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42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420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啃爸凹?创砹耍獯砹耍鲜洞砦螅谡飧龃砦罄锩婢推鹛安_痴慢,这个喜爱,那个憎恨,那是污染,贪瞋痴慢严重的染污。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把这些迷惑、错误的知见,一切染污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学。修正过来,你就转迷为觉,觉悟了;转邪为正,你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於一切法,你绝对不会再污染,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诸佛菩萨修习的总纲领、总原则。
  这个总的纲领原则落实在教学里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原则、总纲领。这三句从哪里来的?「诸恶莫作」是从转染污为清净来的,「众善奉行」是转邪知见为正知见而来的,「自净其意」是转迷为觉而来的。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纲领原则是他自己修学的成就,从觉正净里面起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与觉正净相应,这叫真实教诲。我们要明了,要觉悟。
  以此功德,『严净诸刹海』。我们几乎天天课诵的时候,最后都会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严净诸刹海」就是庄严佛净土。拿什么庄严?愿以此功德,你有什么功德?这个地方人家是「能於一一刹,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这是功德,他用这个功德来庄严佛净土。我们要不认真的学,拿什么东西来严净刹海?这个太重要了。我们要常常想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菩提相应不相应?菩提就是觉正净,菩提就是断恶修善,自净其意,这个自净其意是福慧双修,这是功德,与性德完全相应。
  由此,你应该明白了,庄严佛净土要不要用这些香花、这些七宝,需不需要用这个?不需要。要不要造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建大道场?不必要。怎么知道不必要?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个经是世尊初成道的时候,二七日中在菩提树下讲的,他在菩提树下入定,定中讲的。他坐在大树下,没有宫殿,没有庭台楼阁,没有。用什么庄严?用觉正净庄严,用断恶修善、自净其意来庄严。经论上教导我们,用孝亲尊师,真诚清净平等的博爱一切众生,用菩萨的六度四摄,用普贤的十大愿王,这个庄严!
  大乘经上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著正报转」。心转过来之后,外面境界统统都跟著转了,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变成了极乐世界,变成了华藏世界。器世界,一切万事万物,皆是众宝所成;住在这个世间一切人物,无一不是圣贤,无一不是诸佛菩萨,这是严净到极处。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说说而已,还是事实真相?谁能见到?有,不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见到了。换句话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功夫到家的人,他见到了。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里面讲到,一旦真正觉悟、明白了,契入境界了,才知道弥陀就是自心,自己的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此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
  实在讲,众生迷悟上有差别,境确确实实随心所现。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这个道理,宇宙法界无量无边,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真心能现。这里面起了种种变化,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怎么回事情?唯识所变。什么叫识?识就是念头,就是佛讲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离开了心想,原来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世界就是极乐,这叫真正严净诸刹海,究竟圆满的严净诸刹海。从哪里严起?从自己的心,心离迷邪染,这一句就圆满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十一首偈: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偈颂一直到下面一首,都是说如来因地上所修的大行,最后两首才讲到果德,修因证果。这首偈非常重要,大乘经上佛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你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要修普贤行。普贤菩萨修的是什么法门?跟诸位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包括的法门是无量无边,就是四弘誓愿里面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我们这部经里头,这部经诸位要知道,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宫殿里面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分量有多大?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如果要是有形相的话,我们这个世间容纳不下。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意思在此地。
  龙树菩萨本来是一个很傲慢的人,自己认为自己的智慧了不起,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这个世界上第一人。大龙菩萨看到了,这个人起了我慢心,把他接引到龙宫里面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看到这个经典,他那个我慢马上就没有了,自己知道自己所学习、所知道的太少了,那跟释迦牟尼佛怎么能比?想想这样的大经,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上众生,没有人能够接受得了,学不完。
  大龙菩萨再跟他介绍,还有简单的本子,中本。中本是什么?大概就是像现在,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比《四库全书》,我们这里有《四库全书》。大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好像是《四库全书》,中本的是什么?中本就像目录提要。诸位在我们图书馆里看到,目录提要精装这么厚的本子有五本,五大册,那是目录提要。龙树菩萨看了一看,还是不行,还是太多了。最后大龙菩萨讲,还有最简单的,下本。下本是什么?目录。多大分量?有十万偈,四十品,他就把这一部分带到这个世间来了。
  所以我们今天读的这个《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目录,提要都谈不上,目录。像我们《四库全书》目录只有一册,目录提要有五册,全书有一千五百册。诸位想想,你能知道一个大概。也像我们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分量可观,《二十五史》有三千多卷,这个书摆起来是一个书架,古人常讲这一部《二十五史》不知道从哪里读起,分量太大了。可是后来有人也是看分量太大,把它重新编写简单的本子,便利大家修学。像现在我们常常能看到的《通鉴辑览》,那比《二十五史》分量就少多了,便於学习。但是分量还是太大,现在精装本也有十几册,初学依旧是不便。古人又替初学编了一部最简单的叫《纲鉴》,这个就简单了。 
  我们今天读的这部《华严经》是《二十五史》里头的《纲鉴》,没有读到原本。所以统统是目录,句句话都是目录。这样你才晓得诸佛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他们对於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的说明,讲得太清楚、太透彻了。孔老夫子想来想去,「不如学也」,有道理。学习圣贤人的教诲,这里头其乐无穷,我们为什么不干?
  普贤大愿真的是为初学,普贤菩萨很慈悲,把无尽的弘愿归纳为十条,我们常讲「十大愿王」。这个十条是总纲领、总原则,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十个原则相应,你就是普贤菩萨,你就是修普贤行的人。凡是修普贤行的,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因修学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分很多等级。像《华严经》上分五十一个等级,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直到五十一年级。五十二年级那就毕业了,五十二年级是如来,就成佛了,菩萨只到五十一个年级。普贤菩萨是几年级的菩萨?五十一年级统统叫普贤菩萨,只要你修普贤行。
  普贤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或者是我们讲条件,那就是心量要大。心量小的人不能修普贤行,要什么心量?跟普贤的心量完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不能包容的,你要有这个条件,那你就有资格修普贤行;你要有不能包容,你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差别就在此地,什么都能够包容。普贤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常常说,真诚,真诚心遍法界虚空界,清净心遍法界虚空界,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头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你就是学普贤十愿,那是属於大乘菩萨,或者是权教菩萨,不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行门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诸佛讲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里面有未来世,未来世的诸佛是什么人?一切众生。我对这个众生不高兴,我瞧不起他,这一条你就做不到,「礼敬诸佛」你就做不到了。这个众生无恶不作,五逆十恶坏事干尽了,你对他有没有礼敬?如果没有礼敬,那你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对他有礼貌,有尊敬。不容易!许多大乘菩萨做不到,普贤菩萨做到。
  为什么?普贤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他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普贤菩萨礼敬,是礼敬他的佛性,不是礼敬他的妄想、他的烦恼、他的行为,不是这个;礼敬他的佛性。正如同中国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普贤菩萨礼敬的是他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他今天所作所为造五逆十恶,那是习性,不是他的本性。谁能懂得这个道理?普贤菩萨懂。换句话说,只要你懂,你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一切畜生道的众生,一切饿鬼道的众生,一切地狱道的众生,那种尊敬的心、尊敬的态度,跟尊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能做到吗?
  这个地方大威光菩萨他做到了。他看到过去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做到『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他做到了。我们果然觉悟了,我肯定你做到了;你还没有做到,那我肯定你对这个不了解,对於事实真相你还是无所知。那怎么办?你学习还不够。换句话说,《华严经》你不懂。你要真的把《华严经》念懂了,念明白了,你的思想观念变了,你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你的诚意遍虚空法界,自自然然的包容,没有一丝毫的勉强。要礼敬!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修行,现在人讲修行有没有功夫,从哪里看?从这些地方看。你对人还有爱这一个,恨那一个,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不是普贤菩萨,你不懂得普贤菩萨的境界。天天念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有什么用?口里虽然念得很熟,意思真的不懂。他如果真懂了,他真做到,欢喜做到。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的是法喜充满,称性的喜乐。只有修普贤行的人他懂,他能够体会。一般人听到,半信半疑,日常生活当中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一生要想成就,难了!
  果然修普贤行,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十大愿王相应。他念佛往生,他生到哪一土?实报庄严土。他不是生同居土,也不是生方便土,他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你要真干!我想干,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你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