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26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

第20章

26三国演义经营谋略-第20章

小说: 26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0万大军扑向濡须口时,血气方刚的甘宁因和凌统一争高低,要求只带百骑,夜袭曹营,挫其锐气。而且保证:“若折一人一骑,也不算 功。”孙权为壮行色,把自己帐下一百精锐马兵拨给甘宁,又赏酒赐肉。回到营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觑,脸有难色。甘宁见状,拔剑在手,怒叱道:“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军土听了甘宁这番激昂豪壮的话语,既感动,又振奋,一齐表示:“愿效死力。”于是甘宁和大家把酒肉饮尽吃光,到了深夜,甘宁带领百人飞马冲出,大喊一声,率先杀入敌营,直捣曹操所居的中军。在甘宁带动下,百骑人马纵横驰骋,然后透营而出,杀得曹兵惊慌失措,“自相扰乱”,“无人敢挡”。结果甘宁不折一人一骑,凯旋而还。 诸葛亮在失掉街亭后的自责,也被千古所称颂。守卫街亭,诸葛亮反复叮咛于前,化验为夷平安撤退于 后。如果推诿,那是完全可以开脱自己的。但他严于律己,深责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请罪,降职降薪,这种可贵的品质,是净化部下心灵的清洁剂,是激发部下英勇杀敌的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领导者的模范品质和带头作用,对部下的行动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这是贯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战争是如此,治国治厂也是如此。许多出色的企业家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管理者的良好行为,还包括严守信义。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接受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军队分为两部分,决定“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打算以此减少粮草需求,保持军队锐气,坚持北伐中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第一批军队已经到期时,突然出现了严重敌情:魏将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司马懿亲自点兵来攻,这时新军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备收拾起程,杨仪建议暂时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后,再行替换。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言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并立即—下令:“当日便行。”军士听到这种情况后,群情激奋,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于是,诸葛亮命部队出城安营,以逸待劳。当倍道而来、走得人困马乏的西凉兵刚想安营歇息,士气高昂的蜀兵一拥而进,人人奋勇,把西凉人马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古语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信者,至诚、至实、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讲,信就是说话算话,诚实可靠,始终如一,不因人而异。曹操讲:“大丈夫以信义为重”。《黄石公三略》中指出:“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带兵用将,只有严守信用,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个集体的心理相容水平,激发起高昂的士气。如果下属一旦感到受骗,那会产生十倍的怨恨。这种怨恨是对组织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坏力。这启发现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实现不了的事干脆不说为好,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就叫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实不至。 
  (五)“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容”的激励宽容,是激励的重要手段。领导者的宽容品质能给予部下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使部下感到亲切、温暖、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放开手脚进行工作。古语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度,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为了烘托诸葛亮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的作者刻划了一个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周瑜形象。其实,这是大大冤枉历史人物周瑜了。据《三国志·周瑜传》及其注引,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 廓,大率为得人”,即心胸广阔,很能容人。那位自恃资深功大的程普,起初瞧不起周瑜,甚至“数凌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终于感动了程普。程普以后非常敬重和钦服周瑜,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年纪轻轻的周瑜能如架海擎天的玉柱,功垂史册,与他政治家的胸襟有很大关系。一个企业的领导,如能有周瑜一样的宽容精神,那会如美酒醉人心田,必将极大提高企业的心理相容水平,使部下获得发挥才能的最佳心理状态。 培养自己的宽容品质,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努力。 
  出以公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 
  曹操与张绣曾数次交战,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特别是大将典韦,都死于曹、张两人的一次战斗中。应该说两人结怨甚深。后来,经贾诩劝导,张绣去投曹操,曹操不但没记前嫌,反而热诚欢迎,握手言欢,还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充分表现了他宽广的政治家胸怀。张绣后来果然为曹操立下大功。 
  《三国演义》还记叙了颇有见地的李儒劝说董卓的故事。当董卓见到吕布调戏貂蝉,勃然大怒,要杀吕布。李儒举了楚庄王“绝缨会”的故事,劝说董卓。据史书记载,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平定了一场内乱,于是大宴群臣。忽然一阵轻风吹灭了灯烛,一人乘黑拉着庄王爱姬的衣袖调情。爱姬嗔怪,顺手扯下那人的帽缨,告诉庄王,要求追查。庄王不但没有追究,反而哈哈大笑,令众人都把帽缨扯下,然后重新点灯,大家尽情畅饮。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有个人英勇杀敌,立下大功,此人正是当初被庄王原谅的那位武将。正如有首古诗赞叹的:“暗中牵袂醉情中,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董卓经李儒提醒,虽然觉得有理,但到底醋劲不减,容不得吕布,舍不得貂蝉,把关系搞得很紧张,结果终于被吕布杀死。 
  由此可以说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一个人的胸怀就会豁然开朗,象江河冲出狭谷进入大地,激荡咆哮一变而为坦然平静,以它那甘柔的汁液,滋润一草一木。 
  善于进行心理位置交换 
  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努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进行心理位置对换,就能理解和体谅别人。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从袁绍的图书案卷中检出一束书信,都是许都和曹军中暗通袁绍的书信,有人建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如果曹操照此办理,则人人自危,曹操的阵营顷刻便可能瓦解。聪明的曹操非但没有严肃追查,反而解释道:“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令把密信付之一炬。这一英明处理,必然使许多人吊着的心顿时踏实,从此心怀惭疚,感恩戴德,更加忠诚地追随曹操。 
  严于自责 
  宽于待人,严于自责,则别人的缺点在自己的心中就会缩小,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就不会耿耿于怀。蒋琬是诸葛亮选中的接班人。史书记载,他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待人、办事公道,很能容人。有一次督农官杨敏在背后说他“办事糊涂,不及前人(指诸葛亮)”,便有“传声筒”转告了蒋琬,还乘机煽风,怂恿惩罚杨敏。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前人,不要计较这件事情。在这里,如果蒋琬用放大镜看待自己的能耐,用显微镜看待杨敏的议论,那事情就会没完没了,必然涌起一场迫害别人的轩然大波。 
  不听流言蜚语 
  人才常常在形势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崭露头角,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显示才华,因此他们最容易首当其冲,招致各种各样的非议。还有的人很注意利用人才不可避免的短处和错误,借机发难,大做文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才跌落和葬身在流言蜚语的罪恶深渊之中。“翻车倒盖犹堪出,未似是非唇舌危”,流言比置人死地的横祸还要可怕。因此,作为一个领导,不轻信流言常常是容才、护才的前提。当曹操南征张绣兵败奔跑时,夏侯惇所领的曹操谪系部队青州兵“乘势下乡,劫掠民家”。于禁在这慌乱时刻果断命令本部军队沿途剿杀青州兵,以安抚乡民。青州兵倒打一耙,迎上曹操哭着拜在地上,声言于禁造反,曹操听后,整理部队,迎了上去。于禁见曹操带诸将到来,不是先去分辨,而是射住阵脚,安营立寨。因为他认为“分辨事小,退敌事大”,张绣兵马追到,若没准备,无法拒敌。果然,刚刚安营完毕,张绣两路大军杀到,于禁一马当先出寨迎敌,杀退追兵,并且追杀一百多里,反败为胜。事后,于禁向曹操禀明情况,曹操很是感动,又是称赞,又是奖赏,又是封侯。曹操在此听到流言蜚语,虽心有惊虑,但并未贸然确信,事后又能问明情况,赏罚分明,值得人们引以为训。 
  合理要求部属 
  孔子曾主张“尊五美,屏四恶”。所谓“四恶”,他老先生解释道:“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入(即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大意是说:不进行事先教育而只知道处死,叫做残虐;平素不加督促而临时要看成绩,叫做粗暴;开始不抓紧而突然提出限期,叫做奸讹;给人财物不要象小气的管事出手吝啬。这里强调的是平时加强教育,要求严格合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人们自然会差错迭出,防不胜防。这无异于置人于被动境地。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周瑜,限定诸葛亮三日里造出十万支箭来,主观动机就是为了借机除掉别人,那更是管理工作中所绝对不能允许的。 
  宽容不仅是指缺点,更包括失败。胜利常常和创新并存,成功多半和冒险同在。创新便要研究新事物,解决新向题;冒险就需要在荒野上踏出一条路来。但普天之下,从古到今,没有这样的圣人:对于新事物、新问题一目了然,驾驭自如;而在荒原上探险,失足跌交在所难免。 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容忍失败”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六)“置之死地而后生” ——“危”的激励 
  《三国演义》曾记叙和描写两个机械照搬兵书而失败的战例:一是徐晃的“背水列阵”,二是马谡的“扎寨山顶”。他们所套用的用兵原则都是孙武所提出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是这条著名的军事原则站不住脚吗?非也!在这条著名的原则中,“投”、“陷”是指挥员自己的主动行动 “亡”、“死”并非绝对的“亡”、“死”,它要求指挥员根据主、客观的种种情况,造成—定的危急环境,从而激发部卒万众一心、拼死奋战、促成矛盾的转化,最后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而徐晃、马谡不问主客观条件,不用奇正相辅,不看地形地利,不设法造成矛盾转化的条件,却把部队投放在真正的“死”地,当然难免一败。 《三国演义》里同时写有运用这个原则赢得胜利的动人篇章,那便是姜维第三次北伐中原之际。却说姜维率军渡过洮水,然后背水列阵,迎战魏军,并且奇正互用,暗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