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08-质疑录 >

第3章

408-质疑录-第3章

小说: 408-质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络、皮毛之间而为病。病亦安有所谓怪也?即有云怪病者,如人入庙登冢,飞尸、鬼击、容忤,亦由本 
人气血虚弱,邪乘虚入,见为谵妄邪祟,若有神灵所凭,而为怪耳!故《灵枢》亦有黄尸鬼、青尸鬼、白 
尸鬼、赤尸鬼、黑尸鬼之症,何一非五脏素虚,而为之见形也。庸工不晓病机,一遇不识之症,辄谓怪 
病,即以痰为推测,而曰∶“怪病多属痰”。夫痰,非病也。人身无痰,痰本身之津液,岂得指痰为怪以藉 
口?虽王隐君着痰病,见症种种,亦不过推原痰之变化不测,而未尝以为怪也。其以怪病而多属之痰者,实 
庸工不识病能,以藏拙也。悲夫! 


论右肾为命门
属性:《内经》初无命门之名,命门之说始于越人之三十六难,而曰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男子藏 
精,女子系胞。夫右肾既藏男子之精,则左肾将藏何物?女子之胞何独偏系于右?此其说之不能无疑也。 
命门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即妇人子宫之门户也。子宫者,肾脏藏精之府也,当关元、气海之间, 
男精女血皆聚于此,为先天真一之气,所谓坎中之真阳,为一身生化之原。此命门在两肾中间,而不可以 
独偏于右。两肾属水,有阴阳之分,命门属火,在二阴之中。故《脉经》以肾脉配两尺,但当曰左尺主 
真阴,右尺主真阳,而命门则为阳气之根,随三焦相火,以同见于右尺则可,若谓左肾则主于肾,而右肾 
偏为命门,此千古讹传之弊,而不得不亟正之者也。 


论痢不专属湿热
属性:疟、痢发于夏秋,本因溽暑,岂非湿热?但炎蒸之令出于天,苟能顺天之气,安能有病?惟因热求 
凉,过于纵恣,则病由于人矣。故凡风寒感于外者,其邪在经,病多为疟;生冷伤于内者,其邪在脏,病 
多为痢。痢之来也,暑湿郁久,则为湿热,然有瓜果生冷,凉风冰水,未必郁积,加以饮食相犯,触而成 
痢,则痢未有不本于寒湿生灾者,岂必专以湿热为患哉? 


论痢有寒热不当以赤白分气血
属性:痢以赤白分寒热,巢元方而下主之。此自古法,不为谬论。自河间以白者属肺,肺主气;赤者属心, 
心主血,亦属有理。丹溪因之,遂谓白痢自大肠来,赤痢自小肠来。愚谓赤痢亦有寒证,终是热多; 
白痢亦有热证,终是寒多。其有白而热者,脉症必热;赤而寒者;脉症必寒。若谓白必属肺,恐白痢非无 
血化;赤必属心,恐血痢不离乎气。《局方》治痢,例用温热∶河间治痢,专主苦寒∶皆偏见也。 


论痢无止法
属性:痢必由乎积滞,故曰∶“无积不成痢”。治痢初起,必用消积导滞,以推荡为法。此仲景治痢有十 
法,均主大、小承气。而河间亦曰∶“行气则后重自除,调血则便脓自止。”此盖为痢之有实邪者言也, 
所谓“痢无止法”是也。若久痢之后,元气已亏。如气本陷矣,而复行其气,后重不将甚乎?中本虚矣, 
而再攻其积,元气不将竭乎?湿热伤血,自宜调血,若过用推陈,血愈伤矣。积滞频下,谓当消导,久为 
克伐,积益多矣。此但知据见在者,为有形之疾病,而不知所伤者,皆无形之气血也。岂可执“痢无止 
法”一语,而曰《内经》有“通因通用”之治,以致杀人也哉! 


论赤痢自小肠来
属性:白痢自大肠来,赤痢自小肠来,此丹溪以赤白分气血为言也。然大肠为传导之官,痢属动脏腑之脂 
膏,伤肠胃之血络,故赤白俱并入大肠而下。若小肠则为出溺,而赤痢何云自小肠来?谓心主血,心与小 
肠为表里,故赤痢本小肠之所化则可,若谓从小肠而来,未见小肠为下痢之腑也。其言不可以辞害意。 


论三日疟分子午卯酉日
属性:疟者,风寒之邪也,为三阳经受病;而三日一发,则云 疟,为三阴经受病。故丹溪云∶三日一发者,阴经受病也。 
此语为当。若谓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作于寅、申、巳、亥者,厥阴疟;作于辰、戌、丑、未者,太阴疟。 
马仲化议为子、午虽曰少阴,而卯、酉则属阳明;巳、亥虽曰厥阴,而寅、申则属少阳;丑、未虽曰太阴,而辰、戌则 
属太阳∶牵合附会为无理。夫疟邪之来无定期,何尝主于某日则定某经之疟?予谓丹溪之以地支分三阴经者,大 
约以十二时论,而非以日言也。如成无己云∶疟分六经,以三时为解。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 
阳从寅至辰,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以十二时分三阳三阴,阳主昼,阴主夜,三 
阴经疟,大抵发于子前午后者多,阳道常饶,阴道常乏也。丹溪以子、午、卯、酉分属三阴经者,此以时 
言,而非以日论也。 


论静而得之曰中暑
属性:洁古《此事难知》有曰∶动而得之曰中热,静而得之曰中暑。此言不能无议。夫中热、中暑,均自夏月感受之热邪 
也。故中暑即是中热,初无有分,但其得之则有别者。如行人、农夫,奔走劳动于道途田野之间,此时热气充斥,一时 
昏闷猝倒,此谓中暑,即谓中热,是皆动而得之者也。若静而得之者,如安逸之人,乘凉于大厦高堂、凉亭水阁,一时 
阴寒之气遏郁,周身之阳气不得舒越,而肌肤粟栗、头疼、发热,此是夏月感寒病,而不得以中暑名之也。中暑 
者,中天令之热邪,岂有感受房室阴寒之气,而混以静时得之,亦名之曰中暑可乎?若静时感夏月之寒, 
而漫称曰中暑,使不正其名、辨其症,而以清暑寒凉之品,如彼白虎、益元投之,其祸人必矣! 


论小便不通用隔三之法
属性:小便不通者,热结膀胱而点滴不下也。经曰∶膀胱不利为癃。此热邪入于膀胱而为病。膀胱为津液之 
府,气化能出,故三焦之气不化,则水道不能通调,而下输于膀胱为溺。丹溪隔二之治,以为水出高源, 
肺金者,肾之母,滋养肺金以生肾水,此法之善者也。若隔三之治,以脾湿不运,故精气不调,当燥脾 
健胃,补土以生金,生金以壮水,用二术、六君为治。夫气虚则宜补气以化水,若气热而反用燥气、闭 
气之剂,不几助邪以为病。此隔三之治,为迂而不切。 


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
属性: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原本《内经》热病论中六节之文也。自草窗刘氏不明其理,创论伤 
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诞妄欺人,莫此为甚。人之金、火两脏,不过以五行为分属,岂有真金、真火, 
故不能伤乎?至陶节庵易之以伤足不伤手。夫既不伤手,何手六经之见症,亦变见于伤寒症中也?再观本 
经云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手经亦在其中矣。故仲景有心、肝、肺、脾、肾五脏之绝症。顾本 
经不言手经者,以伤寒表邪也,欲求外症,但当察于周身,而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尽之,手经无能遍 
也。且手经所至,足经无不至者,故但言足经,而手经即在其中。此本经止言足者,为察周身之表证 
也。疑义至今,皆惑于刘氏之妄言耳!况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在表者手足 
各有六经,是为十二经脉。以十二经脉分阴阳,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以十二经脉分手足,则 
足经之脉长而远,自上及下,遍络四体,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经之脉短而近,皆出入于足经之间, 
故凡诊伤寒者,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也。 


论痰病类伤寒香港脚类伤寒
属性:《活人书》有云∶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壮热,胸膈痞闷,有类伤寒。又云∶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 
经。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遂成香港脚,所以病症与伤寒相类。此等议论,大是惑人。夫 
伤寒为热病,有六经传变之异。痰本人身津液血凝气滞而成,未尝有六经之变症。至于香港脚,为寒、湿、热 
三气之感,虽东垣有南北内外之分,而孙真人详香港脚见症甚悉,亦未始有六经之别。何将此二证竟以类伤 
寒混同名之?似欲以治伤寒之法治痰与香港脚耶!凡治病必正证之名,名不正则治疗无据矣。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属性:伤寒之病,莫先于分表里;治表里之法,莫先于分汗、下。汗、下一差,变症百出,是以前人论治伤寒,有曰汗药 
宜早,下药宜迟。此二语虽云大纲,亦紧要法也。然曰宜早者,谓风寒之邪自表而入,即当速为发表,即仲景所谓觉病 
须臾,即宜早治,不避晨夜是也。其曰宜迟者,谓风寒之邪传入于里,攻下必须在正阳阳明之腑,即仲景所谓下早恐成 
痞气与结胸是也。此云“迟早”,论治法非论时刻也。而《此事难知》谓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发汗当在午前阳分; 
非待久之迟,攻下当在巳后阴分。以迟、早二字,作日候之迟、早解,惑乱人心为甚,宜亟正之。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
属性:伤寒六经传变,自表入里,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自浅而深,六经传尽,必无出而再传之理。成氏 
以六日厥阴传经已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再自太阳传出,复至厥阴;十三日不愈,谓之过经坏病。此 
等注释,谬戾殊甚。马元台辨之,谓太阳至厥阴,犹人入户升堂以入于室。太阳为三阳,最在外;阳明为 
二阳,在太阳之内;少阳为一阳,在阳明之内。此三阳之在表也。太阴为三阴,在少阳之内;少阴为二 
阴,在太阴之内;厥阴为一阴,在少阴之内。此三阴之里也。故一日始于太阳,二日传阳明,三日传少 
阳,四日传太阴,五日传少阴,六日传厥阴。经文之论次第相传,亦言其大概耳!所云七日不愈再传经 
者,七日行经未尽,仍在太阳一经故也。如仲景所谓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以行其经尽也,若欲再 
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可见太阳一经有行之七日以上者,则阳明、少阳亦可羁留过经不解。 
故针阳明中土,使经不传,此行其经未尽,未尝曰传其经尽也。若云六经传尽,复自厥阴出,而再传太 
阳,则有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以格之,容有自外入内,又自内而越于外之理?风寒之邪,入人脏腑, 
岂两阴交尽于里,复从皮毛外而再入太阳以为害者耶?成氏之谬,千古大惑,请从辨之。 


论相火为元气之贼
属性:东垣一部《脾胃论》,俱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无非培人后天元气之本。顾元气为生身之精气,而实祖 
于胃。故胃气有谷气、荣气、卫气、宗气、阳气之别名,要皆此元气之异称,而此气即《内经》所谓“少 
火生气”之气也。“少火生气”,即为真阳之气,乃生人立命之根。此火寄于肾、肝,名为相火。相火 
者,因君火不主令,而代君以行,故曰∶“相火以位”。则此火本非邪火,而何得云元气之贼?元气在两肾命门 
之中,随三焦相火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蒸糟粕而化精微。是元气即相火之所化,而非贼元气之物。其贼元 
气者,乃壮火而非相火也。若谓相火为下焦包络之火,即指为元气之贼,而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 
一负,则生元气者,更有何火耶? 


论阴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