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励志]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

第3章

[励志]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第3章

小说: [励志]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老人莱伯曼在他74岁退休以后,有6年的时间经常去一所老人俱乐部下棋来消磨时光。一天,他发现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来陪他下棋了,他很是失望。   
  看到老人这个样子,热情的办事员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圈。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让我做画?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啊。”    
  办事员笑着说:“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您会觉得很有意思呢!”    
  那一年,莱伯曼80岁,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从那以后,他开始每天去画室画画。提起画笔后的莱伯曼并不因为年岁已高而把绘画当做一项单纯的消遣活动,他全身心地投入,进步很快。   
第11节: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2)     
  81岁那年,老人参加了一个专为老年人开办的10周补习课的绘画班。课程结束时,老人对任课教师、画家拉理弗斯抱怨说:“您对每个人都讲这讲那,对我却只字不说。这是为什么呢?”拉理弗斯回答说:“先生,因为您所做的一切,连我自己都做不到,我怎敢妄加指点呢!”最后,教师还出钱买下了老人的一幅作品。    
  从此,莱伯曼更加勤奋了。4年后,老人的作品先后被一些著名收藏家购买,并进了不少博物馆。    
  1977年,莱伯曼101岁了。这年的11月,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品陈列馆举办了第22届展览,题为:“莱伯曼101岁画展。”有4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其中不少是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   
  在开幕仪式上,莱伯曼对嘉宾们说:“我不说我有101岁的年纪,而是说我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向那些到了60、70、80或90岁就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不是生活的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是想还能做些什么。着手干些事,这才是生活!”   
  培根曾说:“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很多人在赞叹他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往往也为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做事而苦恼。其实大可不必,正像前面所提到的建筑师安曼和老人画家莱伯曼,他们都在退休后,在生命的后期做了在年轻时未完成甚至是从未涉足的事业,为自己的生命画卷涂上了绚丽的一笔,而作为年轻一代,就更没有理由让自己说为时已晚,一切都已来不及。因为,在你想做的那一刻,就是最早的那一刻。   
  我在本节开头提到,在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人,突然有一天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可是,一想到自己已经过了一定的年龄,心里就不免犹豫:我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现在再学习,还来得及吗?还有必要吗?其实,人如果想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会晚。看了下面的事例,你就明白我这么说的理由了。   
  加图是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和道德家。他不仅在政治上颇有造诣,而且他还是一位知名的演说家和拉丁散文的奠基人。在加图的一生中,他总共写成了7部作品,内容大体涉及到历史、军事、法律、医学、农业等诸多方面。为了督促和教育自己的儿子,加图还编撰了一套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农业、医学、修辞、军事、法学等方面。   
第12节: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3)     
  加图是一位十分善于学习的人。有一次,朋友们看见80岁的加图正在学习希腊文,他们很吃惊地说:“希腊文非常难学,不花费很长的时间是很难学得会的。您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学它。再说,都到如今这个年纪了,您也没有必要再学这些了!”对此,加图却相当不认同。他说:“学习不分早晚,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学习的。而且,只要真正地去学,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有用处的!”   
  但是,如果你总是拿时间来不及来安慰自己,空有想法而不去行动,那就真的是为时已晚了。哈佛的安妮?森德伯克教授这样说:“不要迟疑,不要等待,用积极的心态去付诸行动,你就能比别人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记住:当你一次次地告诉自己为时已晚时,你就真的什么都来不及了。   
  兰帕德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作家,因为他有着不错的写作天赋。兰帕德相信,只要他肯努力,三十岁前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作家。   
  遗憾的是,兰帕德后来迷上了买彩票,一天到晚对着一大堆数字研究来研究去,最终把写作给耽误了。   
  庸庸碌碌地过完了几十年后,在兰帕德五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一个中学同学来看望他,并把自己写的第十三本书送给了他。在接过书的那一刻,兰帕德懊悔极了,他痛恨自己没有去写作。一时间,他决心重新提起笔,去实现自己昔日的梦想。可是转念一想,自己的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还能写出什么来呢?于是,他又一次放弃了自己的作家梦。   
  六十五岁那年,兰帕德得了重病,生命垂危。他再一次想起了自己的作家梦,深深后悔在五十二岁那年没有开始写作,否则,十三年下来,他一定可以写出许多作品了。眼看着到了六十五岁,生命留给他的时间还能有多少呢?在叹息中,他又一次藏起自己的梦想。   
  七十三岁那年,兰帕德的老同学再次给他送来一本自己刚写的书。想起自己的作家梦,兰帕德再度懊悔不已。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离死亡还有多远呢?自责中,兰帕德继续重复以往的生活。   
  八十四岁那年,兰帕德再次病重,他为自己不曾写下任何作品而深感痛苦。在牧师霍华德的鼓励下,兰帕德终于提起了笔,开始写作。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不停地写啊写,直到去世。去世时,他的第一本书,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很遗憾地说,兰帕德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他空怀梦想,一任自己在懊悔与叹息中蹉跎岁月。但值得庆幸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觉醒了,开始竭尽全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他的第一本书只写了一半,但他毕竟去做了。而如果他在当初立下志向的时候就能及时行动,在50几岁有所觉醒时不拿年龄大当借口,那也不会将遗憾留到生命将息之时。戴尔公司的总裁迈克尔?戴尔曾这样说: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主意很好,就立即去试一试。所以,每个有志的人都永远不要说“为时已晚”这个词,记住,只要把眼前的想法及时地付诸实践,那就永远不嫌晚。   
第13节: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1)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Never put things you can deal just now to tomorrow。   
  我们都知道“今日事今日毕”,但是,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这点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将本该当天完成的事拖到第二天。到了第二天,发现要做的事又增加了不少,于是又将其中的一部分事情拖到了第三天。这样以此类推,发现手头总有做不完的事,于是心烦气躁,却也无可奈何。他们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却不知道是自己的拖延造成了事情越积越多的结果。不断地拖延,让他们在奔往理想的路上逐渐后退,最终也无法到达它的身边。而如果抓紧当下的时间,抓紧今天有效的时间做好想做的事,那成功的到来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哈佛人的心中,时间是最浪费不得的。他们把时间视为人的第一资源,认为没有一种不幸可以与失去时间相比,因此,他们做事从来不拖延。我在哈佛的一次讲座中,也听到了这样的话:决断好了事情拖延着不去做,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听到了下面这个事例:   
第14节: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2)     
  安乐尼?吉娜是纽约百老汇中年轻而富盛名的演员之一,她的成功之路得益于及时行动。   
  几年前,吉娜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那时她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汇成为一位优秀的主角。    
  第二天,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旅游后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吉娜仔细一想:“是呀,赴欧旅游并不能帮我争取到百老汇的工作机会。”于是,吉娜决定一个月以后就去百老汇闯荡。这时,老师又冷不丁地问她:“你现在去跟一个月以后去有什么不同?”吉娜想准备一下就出发。老师却步步紧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都能买到,为什么非要等到下星期动身呢?”    
  吉娜最后说:“好,我明天就去。”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我马上帮你订好明天的机票。”第二天,吉娜就飞赴纽约百老汇。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有来自各国的几百名演员前去应征主角。    
  吉娜费尽周折地从一个化妆师手里拿到了将排的剧本。在这以后的两天中,吉娜闭门苦读,悄悄演练。初试那天,吉娜以精心的准备出奇制胜,顺利地进入了百老汇,穿上了她演艺人生中的第一双红舞鞋。   
  在哈佛的理念中,时间是最公正的,它不会因你财富充裕而多给你一分,也不会因你物质匮乏而少给你一秒。对此,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曾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多,但时间却会因你对它的态度而给你不同的结果。对于珍惜它的人,它会在你的生命碑石上刻上辉煌的一笔,而对于那些将其肆意糟蹋的懒汉,它只会让其活得越来越累。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之中,很多人由于惰性心理的驱使,让今天得过且过,把决心与梦想拖到明天,却不知道拖延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了多大的损失,也不知道世上的事,有很多就是坏在了拖延上。   
第15节: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3)     
  比如说,恺撒大将由于接到报告后没有立刻去阅读,拖延了片刻,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性命。   
  当时,曲仑登的司令雷尔叫人送信向恺撒报告,华盛顿已经率领军队渡过特拉华河。但当信使把信送到他手中时,他正在和朋友们玩牌,于是就把那封信放在自己的衣袋里,他说待牌玩完之后再阅读也不迟。这个“迟”字就是他死亡的到来,当他读完信之后,情知大事不妙,但等他去召集军队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导致全军被俘,以至连自己的性命都丧失在敌人的手中。正是是这数分钟的迟延,竟使他失去了荣誉和生命。   
  大多数成功者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拖延等于死亡。”阿莫斯?劳伦斯说:“整个事情成功的秘诀在于形成立即行动的好习惯,才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而另一些人的习惯是一直拖延,直到时代超越了他们,结果就被甩到后面去了。”哈佛大学教授哈里克曾说:“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恶习而最终一事无成,这都是因为拖延能够杀伤人的积极性。”   
  而作为哈佛的学生,他们是从来不会将该做的事拖延的。他们在课堂上,会听到这样的教诲:要想抓住今天,就不要等待明天。因为总是等待明天,明天就会把你送进坟墓。所以,他们也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绝不将今日之事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