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眼,十倍机会-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雷恩果然中了主审官巧施的“抛砖引玉”计,把制造潜艇的绝密数据通过这堂非同寻常的课,公诸于盟军,给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创造了机会。
当然,这是说大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抛砖引玉作为取人之长的一种理念,一种修养,一种谋宜之术,它常常就出现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善用此术者往往是多人一个心眼者而已,“抛砖”就是使心眼,一种既文雅又含蓄的心眼,目标直指“玉石”。
那么怎样巧用抛砖引玉的心计呢?
一是要学会看对象,如果是你的挚友,对某事固执己见,并有可能引发危机,你未尝不可将自己做个引子来讲一些话,尤其是批评的、负面的,甚至是令人不快的话,这又有何不可呢?
二是抛砖引玉只适合走正道,如果为了歪门邪道也使用此计,我可不予赞赏。比如一些商人以大奖酬宾之类的活动为幌子,出售饮料时承诺多少瓶中就有一个什么奖,但即使你买了1万瓶,也找不到那个所谓的“奖”,这如果也叫抛砖引玉的话,我看应该叫抛假砖引真玉的诈骗术!我们自己在学会理性运用抛砖引玉术的同时,也要预防这类假术在社会上大行其道。
三是要注意“砖”和“玉”的心理价位比。比如你和一些同行的人在一起聊天,本意是想提一个话题,引出对方的好建议,结果你把自己的想法说得过多,而对方心眼比你多,职业嗅觉比你敏感,不但引不出对方的玉,而且你自以为的“砖”反成对方的意外的信息,这就不叫抛砖引玉,而叫“抛玉引砖”砸自己了。
我说的这些话对大家是否有用?我还不知道。我只是在这里直抒胸臆,反正权当抛砖引玉!
三、欲得先予的心眼
首先我得澄清一下,我将要说的“欲得先予”和前面谈及的“抛砖引玉”不是同一个意思。“欲得先予”——故名思义,前提是物质的,是为了自己既得的更多利益,采用先舍小利益去换取大利益的计谋,而“抛砖引玉”则不同,它是为了采纳别人的先进思想或谋略而采用的一种“反诱”计谋。诸位且别混淆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否则,下面我的话就难以继续了。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此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意思是:你要想办成一件不容易办的事,你就要从规律中找窍门,甚至有必要先在“功夫”上多花心眼。就像你要想摘取树上的果实,就必须先要给树浇水、施肥一样。这个道理要是让大家都来讲,相信每个人都能头头是道,就像一个众人皆知的“阳谋”,道理上谁都懂得,但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为什么?平常不把心事往这方面想,只习惯“得到”,不习惯“失去”,那就更别谈什么“施予”了。
“予之”就是施予,但不是施舍。像路上的乞讨者,你给予多少帮助都是有去无回,它只属于恩德范畴,与心眼不心眼无甚关系,所以我也不必要在这里和大家讨论。我所说的“予之”,是那种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的“予之”,具体的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必须先要去帮助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先要爱别人。这同样不是什么学术概念,而是连小孩都懂得的做人常识,然而我们大人中却有不少人因为生性自私、吝啬、心眼小,屡屡在这种小道理上犯大忌。
记不得哪个伟人曾经说过,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要想得到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这样你才会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
相信林肯成功的故事诸位都听了很多,但林肯的乐善好施却未必人人都能说得出来。实际上,林肯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重的伟人之一,原因就在于他年青的时候就在帮助别人方面下足了心眼和工夫,这使得他在任何场合中都能与别人打成一片。他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亨恩顿先生回忆林肯年青的时候说:“在林肯先生的住所住满了人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床让给别人。然后,他自己就到店里的柜台上睡,卷一块布当枕头,似乎谁有困难都会想到向他求助。”
林肯如此乐善好施,为他日后赢得了什么?选票呀!说到这里,还有谁能不钦服林肯的这番“欲得先予”的超凡心眼呢?
为什么说“欲得先予”需要超凡的心眼呢?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对他人的给予都会持审慎的态度,只要你的“予”是另有企图的,那么你就要在“予”之前多个巧安排的心眼,总不能告诉对方:“我要‘予’给你了,”否则对方受宠若惊,自然会对你“无缘无故的‘予’”多加警觉,这样,你想后面的“得”,恐怕就难了。毕竟,在现在社会,人们都很自私,如何在“先予后得”上做好文章,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依我所见,“欲得先予”得从如下心眼上下足工夫:
一是分析“予”与“得”的量化上算好账,也就是说,小“予”换取大“得”,是为智慧,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若你改用涌泉之恩去换取滴水之报,这种“予”的成本那就实在不划算了。
二是尽量把“欲得先予”建立在既含蓄又和谐的基准上。就像前面提到的林肯,他的“予”就做得很自然,这样就不会给对方的心理造成莫名的敌意,现在人都爱讲双向式、互动式、双赢式,“欲得先予”能做到这样则再好不过。比如一个企业老板,要想使员工对企业忠诚,先在细微之处对员工多一些人文关怀和物质关怀,员工还会反过来和老板作对,那就不正常了。
三是充分理解“欲得先予”的词性机能——它通常是和物质的得失挂着勾,所以无论是“予”还是“得”,在动机上要走正路,不要过于俗套,更不要将其当作赤裸裸的交换条件。比如我的一个老同学,现在在建筑业包工程,据他说,他之所以工程单子都接得不错,主要得益于在接单子之前“出手大方”,什么叫“出手大方”,用钱腐蚀发包方的官员呗。像这种的“欲得先予”,既脏且险,我真为我的这位老同学担着把心,因为这种“欲得先予”一旦做成了惯性,总有东窗事发的时候!
四、欲擒故纵的心眼
《太平天国·文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欲擒先纵,欲急故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多用心计,巧妙处理得与失、大与小、里与外、出与入、先与后等辩证关系,然后有智谋、有步骤地进行舍弃,就像俗话所说:“舍出孩子套住狼。”
“欲擒先纵”出于兵家智谋,其机理是“欲抑之,必先张之;欲擒之,必先纵之”。战争时期,在对方强我方弱的前提下,要想赢得胜利,比对方多一个“纵”敌的心眼,也就是比对方多一个制敌的战术理念,“纵”就是暂时先满足对方,故意卖出破绽,骄其志气,在对方忘乎所以之际,出其不意地出兵,巧取其利。
举个战例。1947年7月初,我一纵和六纵将敌整编第70师一个半旅及由独山集北上接应70师南下的整编第32师主力包围在只有200余户居民的六营集。
刘邓首长判断:敌人两个师部和两个半旅被困该村,固守困难,敌人极有可能向整编第70师的后方济宁突围;但若我军围困过紧,敌亦可能作困兽之斗。刘邓首长想出了一个计策:采用“围三阙一、欲擒故纵”之计,给敌人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纵敌突围,于运动中歼敌,这样既可减少我军伤亡,又可增大歼敌战果,真可谓一举两得。
刘邓首长的部署是:将一纵撤至六营集以东至纸坊一带的开阔地,将部队摆开,预设成口袋型阵地,以等待敌突围时予以歼灭。7月14日晚,六纵数千人向六营集小镇发起三面攻击,其中西面为主攻方向。已成惊弓之鸟的敌人经受不住我军的凌厉攻势,分左、右两路仓皇向东夺路而逃,企图向济宁之敌靠拢。结果全部进入我军预设的口袋型阵地。一夜之间,六营集小镇的敌人被我全歼。敌70师师长、副师长均被我俘虏。32师师长趁黑夜逃走,却被蒋介石以临阵脱逃罪关进监狱。
我在读到这个案例时,心里虽然由衷地钦佩刘邓首长的战术素养,但同时也在想另外一个问题,麻弊大意,轻敌者必遭杀戮,这种战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数不胜数,那敌军两个师的长官个个是黄浦出来的高才生,怎么恰恰在这关头犯上此忌呢?如果当时敌人也多个心眼,判断出我军的战术意图,不入刘邓的圈套,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我看关键的问题还不在于会不会打仗,而在于他们进一步想问题的心眼就是比我们的刘邓首长少。心眼少,哪怕是悍将,屡吃败战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看在和平年代里,虽然我们看不到战场上的弥漫硝烟,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也不管你恶心不恶心,事实上人算人、斗心眼的商场竞争就是无处不在,你不愿意也好,你恶心也罢,只要你对斗心眼者不留点心眼,没准儿什么时候就落入人家的套子里去。
我们往往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你想和竞争对手分享蛋糕,可是竞争对手心里想的是怎样把你的蛋糕抢光,形势逼得你为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多出个心眼来对竞争对手有所防范;你想买一套别致的房子,房地产商各种各样的宣传诱惑随之而来,让你无所适从,因此你一定多长个心眼来引诱对方亮底,让对方自卖破绽;你遇上又想与你合作又很敛财的人,与你共事可以,但一提到钱,就是一毛不拔,这让你的原先计划很难实施,你不得不多个别的心眼,使他出资……也许,很多时候你并不想采用这些“不太地道”的办法完成你要完成的事,但无奈人心隔肚皮,你不长点这样的心眼,可能就使你的商机或契机失去再也回不来,与其如此,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纵然使此“欲擒故纵”计也无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欲擒故纵”的尺度,又应该在什么样情形下才适用“欲擒故纵”呢?
一是平时要磨砺自己最基本的洞察能力,分析对方与你之间的心理距离,再结合其言行举止,判断对方究竟想干什么?为什么要干?对方的行为对你的利益会不会构成影响?构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是与人相处要知己知彼,也就是说,在知彼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心理与能力也要作相应的评估,同时要分析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度,尽量找其能互通的接洽点(也叫共同语言),在关键点上把握好能感动对方的话语权,这样你就为“欲擒故纵”打下了基础。
三是要具有过人的“得”“失”眼光,而且还要有舍得小利的过人眼光,和实务操作上的隐蔽能力。那些对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在情绪上永远输不起的人,那就免谈“欲擒先纵”了。
四是要把握好“欲擒故纵”的“度”。我只提倡将此法用于不伤害对方利益、不腐蚀对方灵魂的前提下的“欲擒故纵”,但不支持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为了谋私利,不惜以金钱的利诱来纵容越来越多的腐败分子的“欲擒故纵”。比如我有一个建筑业干了很多年的朋友,他有一句所谓的名言就是“官场越多人腐败,我的钱挣得越多”,别看此君在官场上的“欲擒故纵”用得得心应手,其实这只是老掉渣的行贿行为,我就不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