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サ瓤屠础�
杀气腾腾的兰三眼,手提双枪进何家院内,高喊一句:“给我捆了!”
可还没等他把话喊完,却只见曾祖父满面堆笑,急步上前说道:“姐夫来,贵客至,何故兴师动众?”
好聪明的曾祖父,一句话指出了他们二人的亲戚关系。你若真对我有气,也不能让外人,也就是说让你手下的人来捆我呀?
兰三眼闻听,果然怒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好挥挥手,让众兵丁退后,眼也不看曾祖父说道:“速速做一盘香油面窝窝头,如不然,可别怪我枪下不认亲戚面。”
第74节:曾祖父的飞针穿蝇(2)
曾祖父又是一笑:“为我姐来讨一盘香油面窝窝头,姐夫行为可敬。若我姐要吃鸡、吃鸭,我这就去做。但若吃香油面窝窝头,恕我难以从命。因它并非咱百姓人家所食也。”
在当地百姓们面前,早就作威作福惯了的兰三眼,若遇其他人对他如此不敬,早就命手下人捆了拉?回去,扣个通匪的罪名,打他个半死不活。但此时他面对曾祖父,心想真把他捆走,岂不是让外人笑话我没有人情味。但不动武吧,看来这何三,还真是不服软。
也真凑巧,当时天空中正好有一只老鸦飞过。便见兰三眼听鸟鸣,也没抬眼,只是手一举,顿听“砰”一声枪响,那高高飞翔的老鸦,直直地摔下来,砸到了曾祖父的身前。
曾祖父一愣,见兰三眼“嘿嘿”冷笑着,一面用嘴吹冒着蓝色青烟的枪口,一面用眼睛斜视自己,似乎在说:你小子这下服气了吧。然而,让兰三眼没想到的是,不屑一顾的曾祖父,却说出这样一番话来:“雕虫小技,你不闻古有一将军,善射,有百步穿杨之功,喜四处炫耀。一日,遇一卖油老者,以线状油线穿??钱孔,与之比试。将军愧,自叹不如。此曰:熟能生巧也。”
兰三眼怒?,持枪指曾祖父喊:“你有什么手段,敢与我神枪相比?”
曾祖父“嘿嘿”一笑。手撩长袍,从下摆内拔出一根银针,观身旁一只飞来飞去的饭蝇,手扬,针飞,穿蝇,落至地下。
兰三眼大惊,欲退,又恐遭乡邻嗤笑,顿时脸露泼皮相,非要去捆绑曾祖父。而曾祖父迅速拔出三根银针,手指兰三眼道:“尔等若动武,我两针取你双眼,一针取你咽喉。”
手捏银针,满脸盛怒?的曾祖父,观兰三眼手挡咽喉,愣了又愣,呆了又呆,丢下一句:“这事与你没完。”便灰溜溜带一帮人走了。
在我故乡人们的眼里,颇具传奇色彩的曾祖父,除了那被人称道的神奇中药“七窍还魂散”以外,再有就是他那出神入化的针灸医术了。
乡人们在谈到曾祖父用“七窍还魂散”治病救人的同时,大多也都谈到曾祖父对患者采用的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艾灸,刺激腧穴??络,疏通气血,扶正祛邪,调整机体阴阳虚实,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针灸医术作为医学界的一枝奇葩,上可以推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类发明了最早的针灸雏形——砭石。这一时期,人类除了用砭石治病以外,大概还有骨针和竹针的应用。到了夏朝以后,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金属针。其金属针包括:铜?、铁、金、钢、银等等。至于现代,除了大多数用的金、银合金针和不锈钢针外,更有一种电视里常做广告的,不用穿透人的皮肤,便能够达到治病疗效的磁针。
我想针灸之器具,甭管是石质、铁质、金质、银质、合金质等,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治病。然而曾祖父却以它为兵器,吓退兰三眼,这恐怕在历史上的医学界,都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话说曾祖父和兰三眼的恩怨故事,这才仅仅是开了个头。
全国解放前夕,鲁西南地区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当时穷苦的乡人们,在新政府的领导下,分了地主家的土地和财产。那时候曾祖父,作为一名有文化的人,被当时的土改工作队请去做了会计。主要是帮助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人员,统计地主家的财产,然后再将地主家的财产平均分配给咱们穷苦的老百姓。
翻了身,当了家,做了主人的穷苦百姓,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高高兴兴地去打土豪,分田地。
然而此时,就在不远处的淮海战场上,还盘踞着国民党的数十万大军。那些被人民解放军赶走了的地主恶霸们,也就在某一天深夜,勾结国民党军队,组成还乡团,杀回了鲁西南地区。
当时,被还乡团兵丁抓走的人当中,就有我的曾祖父。而抓曾祖父的主谋人之一,就是还乡团的团长兰三眼。
何家楼村边的场院里,“嗷嗷”狂叫着的还乡团兵丁,手举着火把,将一位位五花大绑的土改积极分子推到了场院的中央。
场院的四周围,围满了敢怒不敢言的众乡亲。还乡团团长兰三眼,腰系武装带,歪戴着大檐帽,一声令下,将土改工作队的队长,全身浇满了汽油,以火把引着,点了天灯。
凶神恶煞的兰三眼,用手枪指点着黑压压的人群,大声叫嚷道:“都他妈的给我听着,臭叫花子们,这就是你们跟着闹的下场。”
黑压压的人群无语,但忽明忽暗的火把光线之下,看到的却是乡亲们一双双愤怒?的眼睛。
坚强的土改工作队队长,在大声叫骂着敌人的同时,随渐旺的火势壮烈牺牲了。
第76节:曾祖父的飞针穿蝇(4)
黎明时,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由地洞内运至城墙根处的炸药,将城墙炸开了一个大豁口。冲锋号吹响了,喊杀声更加激烈,太阳还没升到树梢上,阜城集内所有的敌军便被消灭了。
此时,百鸟丁及其家人,这才知道大老黑已死。日子没过多久,百鸟丁也去世了。不久后,全国解放了,丁家被轰出了房间众多的深宅大院,失去了优越的富人生活,沦为平民百姓。
百鸟丁共有两子。长子大老黑,深得百鸟丁唢呐技艺的真传。次子丁克功,自幼习文,对响器行当一窍不通。至此,丁家因大老黑和百鸟丁的亡故,随着新政府的建立,所有的响器道具全被充了公,丁家的响器行当,也就永远留在了那个灭亡的朝代。
百鸟丁的次子丁克功,有四女一男,三女丁文秀就是我晚娘。
后来我听乡人们讲:当时阜城集攻不下来的原?因,除了城墙高大宽厚以外,敌军内还有两位神枪手。他们一人抱一挺歪把子机枪,各居东南角城楼和西北角城楼。四面城墙,一人承包两面,歪把子机枪也不连发,全是点射,见人就打。那个准劲儿,好像不是枪找人,而是人在找枪。谁?若敢近城墙半步,那绝对是撞上了阴曹地府的阎王。
单说我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城后,活捉了两位守城神枪手中的一位。这一位神枪手是北京人氏,外号小北平。
我人民解放军优待俘虏,当时的政策是回家发给路费,留下可以加入人民解放军。那小北平离家千里遥远,不愿回去,便留下作了一名人民解放军。因其会修理电台,于是便被编入后勤部队,做了电台修理班的班长。
弃暗投明,成为我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小北平,听乡人说,他在六九年的中苏珍宝岛事件中,立了一个大功,并受到了全军的嘉奖。
当时的珍宝岛战场上,苏军有一种T62新型坦克。这种坦克的外包装钢板有半尺厚,我军的炮弹打上去,就好像是鸡蛋碰石头。听乡人们讲,当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赶紧下命令,快速研制出了一种专门对付这种T62新型坦克的电钻炮弹。
这种电钻炮弹的特点是打上坦克以后,炮弹就像磁铁似的吸附在了坦克壁上,然后弹头内便有一电钻钻出来,在坦克外包装钢板上打洞。待洞钻开后,炮弹才爆炸。这种炮弹在北京研制成功后,被迅速送往中苏边境线。护送炮弹的主要负责人,便是解放前的神枪手,现如今的我人民解放军干部小北平。
小北平接受了任务,风驰电掣地赶往中苏边境线的珍宝岛战场。当时是三月份,黑龙??地区依然是天寒地冻。
一路风尘仆仆的小北平,押送着电钻炮弹,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了,但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鹅毛大雪。先是小北平的吉普车打滑,翻?进了路边的深沟内,怎么也出不来。接着是装载炮弹的大卡车,即使在汽车轱辘上捆上防滑链,一天也前行不了几公里。
时间就是生命,真的耽误了期限,自己是死罪倒还好说,重要的是咱们整个国家的损失,又何止是几条人命的事情。急中生智的小北平,最后征用了附近农场的几辆“东方红”链式拖??机,在大雪封路的情况下,提前将炮弹送到了珍宝岛战场。
您还甭说,这电钻炮弹还真管用,上去一试,就将一辆T62新型坦克的钢板给钻透了。然后“砰”的一声炸响,坦克就停下来不动了。紧跟着我军又是几发炮弹,将坦克下的冰面炸破,苏军的坦克彻底沉入??底去了。
因有了这种新式炮弹,苏军的坦克就再也不敢进犯了。到了这年的五月份,我北海舰队的潜水员潜入江底,用钢绳把坦克缚住,岸上数辆重型卡车牵引,苏军的坦克被打捞上岸。
这种T62新型坦克,内有红外线夜视仪、射击双向稳定器,以及大功率柴油机等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先进设备。这也为我国未来的坦克研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事后,小北平也因运送电钻炮弹有功,受到了全军通令嘉奖。到他离休时,已高升到某集团军后勤部长的位置了。
这位解放前阜城集上的敌军守城神枪手,可以说有一个良好的归宿。
那么,另一位神枪手是谁?他的命运又怎样了呢?阜城集守城的另一位神枪手兰三眼,他的命运可就惨了。
当时他虽没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获,但他的独生子却被我人民解放军的炮弹给炸死了。
兰三眼在阜城集城墙被炸开后的战乱中,带一小撮残兵败将,投靠了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大部队,后在淮海战役中,被打残了一条腿,之后化装成老百姓,跑回了家。
一直到全国解放后,在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中,才被我人民群众从他家的床底下给揪了出来。后经?公开审判,立即执行死刑。
第77节:曾祖父的飞针穿蝇(5)
当时公开审判的地点,就在三王庙庙会上。大约有二十多位被执行枪决的坏人。待公审完毕后,他们被拉到不远处的一段黄河故道里,一字排开,执行枪决。
当时刑场四周围围观的人民群众,简直是人山人海。因为这次大枪决的案犯,可以说是鲁西南地区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再加上这些被枪决的案犯,全是当地民愤极大的地主恶霸,以及蒋匪特务等。因此前来观看、声讨的人民群众很多。
我的老姑奶奶抱着她的小孙子,泣不成声。现如今她的儿子早被我人民解放军打死,儿媳妇也扔下刚刚会跑的孩子,跟人家男人跑了。孤苦伶仃的老太婆,又要为丈夫收尸了。
天空中火红、火红的太阳,直晒的人们头皮发麻,晴朗的天空下,翻?了身,当了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对死刑犯们指指点点,谈论这些昔日作恶多端的坏人,今日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黄河故道里的刑场上,“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