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凡夫修成佛果的秘诀。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一丝毫都不吝法,可惜的是凡夫虽然听了,他不悟;换句话说,他不懂!他要真懂了,他修学自然就上轨道。他上不了轨道,入不了门,他没有听懂,根本就没有听懂。如果说他半疑半信,这个话对他还是恭维,根本就没懂得。为什么不懂?套一句佛法说,业障太重了!
所以,「说」要不断的重复,这是佛的经典跟我们中国古来的典籍最大不相同的地方。中国古人的言语文字决定没有重复的,它的标准是「简要详明」,重复叫雷同,这是毛病。但是佛经就不一样,它不断的重复,甚至於重复千遍万遍。所以读中国古书的人,初接触佛法:这不是好文章。在佛法,佛法不重视文章,佛法就是一遍一遍教你,到你觉悟为止。你没有觉悟就不断的再重复,佛法里头还是有大道理,阿赖耶识里头加深你的印象。所以不厌其烦。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佛家讲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从什么地方表现?不断的重复。他真耐烦,有耐心,帮助你觉悟。在没有觉悟之前,你不能学第二个法门。为什么?你学第二个法门、学第三个法门,学多了,你的觉悟就永远没有希望。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并不难懂,一门深入,深到底,通了!同时学多了,你的力量分散了,不能集中,这样造成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很难契入。一门,一门你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方法好,还是正确的。
讲到真正巧妙的时候,世法不如佛法。学佛,佛跟儒家教学有相通之处,首先建立德行。所以古时候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五年学戒!这是德育,今天我们讲教育,道德的教育,这摆在第一。孔老夫子教学,他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才是政事,最后是文学,把「德行」摆在第一。佛法教学把「戒律」摆在第一,都是属於德行。这是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你看看关於教学的理念跟方法完全相同,我们不能不重视。所以学佛从持戒、守规矩入门,你要不能持戒,不守规矩,永远不能入佛门。经听得再多,读得再多,背得再多,甚至於讲得天花乱坠,佛法受用你丝毫都得不到。你每天还是生活在烦恼里面,还是生活在忧虑里,佛法里头真正的智慧、乐趣你得不到,那就是白学了。
四弘誓愿里面有「法门无量誓愿学」,没错,确实是这个样子。那不是开头,四弘誓愿这四条它有次第的。你看看头一条教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萨愿。这一愿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发愿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牺牲奉献。第一愿是这个意思,不为自己,为众生。你真正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能力,你要有学问。后面教你,头一个你要把你的品德修养做好,「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烦恼断了没有?自己烦恼不断,你怎么能为别人服务?你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好事。烦恼习气不断,没有能力为众生服务,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菩萨的要求,头一个要求你断烦恼,这个科目重点是在此地,所以第一个阶段是以断烦恼为主要的目标。学法门,学一门,学一门容易断烦恼。刚才说过,妄想分别执著减少了,你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一样上。这一门你要学多久?没有一定,以断烦恼为标准。你一年烦恼断了,你一年毕业;十年烦恼断了,你十年毕业;你这一生烦恼都断不了,你一生都毕不了业。就这么个道理,你就守住这一门。到这一门真的烦恼断了,烦恼一断智慧就开了,这个时候法门无量可以学了,你学起来也很轻松、也很愉快。为什么?智慧开了。
所以古人常讲智慧不开,那个「开」是大彻大悟,没有大彻大悟,不容许学许多法门,不容许!智慧不开,没有大彻大悟,不能离开老师,从前跟老师的标准在此地。你真的开悟了,智慧开了,烦恼断了,你想跟老师,老师也把你赶出去。为什么?你有能力独立了,你有能力广学多闻,你应当不违背你的誓愿,你要为众生服务,你要去广度众生。你没有明心见性,你的烦恼没断,你没有能力,老师保护你、守著你,不让你出去。为什么?你出去,自己不能成就,帮人也帮不上忙。古时候严格,师道长存。今天不行了,今天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孝父母,怎么会尊敬师长?怎么会听老师的教诲?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苦!我们的根本、基础没有了、失掉了,今天这个世间没有师徒了。五伦,我常常讲,五伦都没有了。早年,五伦里面还有一个「朋友」,现在连朋友都没有了。朋友是讲道义的、讲义气,现在完全讲利害。现在人与人的结合是利害,有利就相聚,没有利,马上就是陌生人,很可怜,很苦。五伦是道,五伦是性德;换句话说,伦常没有了,完全违背性德。违背性德造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果报可怕,我们不能不懂。
所以,真正想学佛,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门深入。一生学一部经,学一个法门。我们现在同学们大多数都是选择《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都好!一部经,一生我就依靠这一部经,经里头的道理、经里面的教诲、经里面的方法,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这是真正佛弟子。智慧不开,烦恼不断,我决定不学第二门,这是真正奉事师长。我们的师长是释迦牟尼佛,佛这样教我的,我应当依教奉行。到自己智慧开了,可以涉猎一切法门。一切法门拿到你的面前,一接触自然就通了,没有障碍。智慧开了!
烦恼断了。烦恼一断,心地清净、善良;净生慧,善生福,福慧圆满,「二足尊」的真因!我们「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尊真正的因就是「净」、「善」;心要净,行要善。佛是真正做到纯净纯善,所以称为二足尊,这个「二」是福、慧;善生福,净生慧,不能不知道。这是真的可以带得走的,其他的都不是真的。所以这世间一切法我们要看清楚,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统统把它放下,我们修真的,真的是清净心,纯善的心。善的标准是「十善业道」,那是善的标准。修学指导的总纲领、总原则是《观无量寿佛经》里头的「净业三福」,总的指导原则。不管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开这个指导原则,我们的修行有路了,我们才会有成就,所以这一点不可以不知道。我们接触人,古人常讲「听其言而观其行」,你的言行相应不相应?言行不相应,姑妄听之!不能当真,自己心里头要清楚、要明了。
这首偈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刹净光照』,这一句意思很多,我们说两个意思,一个是诸佛刹土、如来刹土;另外一个意思,这个地区佛陀教育很发达、很普遍。佛陀的教诲,经典的内容,确实是清净光明,清净是德,光明是慧。换句话说,这个教育教什么东西?教道德,教智慧。「净光照」,这个教育的重点是智慧跟道德。『金刚华所成』,怎么有这么好的境界?德是福,光是慧,又有智慧,又有福报,这么好的境界怎么来的?「金刚华所成」。「金刚华」从表面上来看,狭义的看法,「般若」这一门功课,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也是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教学的主要的课程。
我们知道古人常讲,世尊当年在世,教学可以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讲《华严》。《华严》是定中讲的,什么人听?法身菩萨听,听众是法身菩萨。定中,佛入甚深的大定,你有没有能力入他定中去参学?你没有这个能力,那就没分。所以连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分,没有资格参加这个法会,这个法会是法身菩萨。所以小乘人不承认这个说法,大乘里头有。时间多久?二七日中。二七日,十四天,十四天讲这样大的圆满的教学,不可能!现在讲大家好懂,现在怎么讲?它有时差。我们世间讲无量劫,在如来定中无量劫,在我们这个世间十四天,念劫圆融。如来有这个能力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刹那,也能把一刹那展开变成无量劫,现在人叫时差,时差不一样。如来定中的时差跟我们世间不一样,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这样的大法一般人听不懂。
如来从定中出来之后,看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根性不太高明,怎么办?办小学。恒顺众生,就众生的知见、就众生的常识来教他,阿含。「阿含」讲十二年,我们现在讲小乘,这等於说是办小学。你看,佛要教化众生不能不办小学。著重断烦恼,著重在品德的修养。这十二年完成了,看看这些学生,修学的学生程度向上提升了,再讲方等。「方等」八年,就等於说办中学,这就是入了大乘。八年方等教学之后,学生程度高了,可以跟他讲般若了。「般若」是佛教学的中心。佛法是讲智慧的,佛学是智慧的学问,佛法是智慧的方法,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可以接受了,讲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这等於是佛教大学。最后的一个阶段,八年讲《法华》,《法华》等於研究所一样。智慧开了,现在跟你讲一乘法,《法华》是一乘经,讲成佛的方法。所以在中国,古大德常讲「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这两部经在中国很有名气,知名度很高,有它的道理在。最后,佛示现入灭,离开我们世间,一日一夜跟大家讲一部《大涅盘经》。《大涅盘经》里面的内容等於是老人要过世,他老人家的遗嘱,最后的劝勉。最后劝勉里面,特别嘱咐「戒律」重要,怕大家到这个程度把戒律疏忽掉了。这个话当然是嘱咐这些大菩萨们,特别是教初学,千万不要疏忽,要著重戒律。
教戒律,自己当然要持戒。你要不持戒,你怎么能教别人持戒?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模范,你要做给学生看,学生才会心服口服。你只教他做,你自己做不到,学生在背后笑话你:你是假的,你要求别人,你自己做不到。所以,诸佛如来先做到,然后再教人,法身菩萨亦复如是。权教菩萨里面,教导你了,你仔细看,他真的做到了,他说到他做到,菩萨!我常说,做到而后说到是圣人;说到做到是菩萨;说到做不到,那个人是骗人,不是圣人,那是骗人。所以,修学要干真的,这个东西不能干假的,对自己有大利益!你真干,自己有大喜乐,法喜充满。那个欢喜从哪里来?欢喜在真正做到。为什么?做到就真信了。我们讲契入如来的境界,契入自性的性德,这里头有真乐,这里头没有烦恼。违背自性就是烦恼,你要让烦恼不生,谈何容易?只有契入性德,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不生烦恼,永远不生烦恼。这样你才能入欢喜地,欢喜地是初地。
所以修学,佛教导我们从孝亲尊师,从这里入门。「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现在在此地,将九楼这个场所做一个「中华万姓先祖纪念堂」,为什么要这样做?佛教我们的,孝养父母,我们这个设施是提倡孝道。我们用什么方法报父母、祖宗之恩?我们用学佛、学习圣贤的教导,来报父母、祖宗之恩。所以这个纪念堂也是念佛堂,希望将来这个念佛堂开幕之后;现在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