在想着一件事:向比尔.盖茨直接汇报他在北京的工作。
李开复虽然来到微软公司还不到一年,但他早就知道:“在微软,能向比尔.盖茨直接做汇报被看作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美国出版的各种关于微软的读物上,“向比尔汇报”成为最引人入胜的章节之一。那间幽暗、典雅,让一张古铜色大桌子挤满了的董事厅,是微软员工证明自己能力的最佳场合,也是无数人晋升的阶梯。当然,在微软公司的3万多职工中间,还有另外一问一答也相当普及:“你最怕什么?”
“比尔叫我去开会。”
从人的本性上来说,当你面对一个“世界首富”的时候,心里有些不太自在也属难免之事。但微软员工在这种时刻的紧张和神经质,更由于比尔.盖茨几乎了解所有技术细节,并且能够极为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穷追不舍。一旦他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就会抑制不住地跳起来,咆哮如雷。当他知道员工在这种情况下的恐417惧和担忧时,有意轻描淡写地说:“我可以理解,员工第一次碰到我,或者其他高层管理者,会感觉紧张,我自己可能也会这样。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过去,所有的人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面前的问题上。”依照微软的既成制度,产品小组的工作,须经由四级经理方能抵达公司“御前会议”,惟有4家研究院,能够通过副总裁里克.雷斯特直接向比尔.盖茨汇报。所以李开复说:“这在整个公司中独一无二。”亦可证明比尔.盖茨对于科研青睐有加。不过,在微软每年展开的数以百计的研究项目中,比尔.盖茨通常只考察其中8…10个,而且总是在项目开展两年以后,直到有突破性进展的时候才会给予关注,所以,真正用在研究院上的时间,乃是真正的“贵精不贵多”。他大约每年听取3次关于研究院的汇报,每次两个小时。美国研究院因为拥有最大规模--近400人,以及最老资格--8年历史,所以每次都能占有其中大部分时间,剩下的时间,则由北京、剑桥和硅谷的三个研究院分享。究竟谁能得到机会,完全由里克.雷斯特根据工作展开的情况来确定。
1999年的6月,里克.雷斯特来到北京参加“21世418纪的计算”大会,看到研究院的一些出乎意料的成果,就对李开复说,他原本希望把研究院向比尔.盖茨的第一次汇报,安排在2000年2月,因为他料想直到那个时候才能有一些值得报告的事情,但现在,他要将汇报的时间提前到1999年10月了。
可以想像,在这样一种情形中,研究院既无暇关心“科索沃硝烟”,更不会在吴士宏的“逆风”还是“顺风”
上花功夫。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所有研究项目的节奏。
这时,研究项目已全面展开,主要线索也清晰起来,大致有二:张亚勤小组、张宏江小组和沈向洋小组,集中在网络多媒体领域;李开复小组、王坚小组和黄昌宁小组,集中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
李开复的想法是,要在3个月中拿出可以让比尔.盖茨看得见的成果。在一番仔细权衡之后,他觉得那些多媒体项目虽然“最酷”,但难度更大,也需要更长时间方能见效,相形之下,中文的拼音输入和语音系统最有希望在短时间里取得突破。
语音识别的研究节奏加快了。李开复原来拿大部分419时间去和方方面面打交道,真正用来研究的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现在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强迫自己至少将四分之一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看来,仅仅依靠邸烁和陈正不足以应付这样的局面,他们的根基毕竟太浅,前进到一个高度就难能继续,有时候还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以目前情形论,就算他能够容忍错误,也不能容忍延误时间。幸而这个夏天希格玛大厦人气冲天,新人不断。
李明镜在7月间终于了结前缘,把自己发明的全部“汉王技术”留在“汉王”,只身来到希格玛大厦。对于李开复来说,这已足够,他要的是这个脑袋而不是别的什么。
高剑峰也来了,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然后进来的是黄超--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和周健来--中科院声学所博士。最后是张益肇,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张益肇这个人,有着与李开复大致同样的经历。出生在台湾,自幼赴美读书,又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