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

第556章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556章

小说: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igha-nikaya)谓「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注2)『杂阿含经』(Samyutta-nikaya)谓「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注3)此外还有多处不录。阿含经用「大乘」之名,大抵指佛的教法,而含有尊崇之意。3)《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大正藏》二·一八五页上),以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者为大士。4)《杂阿含经》卷二八第七六九经(《大正藏》二·二○○页下),以八正道的修持者,名为大乘;《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页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罗汉果,或有发趣声闻独觉乘心者,或有发趣大乘者。」5)《增一阿含经》卷一九(《大正藏》二·六。四五页中),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
  【基本诠释】
  释迦牟尼佛,示生堪忍人间,启迪佛法妙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一生奔走劳顿,为度众生说种种法,度脱救疗众生疾苦。佛陀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慈航普度,救拔我等,观机施教,应病与药,为对治众生无量烦恼,广说无量法门。总体分为律、教、禅、密、净五宗。众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转染成净,转凡成圣,自度度人,亦净化人间。
  佛教是实证的宗教,信、愿、行、证,这是修学佛法的基本方法。从信仰到教理学习,从教理到实践,从实践回到对教理的印证,这是佛法的实践论。信仰的力量越大,行的力量也越大。“行”的核心是实修实证,解行双进。古人比喻“以指标月”,文字般若是手指,实践亲证方能了知佛法之“月”。以指标月,意在见月,如果执指为月,分别胜劣,岂非笑话!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乃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证入佛之知见,普得圆满佛果而已!”
  佛法重在当机,并无高下可说;只要依据佛教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法法皆可入道,门门都是般若。方便不同,归元无二。佛法总括,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宗。所谓律为佛身,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即佛语,乃依教修观耳,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此指见自性天真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禅是佛心,净为诸宗之归。话虽如此,深得佛法心要,“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非相,直指人心”的,毕竟莫过於禅宗。且从气氛论,除净土外,其它几宗都可归入禅。然从深入普罗大众,适应广大现代人之生活节奏和根基及社会环境的角度而论,又非净土念佛法门莫属了。当然禅净两宗,事相上似乎不同,究其本质却也是同一的。至于戒律和学教,则是任何修学佛法者都必须的。
  药无贵贱,对症则灵。法无高下,当机则妙。佛陀示现人间,入世度生,为救疗众生疾苦而开示佛法真理,教导种种妙法良药。佛教导我们用四悉檀的原则---说法度众生的四种方法: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佛法讲当机,要根据人、社会、时代环境的情况等,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药要救人,在乎是否对症、能否有效治病,而不在乎其它。无论是在古印度,还是在后来世界佛法的中心转移到中国后,无数前辈高僧大德解行并进,践行佛法,印证了佛开示之教理和佛法修行的种种果位、境界,并因地因时的进一步发展弘扬。他们的实践和弘法利生中的种种经验总结,他们他们的见地和意见,为后辈佛子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
  【修学次第与特点】
  大乘佛教包括信、愿、行、证四个阶次的修学。大乘菩萨道修学,从十信位圆满后,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后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六度,由于善知识摄受而入不退转住(第七住),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心。自此后便有第十住见性、十行十回向后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后在最后身菩萨时,坐菩提树下,成就四智圆明的佛果。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则以信愿念佛为主,净业三福为辅,仰承佛力往生得不退转后,再回娑婆修菩萨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大乘佛法以亲证真心阿赖耶识为根本标的,在亲证真心后,便踏上内门修六度万行的菩萨道。菩萨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为方便摄受众生,修学三乘菩提,普度众生。
  【大乘教义发挥】
  小乘教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大乘教则以菩萨道的圆满--成佛为目标。所以,菩萨之道,深广无尽,其主要内容为:菩萨,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多,历十地而成佛。根据《大智度论》的三句话可以总括大乘:1。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一切智智即是无上菩提;2。大悲为上首--发大悲心以普济众生之苦;3。无所得为方便行--体证缘生空无我之义,忘我而为众生服役,严净国土。
  【大乘思想特点】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以慈航普度,利益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总体而言,大乘是佛陀教诲的根本精神所在。
  【菩萨道与菩萨】
  观音、文殊、普贤、地藏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在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他们都是慈航普度,助佛弘化而担当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现教化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
  【观音菩萨】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观音大士千手千眼,慈航普度,闻声救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
  在智、悲、行、愿之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菩萨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观音菩萨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希冀。
  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在我国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尤其在我国,是最受百姓崇奉的菩萨,拥有的威望最高,影响最大。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生起贪、嗔、痴、爱、恶等烦恼,促成杀、盗、淫、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若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影响,就能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过观世音菩萨,并能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即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至于「观自在菩萨」,是唐玄奘的新译,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一句,现在流行的《心经》,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但是,《心经》自古以来,共有七种汉文译本,玄奘属于第二译,初译则出于罗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学到了《心经》,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例如:1。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而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2。当他出了玉门关,晚宿沙漠中,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胡人见了顿失杀心,又睡了下去。3。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润喉,他和所骑之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此时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他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祷告之后,在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儿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奘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绝非原有,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