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6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祖,并被尊为日本真言宗开祖。弘仁七年(816),于高野山创设金刚峰寺。弘仁十四年,嵯峨天皇赐予东寺(即教王护国寺),遂与金刚峰寺同为此宗之根本道场。门人甚多,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最为杰出,或媲美为世尊之十大弟子。空海与此等门人大扬宗风,而予平安时代社会各阶层以极深之影响。然于空海寂后百年顷,事相之传承分成小野、广泽两大流派。即于真雅之下有源仁,源仁之下有益信、圣宝二哲。益信之后,经数代至宽朝时,其门流称广泽流;圣宝之后,经数代至仁海时,其门流称小野流。二者复各分六流,合称野泽十二流,其后更生三十六流、七十余流。
广泽流以益信为开祖,以嵯峨之遍照寺为中心道场,宇多天皇对益信备极敬仰,昌泰二年(899)归依、落发、受具足戒,延喜元年(901)灌顶传法而成法皇,置其僧房于花园(御室)之仁和寺,自此,仁和寺即成广泽流之根本道场。至宽助时,广泽流大别分出六派,称广泽六流:(一)仁和寺御流,由觉法法亲王开出,住持皆由皇子出家之法亲王担任,此即日本皇族寺院门迹制度之嚆矢。(二)保寿院流,由永严开出。(三)西院流,由信证开出。(四)华藏院流,由圣慧法亲王开出。(五)忍辱山流,由宽遍开出。(六)传法院流,由觉鍐开出。
小野流以圣宝为开祖,圣宝尝习三论、法相、华严,尤精三论,以东大寺东南院为根本道场,专弘三论,同时又倾慕修验道之祖役小角之行迹而于山中修行,故后世称之为修验道之中兴人物。于其师真雅示寂后,从真然受密法灌顶,又从源仁受东密之奥密,声誉与益信齐。宽平九年(897),其所建之醍醐寺被列为官寺,而与广泽流之仁和寺并峙。圣宝之下,先后传观贤、淳祐、元杲、仁海,为小野流之极盛期,仁海与广泽流之宽朝,号称东密二大重镇。仁海之下有成尊,成尊门下出义范、范俊、明算。义范之下传胜觉,范俊之下传严觉,由此二人各出三流,成为小野六流:(一)三宝院流,由定海开出。(二)理性院流,由圣觉开出。(三)金刚院流,由圣贤开出。(四)劝修寺流,由宽信开出。(五)随心院流,由增俊开出。(六)安祥寺流,由宗意开出。
开出广泽传法院流之觉鍐,于天承元年(1131)登高野山,创建大传法院,并兼任金刚峰寺座主,其时为平安末期。高野山与东寺向来主张‘大日如来本地法身说’,觉鍐则针对高野山之说而提倡‘自性加持身说’。由是两派乃告分裂,高野山派称为古义真言宗,觉鍐及其拥护者则称为新义真言宗。其后觉鍐由于高野山徒之忌,于保延六年(1140)移至和歌山县之根来,奠立新义派之基础。觉鍐之下有兼海、证印,兼海之后有赖瑜,亦主张‘加持说’,并受报恩院流贤深之付法,开出中性院流,至圣宪时,集加持说之大成,确立新义派之基础。根来遭毁后,专誉、玄宥各住大和长谷寺、京都智积院,各建法幢,开创丰山(长谷寺)、智山(智积院)二派。至于高野山,则有宥快、长觉等固持‘本地说’,其后传长誉、快全、成雄、仟遍、印融等。至江户时代,慧光、昙寂、道空、弘道等人辈出,致力融合新古二说,至后丰山之法住而集大成。
日本真言宗自根本之小野、广泽二流开始,虽衍生众多流派,然中世以来仅大别为新义、古义二派,江户时代,古义派多属高野山,新义派则隶属智山、丰山二山。明治五年(1872)设立教部省,初以高野山为古义派之总本山,以智、丰二山为新义派之总本山,由二派三山之住职轮流出任真言宗管长,未久以东寺得古义总本山之认可,遂由二派四山交替任管长职,统辖全日本真言宗寺院。十一年,仁和、大觉、广隆、神护、法隆、西大、招提等七山?真言宗八祖又作八祖相承。即指密教初祖大日如来、二祖金刚萨埵、三祖龙猛、四祖龙智、五祖金刚智、六祖不空、七祖惠果,惠果以下我国未闻有继之而为祖者,日本则以空海为八祖。诸宗中以大日如来列为初祖者,仅真言宗而已。且显教相承,仅为法之相承,不问年代之相去。密教之相承,乃以亲自就师受灌顶为限,故称为血脉。以付法嫡传之故,称为付法八祖;又以传持阐扬密教,则称传持八祖。
【佛学常见词汇】
【真言宗】
依秘密真言而为宗,故名真言宗。又真言属秘密藏,为如来三密中之语密,故又称为密宗。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印度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更新时间2010…4…25 10:53:15 字数:5296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IndianBuddhism)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一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入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有无人我(灵魂)等。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与佛果位相同,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风、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长、短、大、?⒎健⒃驳刃紊颓唷⒒啤⒊唷椎认陨约捌渌泄俣韵?,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l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3世纪未,是最晚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体,现在实有”。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枷行派。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堤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个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派生的(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另外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毕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占优势的地位,从玄奘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8~9世纪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前一个时期的显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逐渐融合起来作为密教的世界观而继续存在。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