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国崛起 >

第9章

大国崛起-第9章

小说: 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历史学 教授 罗伯特·福克斯 

  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我说一个(最伟大的科学家),我想应该是牛顿。牛顿带来,至少是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无可怀疑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律、受规律支配的宇宙中。这为18、19世纪乃至我们当今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研究员 袁正光 

  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到一百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 



  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牛顿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不久之后,牛顿就被选为英国最高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法国的一位学者在读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对牛顿几乎产生了像对神一样的崇拜,他向每一个来自英国的人打探牛顿的生活细节:“他吃饭么?喝水么?睡觉么?和凡人一样过日子么?” 

  作为一名科学家,牛顿头上的光环可以说放射出了世界上最为绚丽的光芒,然而,对于他身上的那些与英雄人物并不协调的弱点,除了专门的研究人员之外,其他人便知之不多了。 

  英国皇家学会 秘书长 史蒂芬·考克斯 

  我觉得,艾萨克·牛顿可以说是个很不随和的人,他的许多轶事证明了这一点。他曾经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争吵过,争论某个主意是谁第一个想到的。有故事说他特别不喜欢胡克,把他的肖像都毁掉了,所以我们今天能见到四、五张牛顿的画像,而胡克的画像却一张也见不到。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出殡的那天,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教堂合唱的哀歌中,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 

  目睹了牛顿葬礼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为之深深感动,他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 

  整个社会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1765年,牛顿去世后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保罗·肯尼迪 

  当蒸汽时代和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它推动着业已领先的英国继续前行,让这个小小的岛屿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进一步地超越了其他各国。 



第五集:激情岁月(法国)

  法国国家档案馆成立于1790年,这里收藏着法国自7世纪以来的珍贵文物和档案资料。这是一本200多年前的记事簿,它的主人是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国王的日记写得非常简洁,除了在出门打猎的日子里,记下猎物的数量之外,其他的时候,都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显然这一天在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因为,连经常进行的猎鹿游戏都没有,所以,无事可记。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 

  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监狱。监狱里当时只关押着7个人,但是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天,牺牲了98个人。因为巴士底狱被认为是专制王权的象征,摧毁它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有象征意味的行动。 





  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造反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被后世称为法国大革命。 

  路易十六刚刚从睡梦中惊醒,革命已经开始了急风暴雨般的进程。法国的最高权力很快就从国王手中转移到国民议会那里。攻占巴士底狱之后仅仅20天,国民议会就宣布:废除一切封建特权。这意味着120多年前由国王路易十四建立起来的绝对君主制被宣告死亡。 





  法国为什么会爆发一场摧毁绝对君主制的革命?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路易十四和他创建的制度究竟给法国带来了什么? 

  1661年,就在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的前一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开始临朝亲政,后人在这两位东西方的君王身上发现了诸多相似:同样是幼年称帝、雄才大略,同样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掌握着高度集中的王权,并借此把自己的国家带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巴黎西南郊的凡尔赛宫,是人们遐想三百多年前法国盛世的最佳标本。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正是当年路易十四表演绝对王权的硕大舞台。 

  年轻的路易十四亲政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废除首相,一切国家事务的决定权都集中到他一个人手中,政府中一共只有六名由他本人亲自选定的大臣,大臣们每周开会讨论国家大事,但做决定的人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国王自己。 

  采访:法国巴黎政治学院 教授 让·吕克·杜米纳克 

  当路易十四说“朕即国家”时,他实际上是在说三件事。首先他代表国家,然后他统治国家,最后他是国家精神具体化的表现。跟当时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因为法国不仅有君主专制的政体,更有一套强大的国家机器,这套国家机器允许法国首先可以深入地发展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同时建筑了很多要塞、城堡,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一场战争。 

  然而,这位让法国第一次称霸欧洲的君主去世仅仅74年后,大革命就推翻了曾经给国家带来巨大荣耀的绝对君主制。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路易十四在亲政的54年间,打了31年的仗,旷日持久的战火逐渐掏空了法国的国库。于是,作为国家财政来源的税收逐渐成为矛盾的焦点。 

  采访:法国巴黎政治学院 教授 让·吕克·杜米纳克 

  当时法国社会被分为三个等级,贵族、教士和平民。在这三个等级之间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前两个等级,他们有优越的条件,不需要纳税,但却享受税金和其他的特权,第三等级,他们只有工作的权利,而且还要纳税。 

  特权阶层和第三等级的矛盾显而易见。在路易十四时代,因战争而不断增加的税收,则让这一矛盾愈演愈烈,君主专制的弊端日渐凸显。 

  正如一位法国学者所说,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没有一种机制能保证国家抵制不合法理的行动。路易十四统治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绝对权力的整个系统。君主专制已经像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 

  采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大革命研究所 所长 让·克莱门特·马丁 

  一个人表面上看死于感冒,实际上他早已有病,身体已经很虚弱,所以一得感冒就死了。法国当时实际上已经被很多矛盾所困扰。 

  1774年,路易十六继位。此时,东方的大清帝国正在安享乾隆年间的盛世,但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国王路易十六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先祖留给他的难题要远远超过荣耀。 

  据说,路易十六温和内向、处事犹豫,最大的爱好是拆装铁锁,但是,这位锁匠国王却没能打开困住国家前进的枷锁。 

  在他登基14年后的一场天灾中,法国社会的矛盾被激化了。连续性的全国农业歉收,使得1789年成为整个18世纪中面包价格最贵的一年。市民们几乎要花掉全部收入才能勉强吃饱肚子,农民们却在承担比往年更重的赋税。 

  采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 教授 雅克·马塞 

  他们必须向封建领主付地租,或者向有土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纳租,有些资产阶级也拥有土地,因为在农村当时还存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税制,另外一种皇家税,包括人头税,还有一种非常不得人心的盐税。 

  两百多年前的漫画,描绘出当时法国社会的景象:沉重的赋税全都压在第三等级身上。 

  与此同时,战争仍在继续。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尝试着对特权阶层征税,结果却引来强烈不满。这使得国王成为全体国民的对立者。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召开已经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但是,三个等级代表的愿望都落空了。愤怒的代表们组建了国民议会,提出制定宪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却强令解散国民议会,同时调动大批军队开赴巴黎。 

  国王与民众之间最后一次协商的机会丧失了。 

  革命以汪洋恣肆之态快速蔓延,民众不仅推翻了国王,而且开始以新的理想来设计国家的方向。 

  今天,在法国国家档案馆里,珍藏着一份记录了一百多年前法国革命理想的文件。这份文件,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新制度的诞生证书”。

  法国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 

  这里收藏着法国最珍贵的文物,下面我将向你们介绍其中的一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它的第一段这样写道:“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 

  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 

  宣言共17条,它庄严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时代的王权、皇权和特权,并确立以人权和法制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1789年8月,从巴黎传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整个欧洲。 

  采访:法兰西学院 院士 让·皮埃尔·安格雷米 

  法国是以自由、平等、博爱这三大思想在全世界发挥影响的。人权在法兰西民族的全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载入了联合国的宪章和世界文化遗产。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权都必须得到维护。 

  从君主专制到张扬人权这样大跨度的革命是怎样产生的呢?法国大革命的新理念又是从何而来?历史的奇异之处在于这些当时最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恰恰孕育在欧洲王权最专制的地方——法兰西。 

  巴黎,一个聚焦全球目光的舞台。这个属于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之都,就诞生在掌握了绝对王权的路易十四手中。而他个人对艺术的喜好、支持和赞助,给这个城市注入了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