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44-要药分剂 >

第1章

044-要药分剂-第1章

小说: 044-要药分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要药分剂
作者: 
朝代: 
年份: 


自序
内容:按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 
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诚哉是言也。内经发挥宣通等义亦 
甚 
时不可治热。热有时不可治寒。訾为背谬。因去寒热而增升降二剂。夫缪之訾陶。其说良是。 
但即升降二义绎之。十剂中如宣轻则兼有升义。泻滑则兼有降义且诸药性。非升即降。或可 
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别无不升不降专为宣通等性者。则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药。 
不得另立二门次于十剂后。宜之才以十剂为药之大体。靡所遗失也。自神农着本经。历代药 
性书。悉以草木金石等依类相次。读者几忘十字之义。并忘药有此十种之性。宜其制方用药。 
相反相戾。错杂以出之也。余辑是书援据十剂以分门类。非敢好异。欲阅者晓然于药之各有 
其性。因各有其用。庶临症时可无背云尔。 
x沈金鳌自书。x 


凡例
内容:一、要药者。寻常日用必需之药。所以别乎险僻之味也。古人云。良药治病。十痊八九。 
毒药治病。治不一二。可见用药之当慎矣。兹编所录。止四百余品。稍涉险僻者。概摒去之。 
一、是编照十剂分类。欲人晓然于药之各有其性。而宣、通、补、泻、轻、重、滑、涩、 
燥 
一、每药首明主治。见药之功用不一也。次详归经。见药与经各有所入。不相袭也。次 
列前人议论。见药之味性运用有至当也。次标禁忌。见药之于症宜详审也。次及炮制。见药 
之味性有偏。其相救相制。不可略也。 
一、前人云。用药依本经所治。总无大错。故是编所录之药。凡有本经者。无不首列。 
至名医别录。所以补本经未备者。亦无不录。其历代诸贤。发明诸药功用。又足备别录之缺。 
悉 
一、上自本经。下至纲目备要等。所言治法。或不与是药相合。即删削之。或又彼此所 
言相 
一、引前人议论。必于是药功用。及与是经所治病。发挥精切。其旨画一者。方始录之。 
非 
一、主治及前论俱直书前人之语。不敢改窜。以其语皆至当莫易也。随各注其名或字。 
不敢 
一、归某经下。必着为如何之品句。此数字。或括是药全性。或专及是药最重之用。其 
故不 
一、仲淳经疏。为自来本草第一精细之书。其着简误。尤为审量极至。故是编禁忌一宗 
之。 
一、编中有不列炮制者。或以是药无甚制法。或制法众共皆知。便不复赘。 

卷一
宣剂上
内容:徐之才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李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传入里。三阴 
实而不受。逆于胸中。窒塞不通。而或哕或呕。所谓壅也。三阴者脾也。故必破气药如生姜、 
橘皮、藿香、半夏之类泻其壅塞。王好古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皆宣也。 

卷一宣剂上
桔梗
内容:味苦辛。性微温。有小毒。感轻清之气而生。升也。阳中阴也。畏白芨、龙胆草。忌 
猪肉。伏砒。 
【主治】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本经)利五脏肠胃。除寒热风 
痹。 
疗咽喉痛。下蛊毒。(别录)治下痢。破血积气。消聚痰涎。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 
主中恶。小儿惊痫。(甄权)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除邪辟温。破症瘕肺痈。 
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大明)利窍。治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 
鼻塞(元素)治寒呕。(东垣)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时珍) 
【归经】入肺心二经。兼入胃经。为开发和解之品。(兼泻剂肺经气分药) 
【前论】张元素曰。桔梗清肺气。利咽喉。其色白。故为肺部引经。同甘草为舟楫之剂。 
如大黄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须用辛甘升之。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 
所以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朱震亨曰。干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桔梗开之。 
痢 
【禁忌】经疏曰。凡攻补下焦药中勿入。气逆上升不得下降。及邪在下焦。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用。须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并去浮皮。泔浸。微炒。 

卷一宣剂上
天麻
内容:味辛。性平。无毒。得土之辛味。兼感天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也。一名定风草。苗 
名赤箭根。即天麻。 
【主治】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开宝)治冷气 
痹。瘫 
【归经】入肝经。为祛风之品。(肝经气分药) 
【前论】东垣曰。肝虚不足者。天麻、川芎以补之。罗天益曰。眼黑头旋。风虚内作。 
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为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久服则遍身发红丹。是驱风之验也。寇宗 
曰。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图经曰。天麻用根。有由内达外之 
理。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 
【禁忌】经疏曰。风药多燥。风能胜湿故也。凡病患觉津液少。口干舌燥咽干痛。大便 
涩。 
【炮制】备要曰。凡用。以明亮坚实者佳。湿纸包煨熟。切片。酒浸一宿焙。 

卷一宣剂上
秦艽
内容:味苦辛。性平。无毒。感秋金之气而生。降多于升。阴中微阳也。菖蒲为使。畏牛乳。 
【主治】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本经)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 
急。 
(别录)传尸骨蒸。治疳疾。及时气。(大明)疗酒疸黄胆。解酒毒。去头风。(甄权)除阳 
明风湿。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疮。肠风泻血。能养血荣筋。(元素)治胃热。虚劳 
发热。(时珍)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兼入肝胆二经。为泄散疏利之品。(胃大肠去风湿药) 
【前论】李时珍曰。此手足阳明药。兼入肝胆。故手足不遂黄胆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 
阳明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阳明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三痹必用之药。 
鳌按、感受风寒发热。遍身疼痛。必以秦艽治之。以其能散结除邪也。并能养胎。 
【禁忌】经疏曰。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以布拭去黄白毛。乃用还元汤浸一宿。晒干用。时珍曰。形作 
罗纹 

卷一宣剂上
柴胡
内容:味苦。性平。一云微寒。无毒。禀仲冬之气。兼得地之辛味以生。升也。阴中阳也。 
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 
【主治】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虚劳肌热。呕吐心烦。诸疟寒热。头眩目赤。胸痞胁 
气。口苦耳聋。女人热入血室。胎前产后诸热。小儿痘疹。五疳羸热。散十二经疮疽血凝气 
聚。功同连翘。(备要)肠胃心腹中结气。五脏间游气。胸中邪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 
拘挛肩背疼痛。脾痹。阳气下陷。平肝胆心包三焦相火。及头痛眩晕。(本 
【归经】入肝胆心包三焦四经。为表散之品。(四经引经药 少阳经表药其功发表和里 
退 
热升 
【前论】东垣曰。柴胡能引清气行阳道。伤寒外诸有热病则加之。无热不必加之。能引 
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时珍曰。痨有五。痨在肝胆心心包有热。则柴胡乃此四经必用之 
药。痨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为升清退热必用之药。惟痨在肺肾。当斟酌用之。 
然亦非必禁用也。孙琳曰。凡疟痨热从髓出。若加刚剂。气血愈亏。热有在皮肤。在脏腑。 
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可。若得真银柴胡。一服可愈。南方者力减。必三服乃可愈。 
汪昂曰。凡胁痛。多是肝木有余。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白芍。又左胁痛。宜活血行气。 
右胁痛。宜消食行痰。又热入血室。男女皆有之。柴胡在脏主血。在经主气。 
鳌按、今人治疟。必用柴胡。若非柴胡即不足以为治者。故致辗转淹滞。变生不测。竟 
能殒 
阳。 
正气 
而医家犹曰柴胡为治疟要药。吾开手即用之。不知其何以死。病家亦曰以柴胡治疟而竟不效。 
此其命之 
是在古 
为治痨 
乏羸瘦 
当须 
但真 
【禁忌】经疏曰。凡虚人气升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法所同忌。疟非少阳经者勿入。 
【炮制】备要曰。产银州者色白黄而大。北产者色微黑而细。并良。南产者强硬不堪用。 
外 

卷一宣剂上
前胡
内容:味苦。一云甘辛。性微寒。无毒。得土金之气。而感秋冬之令以生。降也。阳中阴也 
。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 
【主治】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下气。治伤寒寒热。(本经)能去 
热 
实。 
烦闷。 
珍) 
【归经】入肺三焦二经。兼入脾胃大肠肝膀胱五经。为解散之品。(兼泻剂 降痰下气 
要 
药) 
【前论】时珍曰。前胡性降。与柴胡纯阳上升不同。故其功长于下气。气下则火降。痰 
亦降 
散大 
施之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火炽。煎熬真阴凝结为痰而嗽。真气虚而不归元。以致胸胁逆 
满。 

卷一宣剂上
防风
内容:味甘辛。性微温。无毒。禀天地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也。畏萆 。恶藜芦、白蔹、 
干姜、芫花。 
【主治】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本经)烦 
满 
胁痛 
赤眼。 
(大明)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主上部见血。(元素)头痛目 
眩。脊 
【归经】入肝大肠三焦三经。为表发疏散之品。(搜肝泻肺 发表祛风胜湿) 
【前论】苏恭曰。凡风药。皆能胜湿。东垣曰。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下。乃风药中 
润剂 
使也。 
子脏风 
药也。 
【禁忌】经疏曰。似中风。产后血虚发痉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溏泄不因寒 
湿。 
均 

卷一宣剂上
独活
内容:味辛苦。性温。无毒。禀天地正阳之气以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 。女子疝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问久 
新 
痉痫湿痹 
【归经】入肾经。为搜风去湿之品。(少阴引经气分药气缓而善搜) 
【前论】汪机曰。二活本非异种。仲景治少阴所用独活。必紧实者。东垣治太阳所用羌 
活。 
苏恭 
人因 
乃拨 
阳之症 
【炮制】时珍曰。凡使。去皮或焙用。二活同。 

卷一宣剂上
羌活
内容:味性同独活。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一物二种。或云。独活是羌活母。 
形虚大。有白点如鬼眼。节疏色黄者。为独活。色紫节密气猛烈者。为羌活。俱能引气上升 
。通达周身。 
【主治】主治与独活同。(本经)主入足太阳以理游风。兼入足少阴厥阴气分。泻肝气。 
搜肝风。 
要药。( 
【归经】入膀胱经。兼入肝肾二经。又入小肠经。为发表搜风胜湿之品。(膀胱小肠行 
经 
风药 肝肾气分药专治足太阳风湿诸病 气雄善散) 
【前论】汪昂曰。中风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二风痱四肢不收。三风 忽不知人。 
四 
气 
中 
【禁忌】经疏曰。凡血虚发痉。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俱属内症。 
均忌。误用必反剧。 

卷一宣剂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