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诤睿⒄剂炝溯缑龋ü阍鸦颍\诤钋缶扔谇毓谑牵鼗菸耐醣阋源宋杩谂烧乓恰⑺韭泶怼⒍嘉灸柿烨鼐邮5滥舷路ナ瘛J裢醪执儆φ剑磺鼐蟀埽裢跆拥轿溲簦ㄋ拇ㄅ碇荩磺鼐飞薄J裢跆蛹笆窆怠⒇┫嗟嚷什胁刻拥椒晗纾芩腊茁股剑ㄋ拇ㄅ碇菥常U饽10月,秦军扫荡了蜀国的反秦势力,一举兼并了蜀国,蜀国至此灭亡。
古蜀王朝如按与夏王朝同时建国至蜀国灭亡共历1754年;蚕丛、柏濩、鱼凫三代王朝世系史籍没有记载。史载,望帝传11世,丛帝传12世。望帝世系一般由南宋吉安人罗泌著《路史》的记载推算。该书称:“今以《蜀记》望帝远记周襄王,至鳖灵(即丛帝)王蜀11代,350年”。秦灭蜀在公元前316年,上推350年为公元前660年,与周襄王在位相去不远,古望帝世系存在年限应在8世纪初至公元前670年之间。依此类推,开明世系传12代350年,约从公元前670年至公元前316年。
蜀亡后,蜀国群公子先后被秦封于蜀,但贬蜀王称号为蜀侯。公元前316年,秦封公子通为蜀侯,以陈庄为相;公元前311年,陈庄杀蜀侯,次年秦伐蜀杀陈庄;公元前308年,秦封公子煇为蜀侯,公元前301年煇叛秦,秦派兵平叛,又封公子绾为蜀侯;公元前285年,秦疑绾反,杀绾废国号,置蜀郡。开明王的诸公子中也有没投降的,如号为安阳王的蜀公子,蜀亡后即率所部兵将三万辗转南迁,经今雅安的芦山地区越大相岭,出牦牛道,跨小相岭,沿安宁河至西昌,再出云南,进入越南红河地区,最后定居交趾(越南河内),建立了安阳王国,称雄达百余年。
【古蜀王陵】蜀国蚕丛王陵尚未发现。柏濩、鱼凫王陵及鱼凫王妃墓在今四川温江通平镇。望帝、丛帝陵在今四川郫县郫筒镇望丛村。望、丛帝陵基本上是按照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形制建造的,是四川最大的帝王陵寝。1980年在成都新都县马家镇发掘出一座公元前440年的古蜀王陵,因在位于城西北5公里的马家场(堡),故称马家堡大墓。马家堡大墓平面呈“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朝向正西。墓道长8&;#8226;82米,墓坑长10&;#8226;45米,宽9&;#8226;2米,面积达150平方米,规模甚为宏大。坑壁基本垂直。木椁全用名贵的楠木构筑,长8&;#8226;30米,宽6&;#8226;67米。椁室中央为棺室,周围有头箱、足箱、边箱等共8个,分为九格。棺室内置楠木独木棺一具。棺底有“腰坑”,四壁与底用木枋构筑,上用木枋作盖。木椁及“腰坑”四周、底部填以白膏泥封固。木椁构筑方法是以底木枋平铺于二枕土之上,壁上下用木枋叠砌,连接处用榫槽。墓早年被盗,椁室内仅存一些小件器物,但棺底“腰坑”幸存,出土成套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118件,青铜器出土时皆光泽如初,极为精致。铜礼器中有五件一组的列鼎、壶二式各5件、缶一对、有盖豆一对,还有敦、鉴、盘、匜、勺、鍪、釜、甑等;有编钟五件一组;兵器有戈、矛剑、月、钺等,生产工具有斧、削、凿等;是巴蜀墓葬中历来出土铜器最多的一次。可惜椁室内文物被盗,否则将更为丰富。从椁室内残存的盖弓帽和管形车器来看,原来还随葬一批车马器。研究者认为,文物中的釜、甑、鍪、盘是晚期古蜀墓葬中常见的组合,大批戈、剑、矛、钺和斧、斤、削、凿等也是巴蜀墓中的典型器物,其中鏊、釜、甑的出现早于中原,是巴蜀人的创造。文物中有陶豆及圜底罐、圜底釜等,几乎是晚期巴蜀墓必出之物。仅存一件漆耳杯两耳奇异,也为巴蜀特有文物。不少文物中有铭文,这大大提高了文物的史料价值。除汉字外,大批青铜器、漆器上铸刻有“巴蜀图语”,有一种图形
符号见于许多器物,可能为族徽。因此该墓葬的地方特色极为浓厚。据统计,出土的200余件文物中属于巴蜀者占百分之六七。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物具楚及中原文化特征。属楚文化特征的有鼎、敦、盥缶等,其形制和纹饰均与楚器雷同。属中原文化特征的有А⒗湣⒏嵌埂⒑胫性浇#恍┢魑锷嫌泻鹤置模鐾猎布胺胶鹤钟「饕幻丁3啥疾┪锕菖卸ǜ媚乖崮甏粽焦衅谄纾强魍醭露荚偾ǔ啥嫉氖奔洹N蘼鄞庸婺!⑿沃啤⑽奈锸炕故谴悠魑锕娓窭捶治觯庾乖峋龇且话愎笞澹且蛔趿辍S腥巳衔靶露悸砑冶つ鹃つ钩鐾亮卸ξ寮谝患δ诳逃小凼持Α淖郑邸础ⅰ选咽浅笮罩唬质秦到逋琳咧拧保释贫衔鹾钪鳌3啥疾┪锕萑衔竽归な椅攀抑疲暗蔽跻患丁保凰嬖崞返奶厥庾楹希绺辍⒚㈩帷⒌丁⒔W槌晌灞茫笆侵性笊ブ竦奈灞啤保尽'、豆、甑、敦、鉴、盘、匜、勺一套是晏享之用的九器组合,“表明墓主人身份是君王地位”。新都拥有一座王陵证明该地确曾为古开明王朝都城。《华阳国志》中说,开明王朝第一世的丛帝来于楚国,文物中楚文物的出现证明此说不误。文物中有中原文化特征也证明古蜀王朝在两千多年以前与中原就有密切往来。马家堡大墓是至今历代古蜀王朝中发掘的唯一的一座帝陵。
古蜀王国崇尚大石文化,至今仍有遗迹。《华阳国志》称:“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唐代杜甫的《石笋行》说:“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证明唐时仍存,北宋时还可见,但到南宋时大石断裂,今在成都石笋街与西校场街民居水井内,仅存根部。与石笋同类的大石还有天涯石(成都东门天涯石街);地角石(原在成都西北角,已毁无遗);五块石(原在成都南郊公园北,已毁无遗)。另有支机石,原在成都西门支机石街,今移文化公园立栅保护,大势高约5尺,方柱形;石上原刻有唐刻“支机石”三字,以磨灭,今字为后代补刻,是古蜀王朝遗存至今的唯一文物。
【古蜀王朝世系】资料暂缺。
起6T点6T中6T文6T网6T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二章 三代(五)巴王朝
(起7V点7V中7V文7V网更新时间:2007…4…10 20:35:00 本章字数:4845)
巴王朝是湖北长阳部落首领廪君建立的。巴族起源甚早,据《华阳国志&;#8226;巴志》称: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故知巴族起源于先夏,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殷墟甲骨文中有殷王武丁用兵江汉,派妇好率沚戜伐巴方的记载。所说“巴方“被认为就是古巴国,证明至少在殷商之时,巴作为一个部族方国已经存在了。但巴族的起源及建国的具体情况,古文献言之不详,史学研究以推论为多。或认为巴有几个不同的部族,分别活动于不同的地区:夷水廪君之巴,其族为巫蜒,以白虎为图腾,商周之际已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活动于今湖北西南,也许就是甲骨文中所指的“巴方”;周武王灭商曾封宗姬于巴,建国于今汉水中游,统治者为华夏族;涪陵水会之巴,其族为土著獽蜒之民,春秋战国时曾建都于今重庆涪陵,又称“枳巴”;而大约同时建都于重庆的又可能是另一个土著巴族;阆中渝水之巴源于古氐族,以蛇为图腾,自今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南下,春秋战国时活动在今四川北及东北部,以后演化为“賨人”,又称巴氐。上述诸部族或部落式国家最终融合为强大的巴国。还有第二种说法,认为巴族起源于今长江中游广大地区,至今仍留下与“巴”有关的大量地名,如湖南岳阳古称巴陵,也称巴丘或其外港城陵矶古称巴丘;江西赣江畔也有巴丘;鄂东有巴水,入长江处称巴河口;鄂西有巴东县,而巴东、松滋、长阳等县均有巴水;川东巫山大宁河有巴雾峡,其北为大巴山等。这些巴族大约于商末周初自长江中游向四川盆地转移,脱离渔猎而转向农耕,定居于盆地东部建立巴国。据古文献记载的综合分析,巴的出现常与蜀相联系,自古即“巴蜀”并称,因此巴族起源于长江中游一带,而在四川盆地东部建国的可能性最大。据《世本》载:“巴郡蛮,本有五姓……
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躧穴屋,掷剑刺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能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廪君于是君乎夷城”。这是巴国首建部落式国家的较为确切的记载。经各家考证,武落钟离山位于今湖北长阳西北约40公里的贺家坪与高家堰一带,这里是巴国发祥之地,而夷城则是其首次建都地点。夷城位置古籍无记载,但应在武落钟离山不远处的夷水旁。《水经注》卷三十七载:“夷水即佷山(湖北长阳都湾镇)清江也”。据《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18日载,在湖北长阳发现一处具上古三代遗物的香炉石遗址,正位于清江(夷水)之南,应为古籍上说的夷城。有人估计,巴族统一及始建国时间约在夏商之际,此后几百年间逐渐向西迁移,进入长江三峡。至商末,巴人已入川东建立了成熟型的奴隶制国家。
在巴建国过程中曾建立过多个都城。据《华阳国志&;#8226;巴志》称:“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重庆合川南),或治平都(今重庆丰都),后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庆涪陵)。”上古陵墓所在地实即国家都城,因此巴国明确记载的共有五都。古文献中也有将垫江及平都称为“巴子别都”的,可能指的是建都江州时的情况。五个都城先后的迁徙路线,古书没有交代,仅知主要都城在江州,建都时间最长,而最后建都阆中。有人认为,如果巴族由长江中游向四川盆地的迁移推断不误,则巴人迂徙应遵循武落钟离山(或夷城)—巴丘—平都一枳一江州一垫江一阆中的路线。巴国定都平都和枳大约在西周初年或前期,此时巴国已相当强盛,武王伐纣,巴师作战极其骁勇,立有大功,因此“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华阳国志.巴志》)。但巴国建都平都及枳时间都不会很长,两周中后期已迁江州。江州是巴国的主要都城和经营川东之地的大本营,建都长达四五百年之久(一说长达七百余年)。巴国盛时地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及湖北西南一带),西至僰道(今四川沪州、宜宾一带),北接汉中(今陕西汉水流域),南极黔涪(今重庆至贵州北部乌江流域)”,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巴国的强大导致与四川盆地另一大国古蜀国争夺川中之地,两国间征战不断,成为世仇。东方楚国兴起,双方既联合又争夺。据《左传》鲁桓公九年(前703),巴与楚共伐邓(今湖北襄樊西北),巴国事迹始见于史籍。前688年,巴又与楚共伐申(今河南南阳北)。行动中“楚惊巴师”,两国关系暂告破裂。前676年,巴伐楚,“克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