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讨论贴-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ao4 日期:2007…09…17 12:35
下面这张图跨度3年时间,每一个竖隔是一个月。
在这张图里,趋势的力量非常强大并且显而易见。
在这个跨度3年的图里,我根本看不出长期持有的好处?不做定量分析也很容易看出右侧确认技术比被动长持收益高很多。可能投资者无法卖在最高点,但是很简单就可以卖在次高点或者次次高点。可能投资者无法买在最低点,但是很简单就可以买在次低点或者次次低点。右侧确认技术的适用范围比长期持有广得多。只有在大牛市里长期持有才能获得比右侧确认技术稍高的利润,但是在熊市里,在大的震荡市里,右侧确认技术可以完胜。
作者:ao4 日期:2007…09…17 12:49
必须要注意的是,股市里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任何战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市况下。所以一味强调长期持有是不对的,但是一味强调55小时均线也肯定是不对的。
这个战法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某些持续2到3个月级别的调整里,55小时均线战法会因为被动的频繁买卖而提高成本,这时候必须用其它的方法去加以辅助。
《技术分析的薄弱和缺憾》
bbs。dingdi/viewthread。php?tid=9230&;extra=page%3D1&;page=1
这个帖子超级有价值,几十位技术分析高手做出了对技术分析的反思和讨论。
作者:ao4 日期:2007…09…17 12:58
作者:回唱歌的鼠标 回复日期:2007…9…17 12:48:54
问LZ一个问题:
55小时线的参数是根据什么得来的,是不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修正后得出??
=====
曾经有一个朋友在海风论坛提出为什么不能用56小时线,当时另一个朋友的解释是:
“为何不用56小时。道理很简单。留下一小时是尾盘数据。活泼不准。13。75天正好二个7天。7和8是二个重要天。要变盘。就在这二天前后。”
我的理解是55小时线只是一种指导思想,具体的参数设定要按照个股的实际情况加以优化,比如中国平安就不是55小时线,我觉得72小时线更加合适。这个我是自己拿均线相切股价阶段低点得出的,另外可以用软件计算一下成功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ao4 日期:2007…09…17 19:55
《南方QDII基金认购比例62%!》
cnstock/jryw/2007…09/17/content_2559106。htm
作者:ao4 日期:2007…09…17 20:20
《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成风 景顺长城李学文离职》
forex/html/2007…09/710666。htm
=====
李学文是景顺长城的王牌,摘录一小段文章:
那今年为何业绩落伍?“主要是因为他无心经营。以他的实力,今年完全可以做得很好。实际上,他在今年年初就向公司表达过辞职的意向,当时公司极力挽留,他才坚持到现在。”该人士明确地向记者表示。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重仓长持开放式基金的风险很大,而且不必要。基金经理都没有想着长期掌管一只基金产品,为什么投资者就一定要长相厮守呢?)
作者:ao4 日期:2007…09…17 23:12
《A股日新增开户数18。5万户 基金开户数跌破10万》
finance。sina/stock/data/20070917/17183985995。shtml
=====
这个数据看上去不理想。现在最害怕后市资金链断裂。如果后续资金不跟上,9月有可能成为年内高点。
作者:ao4 日期:2007…09…17 23:16
捣鼓半天也设置不了55小时线,楼主的意思是不是指1小时线的55(小时)均线(MA),这个55小时移动平均线和55小时K线应该不是一回事
另外有效跌穿和突破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呢,以日线收盘还是小时线收盘结果还是盘中的K线趋势
=====
是的。是60分钟周期的55小时均线(MA)。
有效跌穿和突破的标准,这个不一定。各人有各人的判定方法。没有哪一种标准是完美的。我一般用日线收盘。
作者:ao4 日期:2007…09…17 23:17
根据不同的个股来套?那可不可以根据这些股票以往的数据综合修正参数??
=====
可以。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08:57
作者:mashanzhen 回复日期:2007…9…15 17:58:41
给A兄提个要求:
整理一下日本、台湾股市泡沫的时候的一些数据(例如货币升值幅度与崩盘的关系、市盈率数据、经济增长率数据等)。
结合中国的股市,就长期风险能给出一个预测性的结论。
谢谢。。
=====
先来第一篇:《读史以鉴:台湾股市泡沫的启示》
cs/pl/03/200709/t20070917_1194672。htm
摘录:
国际上,诊断股市泡沫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它们分别是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法、市盈率法、美联储模型法(Fed Model)和托宾Q法。其中,由于托宾Q法所需数据许多地区并不具备,故可以用前三种方法来诊断当前的股市状态。
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法。在美国股市的最近100年,这个指标最低为0。4,最高为1。6。高点曾经到达过两次,第一次高点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前,另一次发生在1999年。台湾股市见顶时该指标为1。55,跌到底时为0。48。
市盈率法。由于动态市盈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故计算静态市盈率。世界大部分股市在牛市见顶时市盈率都在60倍左右。
美联储模型法。该方法是以上市公司总的投资的回报率(净利润与市值之比)与一年存款净收益相比,如果低于存款收益率,则说明市场已进入泡沫阶段。
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终于刺破了这场超级股市泡沫。
台湾股市那一轮上涨的成因首先是台湾经济持续高增长。1951年至1987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其次是新台币的升值预期。美国多次以台当局人为操纵汇率为由,威胁使用其“综合贸易法案第301条款”,逼迫台当局放宽汇率管制,让新台币升值,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台湾货币当局被迫对新台币实施缓慢升值政策。第三是流动性过剩。新台币的升值预期使得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加之多年沉淀厚积的高额储蓄因利率不断走低而从银行体系外流,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飙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第四是投资渠道不畅。由于投资渠道不畅,长期经济增长所累积的居民财富大部分都以银行存款的形式累积在银行体系。当股市开始启动以后,在股市赚钱效应的吸引下,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热情被调起,开始蜂拥入市。至1989年底,台湾股民开户数已高达500万户,可以说当时台湾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09:01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做好了暴跌的一切准备,目前指数的上涨从股市本身的内在规律来看仅仅是出于牛市的惯性,暴跌缺的只是一个导火线。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09:03
作者:河南人甲 回复日期:2007…9…18 8:47:50
作者:秋云春风 回复日期:2007…9…17 23:45:17
楼主帮我看看这样设置下来就是55小时线了吗?这是长城证券版的通达信。谢谢!
img6。tianya/photo/2007/9/17/4822804_371304。jpg
我设置的也是这个样子,不知道对不对。
=====
对的。就是这个样子。我之后贴的那张图是因为没有拿到足够的60分钟周期数据,为了表现2001年之后的指数走势情况,变通用14日均线代替了。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09:20
今天是9。18,毋忘国耻。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15:06
作者:ao4 回复日期:2007…9…13 23:39:49
当然,不能因为以后有熊市就不投资股市了。仿佛大家以后都会死现在就不好好生活了一样。
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
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见敦盛卿之首级!
放眼天下,海天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15:07
作者:端着盘子 回复日期:2007…9…18 14:36:57
楼主何时减仓清仓还望能及时知会一声
=====
我会按照55小时均线战法操作。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15:33
作者:啡啡香 回复日期:2007…9…18 13:16:57
对了,上周看到又一次调高利息率,本以为这周一开盘股市就会跌,没想到却升到了5400多点。真是迷茫。
请lz指点啊
=====
finance。sina/focus/5cjx/index。shtml
这个网页罗列了我国历年来的加息时间和第二天市场的表现。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每次加息第二天都是上涨的。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15:38
其实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十年一遇的大牛市强心理趋势和十年一遇的大台风韦帕造成的心理不良影响,哪个更厉害一些?
作者:ao4 日期:2007…09…18 15:39
《台风韦帕正面袭来 上海今晚六时前撤离20万人》
news。sina/c/2007…09…18/044013912809。shtml
=====
摘录:
据了解,台风“韦帕”将成为自1997年起,10年来影响申城最严重的一次台风。从昨夜至今天傍晚6时,预计全市各区县将有20万人撤离转移。
刮大风时尽量不要外出;若不得不外出,一定要着装醒目,弯腰慢步,尽可能抓住栏杆等固定物,过桥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