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42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42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断除自性一切本来没有的,哪有断不掉的?要断,先要觉悟、要明了。求觉悟,求明了,那就得好好的跟佛学。
  佛在哪里?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在的地方。所以学佛的同学不能一天离开经教,一天离开经教,你肯定又归到烦恼习气那边去了,烦恼习气的果报是轮回、是六道。换句话说,你不能超越六道,你就回归六道。因此真正学佛,念念要觉悟,不能不觉悟;时时要回头,不能不回头。要懂得修随喜,随喜对自己的福慧增长就快速,而且自己跟一切众生结了善缘,结了法缘。我们常讲法缘殊胜,随喜就结法缘了。所以障碍别人实际上是障碍自己,把自己的善缘、法缘断掉了,自己的道心退转了,自己的烦恼现前了,业报现前了,亏吃大了!所以普贤这十个项目,随喜列在其中,真有道理在。能随喜你才真正能够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最殊胜的无过於弘法利生。
  所以,下面接著「请转法轮」。请转法轮是什么意思?转法轮我在此地不必细说了,细说要耽误很长的时间,简单的讲转法轮就是教学,就是推动现在所说的多元文化的教育。我们礼请有德行、有修养、有学问的这些善知识,请他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他来讲什么经典,来讲多长的时间,这里头有时节因缘。我们从外国请来的法师,多半都要受签证的限制,佛弟子最重要的是遵守国家的法律规章,到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一定要遵守那个地区国家的法令规章;它规定我们三个月,我们在那里活动就不可以超过三个月。大概请法师讲经都有期限的,这政府都批准的,他不是观光旅游的,观光旅游他不能在此地从事於活动。这是教学、是活动,一定得到政府的批准。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政府批准四个月,所以我们这一部经就讲四个月要圆满。实际上那个时候四个月没有讲完,好像只讲了三分之一。后面呢?后面明年我们再续讲,这个可以。我也跟诸位同学报告过,在美国、在加拿大这些地区文化背景跟东方不一样,他们的长假只有五天,所以到美国讲经时间五天。我们去一次大概要走好几个城市,每一个城市五天,这样去走一趟三个月。三个月可以走六、七个城市,那是不能天天讲。
  现在我们讲经的方式改变了,在摄影棚里面讲,不受听众时间的限制了,在摄影棚里面录相,我们做光碟流通,提供给卫星电视,同时有网路播出。前两个星期,美国那边的同修给我一封传真信,希望今年能够到美国去讲一个月。讲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希望我在洛杉矶能讲一个月,他们租摄影棚,一天也是四个小时,希望我在那边讲一个月,我说行。《华严经》大家晓得,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七处九会,不是在一个地点,七个地点,九次法会。李长者在《合论》里面,他跟清凉讲的不一样,他说《华严经》是世尊十处十会讲的,这些我们不需要争论。总而言之一句话,释迦牟尼佛是随缘所说法,并没有固定在一个地方。只要条件具足,佛法里面讲因缘具足。
  在美国这些大城市,你们真的把摄影棚能够租借下来,每天我们使用四个小时,我们去讲一个月未尝不可。那我去就不能一个人去,一个人去不行,我这个摄影里头还有一个班底,我们这个班底的人统统要去。好在我们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个团体那么大,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没有,我想我们这个团顶多不会超过十个人。这个风气一开之后,可能其他各个地区有很多都要用这个方法,可以,这是我们可以答应的。只要我们每天四小时讲经不中断,在哪里讲都行。将来把各个地方所讲的整合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提供给各个地方同学,做为我们共同学习的参考资料,这是「请转法轮」。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晓得怎样一个作法。但是正法要能够久住世间,这比什么都重要。久住世间,你就要想到培养弘法人才,培养弘法人才这是「请佛住世」。发心弘护佛法的那就是佛,谁发这个心,这个人就是佛。我们要请他住世,请他护持正法,请他成就弘护的人才,这个功德利益是最大最大的。这桩事情一定要全心全力投注,兼差决定办不好。这个事情不能兼差,全心全力去做。像韩馆长、像李木源居士都是全心全力在做,把这个工作看作自己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事业,他才能做得好。
  什么人来做最适当?讲经的法师。先是我们请他来讲经说法,他对於经教真正通达无碍,德行学问都成就了,先是到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教化到一个时期之后,要培养底下一代,带底下一代;等於说他从教学退下来做护法,这就对了。就像学校的校长、教务长、训导长,他们从前是教授,老教授,他样样都懂,样样都通,他不外行。到他年岁长了,底下学生慢慢都带起来了,他来做事务上的工作,做行政工作,护法!所以护法实实在在讲比弘法高得多,弘法是教员,护法是校长,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
  往年(咱们三十年)韩馆长是校长,我们是当教员。现在她走了,换我们当校长,我要来做护法的工作。弘法,你们现在也行了,慢慢都带起来了。现在我还兼一点职,再过几年希望你们都能起来,我不要兼职了,我专门做行政工作,专门做护持的工作,这就对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四卷)  200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4
  诸位同学,我们还得要看偈颂的第七首: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菩萨大愿,总说十条。实际上,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十条,前面七条是愿,确实是普贤菩萨的大愿,后面三条是回向。回向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回向三处,所以它有三条:第一个是回向菩提,第二是回向众生,第三是回向实际。所以在这十愿里面,第八愿是「常随佛学」,第九愿「恒顺众生」,最后一愿「普皆回向」,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三愿的义趣。
  为什么要回向?实在说,六道凡夫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随顺烦恼习气,这个心量真的是愈来愈小,甚至於小到连自己都不能够包容。你听到我这个话也许怀疑:心量再小,难道连自己都不能包容吗?真的,我们常常在资讯里面看到有人自杀,年龄不等,还有什么?小学生自杀了。自杀是连自己都不能包容,连自己,他能包容自己,他何必去自杀?心量小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成就可言?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原本的心量跟佛无二无别,无一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今天搞到这种地步,所以佛教我们回向的修学方法,无非是把心量拓开,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本有。小心量本来没有,本来的心量是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
  后面三条,第一个是「常随佛学」,回向菩提,回向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也就是说怎样把我的心量拓开?我们心量这么小,怎么样把这个心量拓开?你学佛,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导同学,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佛陀的教诲,常常跟佛学,你就对了,心量自然就拓开了。随顺佛陀的教诲,跟佛学习,这就是常常听经,常常读诵。「常」是不能间断的,间断就无常,不可以间断的。
  真的,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这一生当中,实在讲是非常非常的短暂。年轻人不知道,没有去想这些问题,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大概到中年以上,五十以后,对这个问题自自然然有相当深刻的体会。像我这个年龄都快到八十了,体会得非常深刻,古人所讲的「人生石火电光」,用这个来形容。电光是闪电,这个大家容易懂,石火不容易懂。在古时候,不要说太久,一个世纪之前,在中国,火柴还没有,用什么取火?我们在澳洲看到土著用钻木取火,但是在中国农村里面,一般用石头打火。用一个小的刀片,专门是打火用的,在石头上磨擦,会有火花爆出来,然后用纸搓成捻子,把它点燃,用这个取火。我小时候住在农村里面,七、八岁的时候,还用这个方法取火。那个火星爆出来,刹那就没有了,石火电光,形容生命的短促,百年光阴真的像石火电光一样。
  聪明人、真正有福报的人,他一定把这个机缘抓住,成就道业,成就学业,时光并不多。世出世间,说到第一究竟真实的利益是什么?是学。孔老夫子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大圣人!这是他一生学习的心得。我们看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在学习,从来不会空过一天,不会空过一个时辰,所以他能成无上道。证得无上菩提了,还是学,学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证得无上菩提,还有什么好学的?学给众生看,这叫教。学不厌,教不倦。实在讲,不但是不厌不倦,学,「不亦悦乎」。这里头有大乐,有真乐,他怎么会厌倦?没这个道理。教,教有乐。《论语》前面两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是学,学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教之乐。自己学成之后,教别人,那个「有朋自远方来」,是学生到这里来求学的,你教他,快乐!「不亦乐乎」。教学之乐通世出世间,都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欢喜,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谁懂得?肯学的人,懂;肯教人的人,懂得。真正肯学肯教,多少总能契入几分境界,这个境界是佛菩萨的境界,是圣贤的境界。
  什么叫学?学是效法。圣贤人,他们是如何存心?如何用心?我们要能够体会,要能够理解。学圣、学贤,大乘经里面讲得很透彻。《般若经》里面,大家都知道,惠能大师从《金刚经》开悟的,就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讲到这一句,他大彻大悟,后面他不要讲了。「应无所住」是佛菩萨的真心,真心离念;「而生其心」是真心的起用。生什么心?生大慈悲心,生正觉心,生清净平等心,生真诚心。对待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这是自自然然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我们应当学。六祖能大师在这一句话里头悟入了,这一悟入,他就学到了,跟释迦如来没有两样。
  释迦如来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就是这样存心的,他就是用这个心。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我们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当中,把这个纲领抓到了。我抓到这个纲领,是第一次在美国讲《大乘无量寿经》的会集本。这个经本经题上讲到修行,就有「清净平等觉」,我从这一句里面明白了;在「清净」上面加个「真诚」,在「正觉」下面加个「慈悲」,就是大乘经论上常讲的无上菩提心。
  为什么前面加真诚?都有来处的。《观无量寿佛经》佛给我们讲菩提心,第一个是至诚心,至诚是菩提心之体;深心、回向发愿心,那是作用。回向发愿心不好懂,《大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