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36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63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决定不欺骗人,不会拿这个来吓唬人的,佛讲的全是事实。
  人在这个世间寿命很短促,一口气不来,你到哪里去?千万要记住,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你得要明了,千万不能误会。佛以什么成就自己?以什么帮助众生觉悟?头一个就是形象,第二个才是语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社会大众做出的是什么样的形状?我们仔细去观察,他确确实实是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
  他给我们做的样子,过最简单的生活,穿得暖吃得饱。遮蔽风雨,他没有房屋,树下,找一棵大树底下可以遮蔽风雨,过这样的日子,没有一定的住所。为什么?怕起贪恋。所以他在戒经里头规定的「树下一宿」。在树下住一晚上,不能说这个树很好,我每天都在这个地方,占有了,那你错了,不可以起贪心;第二晚上住,另外找地方,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教什么?决定没有贪恋,没有去选择;选择,就起贪恋的心。
  修清净心,修无分别心,时时刻刻做出这个形象来给我们看,无非是启发我们觉悟。深深去体会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生在这个世间就像鸟兽一样,哪里有缘哪里去,哪有什么固定的?没有。实在讲,鸟兽它也执著,它也有分别。兽,它有挖个洞穴,它天天住在那个洞里;鸟在树上蓄个窝,它每天住在它的窝里头。你看佛教比丘,树下只可以一宿,不能够住两晚,那就是示相什么?觉悟。示相给人看,也示相给这些畜生看,让畜生看了也有觉悟的。所以在这个世间做种种示现、种种言语教学,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而已。教导众生断恶修善这是手段,教导众生转凡成圣那是目标,破迷开悟是枢纽,最重要的。
  我们这学了佛了,受了三皈五戒,或者是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了,这是真正发心要跟佛学了,以佛为师,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学生?佛菩萨承不承认我是他的学生?不能依教奉行,佛菩萨不承认。不承认,你自以为是佛弟子,你是冒充的,你是假的;冒充是犯法的。法师给你皈依证、给你戒牒,那是你用手段骗来的,你不是真正佛弟子。这个在佛门里面有一句很不好听的话,「欺师灭祖」;在中国社会上有一句话叫「背师叛道」,佛门叫欺师灭祖,这个罪过是在阿鼻地狱,比五逆罪还要加一等。有没有人敢做?我们仔细观察,有这个胆量的人还不少!
  我们一定要明了、一定要清楚,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常讲非常幸运遇到正法,遇到净宗,尤其难得遇到《华严》,这真不容易。几百年当中,有谁讲《华严》讲一次?这太希有、太难了!如果不好好的学,不认真的学,你说多可惜!如果还随顺烦恼,还要做破坏佛教形象的事情,那不得了;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诸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对不起现前给你授皈依传戒的法师。这么多个对不起,试问你怎么做人?难了,果报必定自己承当。所以佛福慧圆满,能令一切众生见他的相、闻他的名起尊敬的心,能令魔王外道回心转意护持正法。他的力无畏圆满,所以有这样殊胜的德相。再看底下这一句:
  【具众宝相一一分明。】
  这一句是讲的「贵相」,宝是宝贵,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贵相。我们中国人懂得,叫贵人,贵人他有贵相。相书里面记载的哪一种相是贵相?通常我们一般人大概能够记得的是两耳垂肩,耳朵长这是贵相,双手过膝这是贵相,其他的知道大概就不多了。在古印度,一般社会民间对於这些相好也非常重视。古印度有看相的、有算命的、有占卜的,大概古代的社会这些都相当流行。这个风气一直到今天都不衰,看相算命的很多。我在香港几乎每一条街都挂的有招牌,有看相、算命、看风水的,都很多,我有的时候打听他们生意怎么样?说生意很好,求教的人很多。
  所以,他们讲的贵相有三十二种,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好是细相。讲相那是大的、粗的相,然后再看微细的那就有八十种好。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统统具足,非常希有!一般像这种贵相、好相,一般人有一个、两个我们常见,十个、八个就很希有了;统统具足,确确实实千百年当中难得遇到一个。
  我们读《了凡四训》,你看看云谷禅师问了凡先生,问他:你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有富贵?了凡先生答覆得很好,他说:富贵中人,类有福相,做官的、发财的都有贵相,想想自己没有这个贵相,哪里可能有富贵。做官,孔先生给他算命,只能做到一个小县市的县长,四川一个小县市的县长。以后,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的方法,他做了宝坻的县长,宝坻是大县,那个不一样,而且宝坻是属於京师管辖,这个地位又不相同。
  命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过去生中修积的。那我们看佛,佛是无量劫中,真修!所修无量无边的好事,总的一句,供养三世诸如来。这种心、愿、行那还得了吗?心目当中看一切众生都是诸如来,不但看的是有情众生,连无情众生都不例外。正是《华严》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他的果报是『具众宝相,一一分明』,这个地方就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人道的娑婆世界人间所讲的,在《华严》里面「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所以清凉注解里面讲,他说「贵相即相好庄严身,且顺三乘,云过圣帝」。这个「且」就是方便说,把这个标准降低随顺三乘人。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菩萨还是权教菩萨,没见性的菩萨,没有离开十法界的。所以说超过圣帝,这个圣帝是指什么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要跟佛比,佛的三十二相清清楚楚,就是「分明」,转轮圣王这三十二相是隐隐约约,细看好像是有,粗看不明显,不像佛的相好样样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这个后面引《俱舍论》里的话说,「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此释轮王相」,就是跟你解释转轮王相,这个相不正圆明。「今是世尊,故云分明」,现在说的这是佛,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分明。后面这句话说得好,「实具十莲华藏微尘数相」,这就是我前面跟诸位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清凉大师这一句讲得清楚,实实在在讲具足十个莲华藏世界微尘数。这不止三十二相,不止八十种好。再看下面一句:
  【一切宫殿悉现其像。】
  清凉大师跟我们说这一句是「应相」。那个宫殿就像镜子一样,为什么?它是宝,众宝所成,它能照见。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虽然没有这些众宝,但是人工制作出来的密度很好的玻璃,我们看到许多大楼外面完全用玻璃,街上的那些景色车水马龙都照在里面,像一面镜子一样都照在里面。这在现代大都市里面,很多高大的建筑物我们看到了,跟此地讲的类似,这一切宫殿现像。所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这一句讲的是应相,「不往普现,如镜中像」。什么叫应?佛没有去,没有到那个地方去的,就像镜子一样,镜子已经照见了。
  《钞》里头大师给我们说的,这就是十种身里面的「力持身」,力持身不好懂,但是力持身跟这个应相合起来讲,我们就比较容易懂。「如为龙留影,力持不灭」,这就举一个典故来说,诸佛菩萨,我们不必说这个典故,说跟这个类似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得到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普遍的尊重敬爱。但是大家都知道,人生在这个世间必定有死,决定没有长生不老这桩事情,没有。佛要是灭度之后,那再也见不到佛了,如何能满足大众亲近佛陀的需求?那这只有画像了,只有造像了,属於这一类的,这一类就叫应身。
  『一切宫殿,悉现其像』,那这一句我们就能够很具体的落实了。你看所有寺院庵堂大殿里面都供著佛像,这个佛像就是佛的应身、应相。见到佛像要如同见到真佛。中国古时候祭祀,圣人教导我们「祭神如神在」。我们年轻学佛的时候,老师常常讲,常常教导,见到佛菩萨形像如同真佛、真菩萨在,我们自己才能够得到利益。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佛像供在这个地方,我们的心没有那么真诚。佛像虽然供在里面,好像没有看到,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还一样很随便、很放肆,一丝毫恭敬的态度都没有,这哪里能够得到佛力加持?
  我们想求得感应,想获得三宝加持,你对它尊重的念头都没有,这个得不到。不但得不到,怕的是得罪。千万不要想到这个像是泥塑木雕的,这个像是画的,他不是活的,我们这样想法完全错了。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挂一张照片,挂父母的照片;父母不在了,看到这个像就想到他人,想到他在我们面前。这个情多厚,这个恩多重。一个人在世间有恩有德、有情有义,从哪里修来的?就从这些地方修来的。
  学佛的人供养佛菩萨的形像两重意思:一个意思是报本反始。念念不忘老师,念念不忘,不忘老师的恩德,不忘老师的教导,认真学习是报答老师的恩德。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他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看到佛像我要成佛,看到菩萨像我要作菩萨。这个形像供奉在那里无量功德。这不是迷信,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用意在此地。知恩报恩,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道理就不会做人。做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怎么能成菩萨?
  我们今天许多同学常常讲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你用的心不正,所以你怎么样用功,功夫都不得力。用心要正、用心要诚、用心要净,果然如是,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功夫完全在生活当中历炼成就的。学习在什么地方?学习在生活当中学习,把经典里面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这叫修行。脱离了生活,你到哪里修?
  所以道场,《华严经》一直讲这个道场。道场没有讲一个所在,你自己心里头起心动念跟经典教诲完全相应,你人在哪里,那个地方就叫道场。为什么?你是个修道的人,修道人所在之处,它不叫道场叫什么?道场不是形式,实质,真正修行,如理如法的去学习。
  所以,这一句「一切宫殿,悉现其像」,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镜子照,照这当中有形像,这个说法一般人不懂;第二个说法,宫殿里面供奉著佛菩萨形像,这个大家好懂。你懂得这一层意思,前面一层意思你也能体会。虽然没有进这个殿堂,没有看到殿堂里面的供奉,只要一看到宫殿,你就想到佛菩萨,哪里需要进去?看到大雄宝殿,你一定就想到释迦牟尼佛,这个里面肯定供奉释迦牟尼佛。陪伴著释迦牟尼佛两边的,肯定是阿难、迦叶,如果不是阿难、迦叶,肯定是文殊、普贤。你如果看到这个殿,弥陀殿,你一定会想到这个里面供奉的西方三圣;你看到观音殿,一定会想到这里面是供观音菩萨;看到那个殿叫地藏殿,一定是供奉地藏菩萨。不必进去,悉现其像。
  现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寺院庵堂教化众生那一种功能衰退了,衰退的原因?没人讲解了,没有人说明。你看看现在这些地方,无论在中国、在外国,我们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