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眼,十倍机会-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好的角色心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危机本来不是什么好事,但也是证明一个人自控力强弱的分水岭。也许你的即时举措得不到他人的响应,甚至还招来各种各样的非议,但是现代社会是多元思想的社会,人们从修养的角度,也会产生褒义的理解,就看你的心眼到位不到位,自控力能否转变成影响力、凝聚力了。
四、语言的自控
关于语言的自控,话题很大,我在《管好你的嘴》中就围绕这个话题讲了十来万字,现在我只在这里讲个大概。
我们说是人都要说话。但所谓“祸从口出”恰恰也是因为说话,那么人还说话不说话?当然要,只是要把握好说话的尺度,这把尺度,就是用自控来把握的。反之则反。这个道理明摆着,但总有不少人平时太“唯我”,心眼缺失,语言自控力弱,于是各种各样的“露怯”现象就会随之而来。
这种缺乏自控者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爱插嘴,即在别人说话时,生怕自己遭到冷落,时不时地绕开话题插插话,令人生厌;二是表现欲太强,喋喋不休地说话、对别人出言不逊,而且不听劝告;三是“酒杯一干,政策放宽”,什么话都敢说,落个“酒后吐真言”;四是说话不注意对象场合,自以为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五是对现实不满,心理极度不平衡,直接导致语言失控。此外,还有很多因为语言失控给自己乃至他人带来困惑或麻烦的。
比方人人都知道“观棋不语是君子”这条潜规则,可是不“观”且罢,一“观”起来,就在一旁没完没了地当起了所谓的“狗头”军师,不提醒其中一方两句就会死。比方说话爱用所谓的前卫语者,被不解之人反问,尴尬的还是你自己。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爱蜚短流长,没事总说谁和谁“有一腿”,结果有一次被他儿子听到了,儿子问啥叫“有一腿”,朋友只好说:“关系好呗。”结果孩子觉得好奇,到学校以“有一腿”为由,要求老师给他掉换与某同学同桌坐。老师能不愕然吗?
再有一种语言失控现象表现于倚老卖老者。这类人大多有一定的职位,喜欢训斥下属。你就不多个心眼想想,如果你当着众人的面责骂某下属时,岂能不引起众人的极大反感?尽管有的冲突在你的训斥下被压服了,但以后下属会经常跟你唱反调,对抗。难受的还是你自己呀!
更多见的是前面讲到的表现欲太强者,这在当今社会各阶层可谓俯拾皆是。中国老板讲话流光溢彩、天花乱坠的多,逻辑井然、滴水不漏的少,二者兼有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我记得有一次和卞秉斌先生一起做客新浪,主题是给中国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支招,我出于为大学生择业面临的诸多困惑考虑,着重谈了现在企业试用期的若干陷阱,这可能与卞先生的来意不太合拍,于是他枉顾左右而言他,大谈他的企业如何善待新人,我看他去了就是在为他的人力资源部门做广告。后来我跟他开了玩笑:“你要坐上中国人力部门的第一交椅,我们为大学生就业支招的人恐怕都没饭吃了!”
所以,我还是比较欣赏说话注意分寸的人。有分寸的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自控素质和把握语言的心眼,他们不求语言的数量,但求其质量,因此他们始终都表现出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自控,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始终让自己保持平静。相比之下,说话能力弱表现欲又极强的人,自控力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以上我用四个部分讲述了多个自控的心眼的种种妙处,以下我将以上内容作个结。
第一,学会理智地分析各种失控形成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最好从根子上加以解决。如果与失控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不在了,那么你自然也就到达自控的境界了。
第二,要达到对贪欲的有效自控,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趋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夹裹着的是数不尽的陷阱,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但要做到自律和自警,而且还要多提着一个自醒的心眼,千万别做《红楼梦》中为贪色而死的贾瑞。就像古人所说:“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你能多出一个“抗诱”的心眼,才叫真正地做到了自控。
第三,良好的自控能力不等于凡事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如果凡事都刻意地抱着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态度,那么这种自控就有矫枉过正之嫌,而且也算不上一个有心眼之人。人只要能用心地把握住“适度”,做到该喜的喜,该乐的乐,该怒的怒,该悲的悲,这就正常了。
第四,用积极的态度配合自控。它会激励你自觉向上的内力。如果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杂念太多,一旦到公众场合,一个不理智的冲动膨胀起来,失去了对是非原则的正确判断,就谈不上自控了。比如“慎独”就可以为你找到各种合理的宣泄方式。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恶狠狠地抡自己两耳光,或者到健身房对沙袋拳打脚踢一番。如此等等,听起来似乎很自虐,很残忍,但你不妨试试看,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彼时的怒气此时业已烟消云散了。再比如你可以通过适当的交谈倾诉、转移心理注意力等方式,改变心境。如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听听音乐会、打打球等,同样可以用来调节情绪。
请问各位,你谈过人生吗?如果谈过,那么你能感受得到快乐人生的最基本定律是什么吗?对于这个,或许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而我的理解再简单不过,即:拿得起,放得下。
禅宗一位祖师说过:“快乐无忧,是名为佛。”意思是人只要心情好,快乐无忧,就到佛的境界了。我不是借此和大家谈佛,我只是想通过佛的意念,来类比我们精神和心理上需求的那么一种意境。然而现在很多人成天事务繁忙,神经绷得很紧,满脑子都是忧愁,这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我记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说过一句话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你天天心里都揣着重重心事,自然“千斤重担压心头”,又何谈快乐呢?所以,著名的道证法师才会把不能成佛的最大原因归咎于“我们时常都不快乐”。
现在有些朋友抱怨成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活得很不快乐,为什么呢?你想,你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一件事情办砸了吃不下饭,家庭闹了“地震”睡不着觉,做买卖赔了本想捞本,受了莫名委屈就郁闷,可谓愁肠百结,心事不断,然而这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你越有能力,遇到的烦恼也就越多,无奈乎“剪不断,理还乱”,以致挫折不断,如果你越想越觉得心不甘气不畅,你的心情怎么会好得起来呢?你就不能多个心眼想想,天底下有那么多事让你放不下,你这一生还有快乐的时候吗?
人人都期望自己能心想事成,事事如愿,然而“常胜将军”是有,“战无不胜”则只是美丽的幻想。如果人人都能事事如愿,这个世界还能存在吗?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所以我要奉劝诸君不论遇到什么事,下了眉头,莫上心头,“能屈能伸”“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多个心眼想快乐的事,那么快乐就会与你常相伴。
以下我将以“多个心眼”为主轴,分别就委屈、失意和失败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拿起”,如何“放下”。
一、多个心眼看委屈
用“委屈”做关键词,上网搜一下,光“百度”一个网搜,就多达839万条。足可见人们在向往和谐生活的同时,对“委屈”问题的关注。
就“受屈”现象而言,它的起因是一方违背了另一方本来的意愿,而且另一方必须去接受,这听起来很残忍,也很不道义,在这种情形下,受屈者如果情绪上没有反应,那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是木头。但是,情绪反应的恰当与否,那就得看受屈者用什么眼光来看待委屈了。
许多人习惯就事论事地看待委屈,所以在受到委屈后,很容易在情绪上起剧烈甚至极端的反应。但如果你能多出一个心眼来看待委屈的生成、不同的反应导致不同的结果,你就不难发现,原来在委屈的前前后后,都留给我们不尽的分析与思考空间,于是哪怕你受到再大的委屈,充其量也只会将其当作漫漫生活路中的一个片断、一首插曲、一段经历、一则幽默,而这个片断、这首插曲、这段经历、这则幽默,可能记录下了你的坎坷、你的耻辱,如果你两眼盯着这些不快意的东西,那么一时的坎坷或耻辱都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你心头的痛,你就很难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一个人受屈后拿不起,放不下,就很容易在情绪上起连锁反应。这种情况常常表现在找替代物泄愤。打个比方:一个员工在单位受到了领导的委屈,员工回家后找自己的儿子泄愤;儿子同样受了莫名的委屈,找谁泄愤?找狗泄愤;你别以为狗就会自认倒霉,因为狗被逼急了也会乱咬人的!再说了,如果大家都因为经受不起委屈而向他人泄愤,这社会岂不乱了套了?
所以,纵然我们可以用一百个理由诉说自己受了委屈,但我们只要多个心眼看待委屈,就没有一个理由可以为自己受委屈后找他人泄愤来开脱。我们的心事应该放在长远处,长远处有什么?一个字:叫“伸”。心理上有了伸的期待,你的心境自然就会好起来。
有道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此言其实远不止是指“大丈夫”,《孙子兵法》有一句话叫“藏于九地之下,胜于九天之上”,这话就是对“能屈能伸”的最好注脚。
战国时期的越国西施奉范蠡之命蛊惑吴王夫差。一嫁就是十年,那是献出个人的“屈”换来日后国家的“伸”。
三国时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在不得志之时屈尊于曹操门下,那是为了取得曹操信任后好脱身。
南宋时期的宋江犯下命案被投入监狱,他不惜装疯卖傻,连牛粪都吃,为的是瞒过朝廷,果然他因此获释而得到了“伸”。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无论是“屈”还是“伸”,都要讲究理性的计策。“屈”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是退一步进三步,是拿得起,放得下,是韬光养晦。“屈”和“伸”既有排斥,又相互联系。如果你不幸受到他人的委屈,应该好好地揣摩揣摩以上三个事例的奥妙,这对你理性处理“受屈”,是有帮助的。
我的意思是说,受委屈的事人人都遇到过,如果你能多长一个“往前看”的心眼,那么你就能任由委屈多捉弄,依然稳如泰山,而对那些因为缺心眼,受一点点刺激就呼天抢地、哭死骂娘、悲天冥人、胡乱泄愤的人,别说要求下了眉头,莫上心头,恐怕只要一次,就足可以把他击垮了。
最近有一首歌颇为流行,叫《习惯委屈》。其中有一段歌词:爱也许会有些委屈/慢慢习惯不足为奇/所有的爱都会是这样呵/一颗颤抖不停爱人的心/爱多少总有些甜蜜/仔细想想就会宽心。这首歌本意是献给恋人的,但你若用心领会其大意,你就会发现,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爱能习惯委屈,生活中还有什么不能习惯委屈的呢?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也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饼干。巧克力不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